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以《農資企業“禁止”電商是固步自封》為題寫文稱:很多國內外農資企業集體式的發表“禁止網絡銷售”的聲明,是墨守成規、固步自封。這一觀點刊發后,有人以《農資企業拒絕當前“電商”是明智之舉》對我的觀點進行了反駁,細細看完后頓覺一肚子的話不說不快,于是再一次動筆寫下拙文......
農資企業拒絕電商是沒技術還是沒錢、沒空鉆研技術?
從《農資企業拒絕當前“電商”是明智之舉》一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站在農資企業的角度上來說“農資是特殊商品”、“需要技術支持”,認為“沒有技術支撐就無法生存”,最終得出“那些農資企業拒絕當前的電商是明智之舉”的結論。其實,細推起來這個邏輯推理本身就有問題。
農資電商與傳統農資經銷體系幾十年的布局相比,其實僅僅是一網之隔,只是把線下的服務模式與技術想辦法在網上進行實現,說白了就是搬到網上去,農資電商并不是那種僅賣產品的單純交易行為,涉及到的技術、服務也應該同步到位。如果說這些農資企業不愿花錢、花時間去鉆研、研發這些技術所以拒絕電商,我們都能夠相信,但如果說他們是因為“農資是特殊商品”而拒絕電商就有點牽強。
值得強調的是,電商在信息傳遞上的高效性,讓未來的農業發展具備了多個可能。另外,電商在技術支持上、在種植結構分析上都能夠發揮充分的作用。只是目前來說那些拒絕電商的農資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進行摸索與鉆研,所以那些農資企業說白了只是不愿意為時間成本買單、不想做福禍難料的電商“炮灰”而已!
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技術的積累與整合,在未來,有望形成系統化的技術支撐能力。”有人認為,未來的農資電商應該是集咨詢、訂貨、下單、查詢、制定高產方案、提供專家技術跟蹤與實體店后臺打通、信息透明等多種特點優勢于一體的高端平臺,這才是未來農資電商的大方向,才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農資電商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賣貨、賣農資,所以,以后也別老拿著農資的特殊性說事!
因假貨封殺電商是不明智、是越俎代庖!
從支持農資企業拒絕當前電商的聲援者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認為農資電商無非就是價格低、假貨多。但是正如馬云所說:“假貨不是互聯網生產的”,就算沒有電商,假貨與低價的農資產品照樣可以在別的地方銷售、照樣可以從傳統的農資經銷商手中賣出,所以農資企業如果僅僅是因為假貨方面的原因就去拒絕封殺電商顯然是沖動的、不理智的!
據《新民網》報道,吉林省保豐化肥有限公司總經理尹萬春曾向記者講述:“摻假行為多半發生在經銷環節,不法經銷商常常拆開正品化肥包裝袋,兌上次品化肥再包裝好,賣給農民。”
除了農資企業的老總這么說外,也有消息稱,在農資行業,不管有沒有電商,假貨都在一線泛濫成災。該消息人說:現在硫酸銨在化工廠的出廠價,僅500元一噸,有人購買后摻些其他東西當做復合肥賣,幾倍的利潤,即使明知是犯罪,但仍有人趨之若鶩。
所以,制假售假其實在國家沒有大力提倡農資電商之前就已經出現,所以農資企業因為假貨與質量問題拒絕當前的農資電商也是不明智、不理智的!
那些集體“禁網”的農資企業如果是因為售假、價格方面的原因就匆忙的用一紙禁令封殺電商,這確實能解決網絡售假的可能,但卻會讓售假者繼續以傳統的、其他的方式售假,因為有假而封殺拒絕當前的農資電商不僅是對電商的錯誤認識,更是在越俎代庖、代表執法部門封店!(文/常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