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購的假貨問題到底有多嚴重?不知道多嚴重,反正好像很嚴重。
4月22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和網規研究中心發布《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打假研究報告》,報告系統地分析了近五年來相關官方機構發布的近百個權威數據,得出結論:假貨交易比例最大的為5.83%,最小的是萬分之一點五,平均值為1.58%。而在目前的國際貿易中,公認的假貨貿易占比約為10%。相比之下,1.58%的假貨比例基本顛覆了普通群眾對網購假貨的認知。這是不是有點不科學?
報告解釋,如此低的假貨比例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假貨的定義。以前的網購之所以會出現高占比的假貨數據,“是因為如果我們不做嚴格區分,會把大量不是真正的假貨問題涵蓋進來,比如跨境代購的商品、平行進口、保稅區商品等”;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本身的聚合和放大效應,一個假貨實物可能會映射成多個網店里的銷售信息而顯得無所不在”。
(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