采購培訓講稿 一、名詞解釋:零售業態即經營、營業形態,是對零售業店鋪的面積,店址和區位以及零售方式的統稱。 二、零售業態的分類 2004年8月,由國家商務部發出公告稱,新國家標準《零售業態分類》(GB/718106-2004)于2004年10月1日開始實施。 國內新的零售業態分類按照零售店鋪的結構特點,根據其經營方式,商品結構,服務功能,以及選址、商圈、規模、店堂設施、目標顧客和有無固定營業場所等因素將零售業分為17種業態。 案例1:國內曾經在1998年試行過《零售業態分類規范意見》當時的零售業態僅有百貨店、超級市場等8個經營業態。 案例2:1998年、2004年業態分類對比 講述:通過該表格對比可以發現,在短短的6年之后,中國零售行業發展是越來越快,行業業態的進度也快速的發展起來,國內零售業的業態劃分從最初的8個業態增加到了17個。17種零售業態按照有店鋪和無店鋪進行相應的劃分,并且此次的劃分情況與國外的零售業態比較接近。 三、綜合超市的歷史簡述 今天我們培訓的重點是對綜合超市的發展過程進行闡述。 (一)名詞注解: “綜合超市”這個名詞是我國首列,它其實是下列諸業態的混合體: A.大賣場 hgper market B.購物廣場 super center C.會員制倉式自選商場 cash and carry D.會員制商店 warehouse (二) 國內也有很多人按臺灣所沿用的日式名詞“量販店”來稱呼“綜合超市”。 綜合超市是由國外傳到國內的,它經歷了五個主要的零售業態: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大賣場或購物廣場-會員制貨倉式自選商場-會員制商店。 1. 百貨公司: 1852年法國人阿里斯蒂德.布西哥,創立了“邦.馬爾謝”(Bon Marche)百貨公司,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新經營方法的百貨公司,它擺脫了小生產的經營方式,消除了零售店的許多陋習,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特點: (1).顧客可以自由自在的進出商店。 (2)商品實行“明碼標價”對任何人都可以以同樣的價格出售。 (3)陳列大量的商品,采用柜臺銷售。 (4) 顧客可以退換貨。 (5)商品采用“薄利多銷”追求低毛利,高周轉。 2. 超級市場 1930年美國經濟大恐慌,在食品業有豐富經驗的馬歇爾.庫倫(Michael Cullen)在紐約長島將一個巨大的車庫改裝成為全世界第一家“自選超級市場”命名為“庫倫國王”(King Kullen)由于價格有明顯的優勢,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大受歡迎,它的廣告是:“世界最偉大的價格突破者”,它的價格策略是“300項以成本出售,200項以5%的毛利賣出,300項以15%的毛利銷售,另300項則以20%的毛利展售”。(注:此一低價政策引起當地零售商的聯合抗議,對報紙施壓,引發了超市業界利用DM(客傳單)作廣告并帶來了成功的經驗。) 到1984年,全美國已有26950家超級市場,占所有食品雜貨店164300家的16.4%,其營業額占75%。 典型的美國式超級市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1)商品由顧客自選為主,尤其是加工食品及日用雜貨; (2)滿足“一次性購足”的需求,商品齊全,應有8000-12000個單品,百貨商品營業額大約占20-25%; (3)連鎖經營,大進大出,薄利多;。 (4)2000平米以上的經營面積,年營業額200萬美金(1700萬人民幣)以上; (5)有足夠的購物車及停車場,讓顧客開車來購物,批量儲存,分批食用; (6)場地選擇在城郊附近,交通便利; 3. 大賣場和購物廣場 法國家樂福在1963年成立了一種結合超級市場與百貨公司商品的“大賣場”,面積達5000平米以上,商品部門繁多,比傳統超級市場多了許多百貨商品,品種達到25000種以上,大部分為百貨商品。營業額占比大致為:生鮮20%,食品40%,百貨40%。至今在法國已有超過1000家這種大型綜合超市。 美國沃爾瑪有鑒于其原有的百貨折扣商店,因為缺少食品,對顧客漸失去吸引力,故在1987年開始發展其“購物廣場”即把傳統的超級市場與其百貨折扣商店的面積和品種相結合,成為一個更吸引人達到“購物廣場” 4、會員制貨倉式自選商場 德國麥德隆(METRO)在1966年設立了一個目標客戶群鎖定在“專業客戶”的“會員制貨倉式自選商場”經營面積大約1000-15000平米,其專業客戶限定在零售商及團購顧客,它初期的宣傳口號是:“我們把52家批發商擺在同一個屋頂下,為您服務”。 荷蘭萬客隆(MAKRO)的老板保羅(PAUL)由于與麥德隆公司德老板是世交,它在1968年模仿麥德隆的經營方式,設立了荷蘭萬客隆貨倉式商場,由于定位成功,經營得法,亦獲得巨大的成功,然而樹大招風,反而引發了為數較多的小型商店店主的抗議,荷蘭政府于是限制了它的發展,它于是尋求與麥德隆攜手合作互相投資40%在西歐各國大肆發展。