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購物在我國開始以電視直銷的方式出現,到90年代末,全國有數百家電視臺開辦了電視直銷節目,年銷售額達幾十億元。2006年7月,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暫停播出豐胸增高等電視購物節目》為分水嶺,標志著電視購物瘋狂淘金時期已經過去。由暴利到巨虧,多家電視直銷公司不得不面臨轉型。而擁有頻道資源和資本助力的湖南衛視快樂購啟動全國擴張戰略,上海東方CJ 家庭購物、CCTV 中視購物也異軍突起,行業格局發生巨變,市場進入了重整洗牌大發展的新時代。
中國電視購物產業興起之初,傳統的電視直銷以“低成本,高定價”為原則,選取“新、奇、特”類型商品,采取“垃圾時段+高密度轟炸”的策略,在短時間之內制造曝光效應,快速出貨收回節目成本。然而這種模式無視產品質量,宣傳虛假夸大,罔顧售后服務,造成了極大的消費者信任危機。同時由于進入門檻低,利潤率高,大量這類電視購物公司陷入激烈競爭。近年來,由于電視臺媒體渠道成本的增加降低了電視直銷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很多電視臺因低水平的電視購物廣告損害了自身美譽度開始限制電視直銷廣告的投放,廣電總局也鼓勵系統內部的各地電視臺自設專業的購物頻道,傳統的電視直銷模式正在逐步被淘汰。
2004年開始興起的家庭購物頻道利用廣電集團電視頻道資源,以“媒體零售、電視百貨”為基本形態開設全天購物專屬頻道,吸引眾多商家和廠商在平臺上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企業以收入分成、賺取價差等方式實現營運收入。電視購物的產品一般以多樣化、大眾化為方向,產品多是知名品牌,品牌的信譽和價格易獲得消費者信任。如果電視臺的覆蓋率達到一定規模,收視人群的數量將非常可觀。
截至2012年8月,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1.69億戶,首次超越省市區級有線電視公共網(模擬網)用戶規模,使用比例達47.6%,以較大優勢先于其他各種接收方式,成為當前我國占據主導地位的廣播電視接收方式。
隨著國內數字電視的快速發展,數字電視購物頻道也異軍突起。國內帶有數字付費電視概念的新生購物頻道如快樂購、愛家購物、開心購物、歡騰購物、家家購物、居家購物、樂家購物、新華購物、好易購物等也紛紛亮相。截至2012年8月,42家全國性及區域性的電視購物頻道在全國累計覆蓋人口達19.7億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8億人次。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決定了人口結構和特征更加多元,城市消費形態更加多樣。電視購物企業面對著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不可能提供各種產品來滿足所有的消費者。所以,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必要根據不同人群和價值細分市場,打造特征明晰的專屬購物頻道。
◇根據不同時段受眾群體特征,應針對性地投放不同產品。以湖南快樂購為例,快樂購根據不同時段的收視族群,將節目分成不同時段,出售不同商品。白天婦女觀眾多,主要賣保養化妝品、珠寶首飾或服飾等女性商品;晚上7至11時的黃金時段,因收視群擴張至夫妻或全家,就專賣3C用品、家電或家具等單價較高的主力商品。
◇確定廣泛用戶群與精確用戶群,根據不同消費水平用戶的收視習慣,安排不同時間段的節目。如中低檔產品安排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高檔產品安排在午夜播出。也可根據受眾生活規律,分為日常編排、周末編排和其他特殊編排等。
◇隨著分眾化趨勢的日益明晰,應開設細分化電視購物頻道,不同的細分頻道銷售不同種類的產品,打造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綜合化或者個性化的虛擬百貨商場。以臺灣東森為例,東森購物共有6個頻道,東森購物1臺以銷售綜合商品為主,東森購物2臺以女性消費為主,東森購物3臺以旅游商品為主。
電視購物行業涉及到采購、節目制作、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復雜的運營鏈,強化鏈條中的每個環節的專業化程度是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電視購物企業需要整合社會專業資源,打造專業化平臺。
在產業價值鏈整合過程中,電視購物企業可以借鑒歐美、日韓電視購物業的成功經驗。在歐美國家,電視購物企業的核心工作內容是選擇產品和節目制作,其他環節如電話接聽、訂單處理、配貨、送貨的經營則由社會獨立公司來完成,這些公司一般不隸屬于電視直銷公司,而是面向整個行業和社會提供服務。如一個電話接聽中心可同時為幾家電視直銷公司服務。專業化公司的介入,大大降低了電視直銷公司的運作成本,又提高了服務水平。
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電視購物企業可以不斷地整合各種渠道資源和平臺。電視頻道可以開辦網站從事電子商務,可以建立實體店滿足消費者進一步的體驗需求,也可以通過電視+電話(短信)+手機購物+直郵目錄等多種方式滿足用戶的購買需求,打造圍繞細分人群的全渠道銷售平臺。如快樂購整合電視、網絡、型錄、新媒體等多種傳播通路和信息交互平臺,并開通了手機購物、廣播購物、垂直購物和實體店等新渠道,延伸產業鏈。這樣通過實體及網絡的融合,線上和線下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協同發展。電視和網絡業務可以充分利用實體門店,讓其發揮體驗、配送、自提和售后服務功能,同時,門店可以依靠電視和網絡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從而在線上與線下的協同運作中,發現和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