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格的調整 | ||
作者:陳靜陽;出處:《店長》2010年9月號 總第48期 |
這里所說的價格敏感度,是指在商品進價不變的前提下,調整(提高或者降低)商品價格對銷售量、銷售額、毛利率等的影響度!
在本例中,為了更為簡捷明了地闡述價格敏感度理論,我假定單位進價和對照期的各種銷售參數是不變的。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價后的結果:
D2:降價了,銷量提高了,但是銷售額下降了,因此毛利額也下降了!
D3:繼續降價,銷量提高了,銷售額也提高了,但是毛利額依然是下降的!
為什么呢?我們再來看個計算過程。
也就是說,當銷售額的變化率低于毛利率變化率的倒數時,雖然在降價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銷量和銷售額的提升,但是卻損失了毛利額。于是我們繼續降價,有了D4!
D4:雖然毛利率下降了,但是銷量、銷售額和毛利額都提高了!
這是商品售價降低的最合理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對銷量敏感度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通過降價是能夠獲得較大的銷量增長的。比如,本例對銷量的增長要求是要達到210%!
而在D3狀態下,對銷量的增長就沒有那么苛求了。于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企業或者門店,在以損失毛利額的基礎上進行降價促銷,以獲得銷售額的增長,然后再向供應商收取返利或者毛利返差,來彌補之前的毛利流失!
還有一些情況下,門店會通過犧牲某個單品的毛利乃至銷售,換取門店整體客流量和客單價的提升,以獲得總體門店銷售和毛利額的提升。這是價格的促銷策略,不是正常的價格調整策略,不在本文的討論范疇中,我今后會有專門的文章論述!
R2:價格提高了,雖然銷量降低了,但是銷售額增加了,因此毛利額也增加了!
因為價格提升的幅度高于銷量降低的幅度,即P2/P1>Q1/Q2。
這是商品漲價的最理想狀態。如下所示:
R3:價格提高了,雖然銷量降低了,銷售額也降低了,但毛利額還是增加了!
這是商品售價調高的臨界區,如果繼續調高價格,使得銷售額下降幅度高于毛利率上升幅度,即r2/ r1 <S1 / S2時,則會出現R4狀態。 R4:價格提高了,銷量下降了,銷售額下降了,毛利額也下降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價格敏感度的觀察,不斷地進行測試,將正常經營的商品的價格調整至最合理的狀態,并使之歸集到合理的價格帶中,最終實現商品結構的合理化管理。 【備注】 至此,我的《商品結構管理》一文終于全部寫完。在前二篇文章發表后,有不少朋友與我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大家均收益頗豐。不過在交流中,有些問題我有必要在此做出解釋: 1. 有朋友認為,“商品價格的調整還應該考慮經營定位、差異化、消費者需求變化等”。其實本文是《店長成長規劃》系列文章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著重從店長的角度去考慮如何調整商品結構的現狀! 商品的價格調整策略并非商品的定價策略。商品的價格調整策略,是商品定價策略的重要參考依據,但是并不是全部。商品的定價還需要考量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競爭性、季節性、差異化、梯次化、經營定位等,要更多地從企業的商品戰略層面上去思考的。我們將會在今后的專欄文章中專門論述。
2. 有些朋友覺得,這篇文章有些地方理論性太強了,實現起來不容易。其實,我所寫的理論,通通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都具備有足夠的可操作性。不過,有些數據分析工作量比較大,是不能夠用人工操作的,而是需要通過管理信息系統的配合實現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大家可以在你們的系統中加入相關的報表模塊,比如首選品和必售品的界定、價格帶的計算、敏感系數的跟蹤等,就能夠很輕松地進行相關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