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專欄:阿里總參謀曾鳴說所謂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那我們索性站遠一點,猜想當科幻片中的科技普及后,零售會變成什么樣。也許有一天“電商”會消失,而最終“零售”也會消亡。
500年后 黑客帝國世界
黑客帝國中的人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切斷大腦與身體的鏈接,大腦與機器相連進入虛擬世界。吃飯走路不是身體做出了真實的動作,而是大腦受到相應刺激,就像做夢一樣,你在夢中感受到的情節行為,并非你真實的行為。從某種角度說你的大腦才是你,甚至你的意識記憶才是你,身體和大腦只是你的載體而已。意識記憶和身體就像軟件與電腦之間的關系,可以移植也可以復制。
08年就有科學家將特殊的電極片植入人體大腦或放置在頭皮上,人們便可以通過意識控制計算機屏幕上的鼠標指針。美國有一家人體冰凍公司,收取幾十萬美元,把必死絕癥的富人身體內60%的水替換成防腐溶劑,然后降溫保存。等待未來科技發達后恢復他們的生命。大腦暫停和接入互聯網在邏輯上并非不可行。
人類科技成指數加速發展,也許我們這代人就有人先冰凍保存再經過百年復活后接入互聯網,一旦人類全面接入互聯網,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一切都是數據。沒有購物需求,那么“電商”甚至”零售“自然會消失,站在那個時候在看阿里、京東、美團,只會感到南柯一夢,灰飛煙滅。
100年后 人工智能世界
看過威爾史密斯電影《我 機器人》該會對其中的人工智能記憶猶新吧,機器人有和人一樣的智力、學習力。它們比人類更強壯,不知疲倦和傷痛。它們能種地、生產和銷售商品,它們能代替人類一切工作。機器人在三大原則制約下為人類服務,其實人類也有三本能制約,分別是生存、繁殖和不滿足。不滿足造就了人類,也最可能毀滅人類。人類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中完全脫離勞動,怎樣玩怎樣度過漫長的人生是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
凱文凱利在94年出版的《失控》一書中述說了記憶的奧秘和人工智能的邏輯,IBM的人工智能系統“沃森”在2011年參加問答類綜藝節目中打敗人類拿到冠軍。百度李彥宏和谷歌布林都說人工智能“奇點”已經來臨。事實上《我機器人》故事設定發生在2035年,也許人工智能距離我們只有20年時間,大部分人都能看到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世界的特點是物質及其豐富,人類不會為了購物而外出,只可能為了體驗而外出。人類甚至不用想家里缺什么,因為機器人在你想到之前已經幫你準備好了。其實購物的目的是滿足某種需求,餓了就要購買食物,如果你的所有需求都被機器人滿足,那么何必要自己購物了?這時的零售其實是大數據自動化體系,自動分析社會總需求量級,哪些商品最符合哪些人需求。各種商品生產多少,如何運輸,如何送到終端,一般人都不需要關心后臺供應鏈,需要什么時,它就在你身邊。這個時候計劃經濟戰勝市場經濟,零售成為社會福利中的一部分。
20年后 自動駕駛
說20年后自動駕駛才普及,會不會被人罵?谷歌的無人汽車已經安全運行70萬英里,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好吧,也許10年后自動駕駛就能完全替代人工駕駛。
此時大部分人不會購買汽車,隨時隨地租車更劃算更方便。告訴你的智能手表你要去哪里,出門就有車等你,上車就玩Oculus Rift,不用關心路徑,汽車會自動用最省的時間選最短的路程送你到目的地。
由于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快捷,所以城市商業中心價值將降低,商業房租成本降低帶動商品價格降低,縮小線上線下同品價格差異。由于出行成本低,現場體驗購物對顧客有更強的吸引力。
在非標準商品方面,更多人愿意外出體驗,他們決定要某個商品時,既可以選擇馬上提貨,也可選擇送貨上門,實現空手購物體驗。或許還會出現很多純體驗店,體驗店只能訂貨,不能在現場立即提貨,門店商品都是樣品,所有商品從區域云倉儲發貨直送到家,降低流通環節庫存積壓和耗損。
標準商品和重復消費商品無需體驗,線上訂購后直接發貨到用戶家中,整個電商零售體系進化成“廠家-區域倉庫-社區網點-顧客家中”的四級網狀結構。
10年后 四級網狀結構
也許10年后零售電商會進化出“廠家-區域倉庫-社區網點-用戶”的四級網狀結構。
目前商品流通效率太低,比如某廠家生產了A商品,A商品會流通到全國多個城市,商家們在淘寶開店,都經營A商品,于是出現折騰的奇怪現象。生產廠家在B地,而B地的消費者在淘寶購買的A商品,要從全國多個區域經過多次分揀發貨。整個過程商品進行了太多無效流通。
電商讓信息更透明,讓效率更高,也許某天商品流通變成單線流通,不會來回折騰,貨物從廠家到顧客家中經過四個環節,容易預測銷量的商品提前備貨在各地區域云倉庫,不易預測銷量的商品由智能骨干網,通過協作平臺快速配送。
廠家到用戶距離更短,生產不再是大規模流水化高庫存生產,而變成由消費者推動,小批量、個性化快速反應,流通環節不再是孤島,而被鏈接成為一個體系。
所有的廠家、物流快遞公司,線上平臺都在這個體系中,其中社區網點是落地終端實體點,它承擔了線上平臺推廣、物流、支付、售后等功能,商品分為2類,一是適合線下經營的商品,比如大眾生鮮、水果、便利店商品,二是適合線上經營的商品,比如標準商品、低頻商品。第一類商品在社區網點實體經營,第二類商品在線上銷售。線上線下完美結合,由商品品類特點決定經營形式,不同消費者可選擇任意渠道,任意方式購物。
10年后的零售系統,“云倉庫”和“社區網點”發揮更大價值,電商由流通環節入手,全面改變供應鏈體系,或許將出現10萬億級的國民零售平臺。關于此更詳盡思考,可搜看張陳勇前文“從云倉庫和社區網點入手,增強電商購物體驗”
(聯商網專欄作者 張陳勇/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
- 該帖于 2015-3-13 11: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