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成為炙手可熱的詞匯,但是泡沫的聚集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需要提高警惕,謹防互聯網+的浮夸風顯現!
百度一下,“互聯網+”的搜索結果高達上億條。A股更是嚇人,據中金統計,互聯網概念較為集中的創業板指數市盈率估值已經高達88.2倍,市凈率估值達到7.3倍,已經接近納斯達克泡沫頂點水平。
還有一個信號也顯現出“互聯網+”的泡沫。那就是在投資界,開始出現“冬天即將到來”的言論。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的《警惕,C輪死!》的文章指出,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公司有八百多家,拿到B輪融資的有兩百多家,這一千多家企業中會有很大一個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輪。假設2015年還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輪,這意味著90%的創業者可能需要直面“C輪死”的可能。這說明,在天使輪、A輪中的泡沫有多嚴重。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浮夸風,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大家對互聯網的作用過分夸大了。無論是之前的“互聯網思維”,還是現在的“互聯網+”,都是強調互聯網在對傳統行業改造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然而,我們如果仔細剖析一下所謂的互聯網精髓,發現和傳統的思維模式并沒有根本的不同。例如所謂的“用戶參與”,和很多企業所強調的以客戶為中心并無不同。小米的“讓用戶參與”和諾基亞的“以人為本”說得都是同樣的東西,為什么小米成功了而諾基亞失敗了,很大程度上是諾基亞的團隊出了問題。又比如口碑傳播,從古至今其實都是這樣的,都是要做性價比高的東西,然后通過口碑傳播帶來輻射。
應該說,互聯網所做的是對傳統行業的做法進行了加速和升級,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例如,電商對零售的顛覆就在于消除了中間經銷商的環節,所以實現了成本的降低。但是,電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零售的本質。又如,互聯網思維經營的餐館再牛,也要菜好吃,否則一樣沒有客流。互聯網思維蓋的房子,營銷的再好,如果質量不過關,一樣沒人敢住,一樣沒人買。
可能是因為互聯網行業的人們掌握了輿論傳播工具,也可能是因為傳統行業的人們覺得互聯網神秘,總之互聯網的很多普通的做法被神話了。例如,互聯網被等同于“免費”或者“不賺錢”,事實卻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這邊不賺錢但是那邊賺錢”,互聯網巨頭的利潤一點都不比傳統企業少。又如,小米這樣的互聯網教父曾經備受追捧,大家誤認為可以沒有任何積淀也能快速爆紅,但事實卻是小米前幾年爆紅,但后幾年卻被迫還債,也必須在技術研發、質量管理、供應鏈控制等傳統方面補課。
換句話說,傳統依然很重要。尤其全民皆觸網,互聯網越來越成為各個行業的標配時,互聯網已經難以成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反而傳統的東西才能成為競爭的門檻。就像二十年前會上網是核心競爭力,但現在人人會上網的情況下,你固有的優勢才能稱之為優勢一樣。
美團網,在激烈的千團大戰中勝出,并非是因為互聯網思維,而是因為有一支強大的地推團隊。在接近一萬人的美團員工中,差不多有6000人都是分布在全國500個城市的地推隊伍,正是因為這些地推團隊,美團擁有了與商戶的緊密關系,才能在二三線地區實現突破,最終實現農村包圍城市。
拉卡拉,做O2O并沒有盯著線上,而是認為真正的O2O關鍵在線下,所以構建起了300多個城市的50萬個網點。平均每天每個店有200人進店,就能達到一天一億人次的流量。現在越來越多的O2O企業都發現,真正有效的流量都是來自于線下,線上雖然能帶來流量但卻不牢固,只有線下的流量才是牢固而持久的。線下雖然投入高,見效慢,但一旦建成將成為堅強的護城河。
所以,“互聯網+”的核心并不在于“互聯網”,而是在于背后的“+”。互聯網正在加速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于這個融合。只有結合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各自優勢,才能激發出各自的力量,從而迸發出新的業態和新的創新。
批判“互聯網+”泡沫,或者批判盲目的“互聯網思維”,在于要批判一種捷徑幻想,批判一種不勞而獲、找到靈丹妙藥的幻想。很多人將互聯網+視為萬能的神丹,仿佛任何行業,任何難做的事情,有了互聯網+,都能迎刃而解。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必須予以抵制。因為任何行業、任何企業,要想真正取得成功,都沒有捷徑可言,只有腳踏實地、持續努力這一條路可走。
南冥一鯊(微信公眾號:southsharker):解讀行業發展的大勢,揭示新聞背后的真相,總結互聯網化的經驗教訓。關注南冥一鯊,在這里讀懂互聯網,因為知大勢,方能贏未來。
- 該帖于 2015-3-31 10:0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