另外,萬客隆又在拉美諸國大量投資,因而一度逐漸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會員制貨倉式自選商場” (注:由于保羅家族太過于富有(家族WAN VLISSINGEN)荷蘭第二首富,且家族成員對零售業的興趣不大,后繼無人,他本人又曾經得過癌癥,大病治愈后,就決定將萬客隆的股權進行出讓,96年將歐洲的股權全數賣給德國的麥德隆,韓國賣給沃爾瑪。) 5、 員制商店: 這是美國SOL PRICE 先生在1975年仿效歐洲的麥德隆及萬客隆設立的會員制商店,“PRICE CLUB”但在經營品種及營運作業上都大為精簡,只銷售3000-4000個品種,大部分的商品都以棧板陳列,包裝很大都為兩販包裝,真正搞大進大出。它對其會員(零售商及團購顧客)收取25元美金之年費。商店設在城鄉結合處,以降低入市成本,其收取的會員年費約占其營業額的2%,這就成為公司的凈利了,它不對會員寄出DM快訊,僅靠低價口碑行銷,店內幾乎不提供任何服務,商品采取“廣而不深”的策略,選樣級少。 (三)綜合超市在國內的發展 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食品及百貨商品零售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它的現代化發展也不過市最近幾十年的事,依服務的形式,它正朝向三個方向發展: a) 全面服務:百貨公司,各式專門店。 b) 全面自選:折扣商店,超級市場,便利商店。 c) 混合式:綜合商店,大賣場,貨倉式商場,購物廣場,個人商店等。 以貨倉式商場與購物廣場的業態來說,荷蘭萬客隆,美國沃爾瑪,及泰國正大集團最早進入中國。早在1992年幾家外資企業就獲得國務院的審批,準許在國內一些城市開若干家大型的商業網點。 荷蘭萬客隆。泰國正大,臺灣豐群及中國佳景(廣州市政府下屬企業)四個合資,首先在1995年9月26日在廣州市三元里開發全國第一家“會員制貨倉式自選商場”當時以其貨真價實,物美價廉之志勢,加上初期的強勢廣告宣傳,轟動了全廣州市及全國,日均業績達到200多萬元。 之后美國沃爾瑪及泰國正大集團由于經營權之爭合作不成,分道揚鑣,沃爾瑪獨資在深圳于96年8月22日同一天分別開業沃爾瑪購物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 泰國正大集團自從與沃爾瑪拆伙后,自立門戶,依其在泰國蓮花量販店的經驗,聘請美國沃爾瑪退休的副董事長當總顧問,并聘請了大量外籍人士擔任主要經理人員。97年在上海浦東開發第一家易初蓮花綜合超市。 其它較大規模的外資零售企業還有:在上海一百合作的日本八佰伴百貨,公司在上海開設的超大型百貨公司,“新世紀商城”(97年八佰伴破產),日本的吉之島百貨公司(廣州吉之島超市),日本的三越百貨公司(北京三越百貨),日本的伊滕榮堂百貨公司(北京華堂百貨公司),日本的崇元百貨公司(北京SOGO百貨公司),日本的伊勢丹百貨公司(天津及上海伊勢丹百貨公司),馬來西亞的PARKSON集團(北京的百盛百貨公司及武漢的武商量販店),香港的怡和集團(北京及深圳的惠康超市與深圳及廣州的7-11便利店),香港的李嘉誠集團(廣州及深圳的屈臣氏個人商店,百佳超市),臺灣的誠達集團(廣州及成都好又多量販店),臺灣某一企業(杭州好樂多量販店),臺灣的潤泰集團(上海的大潤發量販店),臺灣的頂新集團(上海及杭州的樂購量販店),臺灣的中興集團(上海中興百貨公司),臺灣的太平洋集團(上海太平洋百貨公司),臺灣的中友集團(北京中友百貨公司),法國的拉法葉集團(上海及成都老佛爺百貨公司),法國的春天集團(上海春天百貨公司),法國歐尚,法國第二大大型綜合超市集團,創造于1961年,全球有863家超市及服務機構遍布14個國家。 國內企業較早開發的大型綜合超市有廣州的廣客隆商場(1995),深圳萬科集團的萬佳大超市(96年),北京的普爾斯馬特,北京華聯,天津的家樂,山西的美特好。 四、零售業態演化 導致業態演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方面是激烈的商業競爭迫使零售商開發新的業態以戰勝對手,二是,創業者例如家庭婦女,退伍軍人,從大公司的辭職者以門外漢的做法經營,不受傳統的業態限制而開發的,例如麥當勞和星巴克均屬于后一種情況。 業態開發能直接或間接帶來兩大競爭優勢,一是成本優勢,通過業態開發,降低營運成本,從而可以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為顧客提供產品;二是集客能力的增強,通過業態開發可以吸引較多客流量,實現銷售額的大幅度增加。 五. 業態戰略隨需應變。 1.商店的選址 2.設備設施 3.與顧客的溝通和促銷 4.運作流程 5.商品陳列與商店氣氛 6.商圈的目標顧客 7.商品組合價格 8.對顧客的服務水平 以上8點對零售業態起決定作用,零售業態對以上8點起影響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