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杭州西溪喜來登酒店,連鎖業OTO大會,人氣爆棚,但萬言之中,總少了些激情,可能OTO大家都沒做好,也可能因缺乏超思想重量級的嘉賓。每人20-30分鐘的發言時間,邏輯還沒講清,時間可能就到了,因而有些上空下吊的感覺。但不管是做廣告的還是分享經驗的,執行細節的探討越來越濃。
因為呆在傳統行業,眼見臺上嘉賓眾說紛紜的發言,總有一些相形見絀的自卑感!想時髦,總也感覺時髦不起來,所以感悟,仍有些傳統,重點有三。
一是:傳統零售業必須從變革思想開始
我有些認同1號店前CTO韓軍的觀點了,企業需要思維模式、運營模式和組織流程等方面的轉變;居然之家的汪小康說,不要認為自己上線網站、APP和微信商城之類的就是OTO,似乎還有很多嘉賓說過這樣的觀點。不是因為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至少很多傳統零售業的人應該有切膚之痛。
中國的企業,多數應該是老板驅動決策的,由很多職業經理人驅動實施的,這與在成長階段有很大的不同。發展OTO這件事上,向左向右都重疊著悖論:
1、 互聯網思維的需求與傳統營運思維的對撞
“企業發展的瓶頸是企業家,大部分企業家對戰略有點狀的分析,缺系統,今天的戰略決策是動態平衡,對不確定的容忍要高”,但這對傳統企業本身就是件挑戰,企業和企業家跳不出自己的認知層次,這一轉變的過程,需要下水后去迭代,但下不下水堆很多企業本身就是個問題!
外部咨詢公司、職業經理人即使進入企業,同樣要對抗龐大的傳統思維,變術,先從變道開始,這是很多外部力量做不到的!
這需要一個過程。
2、 OTO投入和產出的矛盾
據OTO現場發布,73.56%已開展OTO業務(后面又有31.18%的人回答沒有開展?),但49.09%說效果不明顯,這大體上說了一個事實。據連鎖協會《傳統零售商開展網絡零售研究報告(2014)》顯示61%已開展網絡零售業務,43%開展OTO業務,銷售占比1~5%的占87%,日均500單以內的占66%......
上馬時的興奮與運營后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后續要有流量,要持續燒錢。電商企業燒的是風投的錢,傳統零售業燒的是老板的錢,兩種錢源決定了兩種思想,也決定著兩種結果。所以,傳統企業必然存問題:
1) 投入即要產出,口非心是——經營有壓力,也容易放棄;
2) 節省與控制為主——傳統費用管理思維;
3) 短期投入小試水——缺乏長遠后勁;
4) 謀定后動難謀難定——左右為難、三心二意、糾結彷徨、患得患失
5) ……
3、 規劃與試錯迭代的矛盾
OTO的上馬,可能浪費的代價驚人,模式變化可能讓一切推倒重來,邊走邊打的決策模式和財務支持要求,在傳統企業自掏腰包的現實下很難適用。規劃,只有清晰的規劃才能上馬,而一旦規劃清晰,技術、模式及營運內容可能都已經發生變化了。
汪小康說,不是所有的企業和行業都需要OTO,只有那些體驗感和服務感很強的企業才需要,他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但有些企業理解是相反的,所以,面對大勢,零售業,真正上心了嗎?
那些自己還沒有想清楚怎么做?能不能持續投入?業績不好如何選擇?目標是什么?上下是否達成一致等等問題沒想清楚的企業,如果企業家不推動不參與,還是慎重一些比較好!
二是傳統零售業OTO能有優勢
永輝的黃志雄先生提出:“移動互聯、物聯網的無縫連接可釋放冗余的資源價值”,這恐怕是宏觀社會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狀況。但確實,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是傳統企業OTO可做的重要內容,信譽樓和城市超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 做商業自身的技術改造。如電商觸點投入、柜組提供移動POS、商場鋪設基礎wifi等;
2) 將OTO合并為現有實體,做業務增量。從業務上看,兩家企業都高度融合了現有實體門店的采購、商品和物流;
3) 持續提供新的商業價值,最核心的是源頭商品價值,變革供應鏈,提供爆品,提供更多的消費者剩余價值。
這讓我很想說Oto大會第一天的平臺對接會。京東、亞馬遜、一號店、平湖進口商品城,和微信先后上臺。從內容上看:
京東“拍到家”最為亮點,十足的向平臺進發的一款產品,其嫁接在京東強大物流能力之上的延伸,更加昭昭了互聯網行業一招鮮的霸氣。從這點上說,京東走了一條完全不同于阿里的路——先核心力—再平臺;也不同于微信,先流量—再技術方案—后平臺。不知道京東拍到家給傳統零售業提供的方案,是否足夠有吸引力,在阿里自己干超市的時候,京東有些反其道而行了,想打造“賣場城”,其中本地化服務,接入本地化的設想,更有些向美團、大眾點評開戰的味道。京東替實體零售業做了很好的設計,接下來,看誰能入套了。亞馬遜有些讓人糊涂,就像讓一個剛剛解約的高官替自己介紹一樣,還沒聽明白怎么回事;一號店“小區雷購”,像在介紹自己的產品和發展戰略,和來參加平臺對接的企業沒什么關系;微信還是那個牛×的技術霸,功能都見過,更多需要與傳統行業“開放共贏” ;平湖國際商品城像是在垂直領域的一個品類供應商,與大會主題沒什么關系,參加糖煙酒會更適合一些,如能在電商上媲美聚美優品或唯品會之類的,想必更有逼格發言這次OTO大會了。
牛逼的大戶,也有些苦逼的無奈。說這些,我們發現線下零售業在今天事實在營運上有很多的優勢,很多時候只是缺少一些重組,所以永輝提出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垂直、區域、觸點、共享、數據、閉環”七大關鍵詞,我很贊同,也相信應該是傳統企業OTO應該做的事情。
三是OTO并不玄妙,需要更快回歸商業本質
筆者相信,無論現在OTO怎么風火,商業的本質回歸,并且速度很快,互聯網OTO的投資熱潮,一定會向卓越營運的公司傾斜,一些缺乏商務實質價值的公司即便曾經風光,C輪死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商品、服務、成本和價格”的本質并沒有變。那些賣技術、賣模式吃飯的企業,日子可能很難過,那些賣咨詢、賣營運的公司,可能會有一陣風長。如同原來很多行業經歷的發展一樣,技術成為基本款以后,“卓越營運”又將成為主體。
我只是擔心,很多零售自身還沒下水,何談在新的風口下卓越營運呢?
今天看來,實體零售業OTO準備與自身變革應是一體的,OTO的營運也會推動企業價值鏈的再造,拋棄二房東的惡習,擯棄以后臺費用為主的寄生蟲式盈利模式,真正轉向去中介化供應鏈、創造引領消費價值、利用小數據和大數據精準營銷、融合線下體驗和綜合效率,那時候,商業和商品的質量都會很高,中國將產生無論大小都非常強的商業品牌。
只是這條路上,春暖還寒,讓企業家動心起來,才能盡享春天!
- 該帖于 2015-4-6 11: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