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創新”的口號已經不再新鮮,因為政府已經明白唯有激發一線社會民眾、一線經濟實體的創新原動力,才能中國真正鮮活起來,整個中國社會經濟才可能擺脫“大公基”的凱恩斯主義的后遺癥中的桎梏。
這或許可以看作以往“自上而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半計劃半市場的經濟政策的一個轉折。整體社會經濟的活力,必須是每一個社會經濟細胞(企業、個人)的活力有機疊加,才能讓多年依賴投資驅動的中國經濟實現在減速過程中的軟著陸及可持續前行(從BT、BOT到PPP,或許也是一個例子)
創新是要付出代價的,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其實是不高,在此過程中失敗是難免的,政 府顯然也是心道肚明的……為毛還是要做,主要還是想以此激活社會原動力,預防中國社會過早的陷入日本的漸凍、僵化狀況;當然,社會精英或懷揣成功夢想的草根都專注于創新創業,自然社會正能量滿滿,也會少一事端,絕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關于對創新潛力的激發,政府都如此處心積慮,況忽以賺錢為目的,社會經濟一線的企業?
有沒有不提倡創新,厭惡創新的企業呢?
應當是沒有的或極少的。不信大家去采訪一下我們大大小小的企業家、CEO們,絕對都是神采奕奕的大談特談個人如何對“創新,變革”這枚精神燈塔是如何的推崇膜拜。還有數不勝數的企業把“歡迎并鼓勵創新變革”刷到了墻上、印在了企業手冊上,錄進了企業宣傳片等各種彰顯公司氣場、遠見、逼格的表象場景及載體上。
然而,表象與事實往往不太統一,大力提倡的,或許就是企業最缺乏的。在經營管理實踐中,企業組織體系對于來自一線業務團隊的創新思路又表現得往往如一個“裹腳老太太”般保守,又或如好龍之葉公,猶豫、拖延、反復論證,為了安全,往往還會問一句“同行們是怎么做的”……如果得悉同行們有此先例,組織體系則內心安穩,踩著同行的腳步前進,終不至于掉到坑里,欣欣然批準;如果真是“創領業界之先”,那這個決策多半糾結、躊躇、掙扎……所以檢驗一個企業內部是否真的形成了“創新文化”,最明顯的表征就是看“企業組織體系”遭遇員工創新思考、變革建議時的態度:曖昧、冷淡者,即創新之葉公也;積極、探討、容錯者,即創新之擁躉也。
為毛,只有來自基層的創新、變革的動力才扎實可持續。
創新、變革IDEA一定是基于興趣的、主動的、潛心的思考與一線業務實踐的有機結合,否則根本無法感知當前業務的痛點或BUG,更不要說想出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法;因此,一線業務單元基于實踐的優化改良,往往切實可行,并且通常立竿見影。唯有自下而上的主動創新、變革才能避免自上而下的“光打雷,不下雨”的尷尬;避免創新變革如每年3月5日的學雷鋒,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主義。
推動創新、變革需要以勇氣、激情為先導,以智商、情商做后盾,否則當前的慣性思維與制度框架,就是創新變革的絆腳石。光有勇氣、激情的變革者通常會四處碰壁,“死”在半路上;唯有智商、情商都夠用的創新變革者才可能整合到體系內的組織支援,把理想照進現實。
如何構建企業源源不絕的創新原動力?
1、管理決策架構的扁平化是前提。
管理決策層距業務一線越近,業務一線的聲音傳導的速度就越快,失真度就越低;管理決策層做出正確反應的速度就越快(對于充分競爭的市場而言,很多時候時機比完美呈現更有意義);層級過多的管量架構是創新變革的天敵。
2、對業務一線充分的授權及利益分享驅動機制是基礎。
充分的授權的前提下,業務一線就有先行先試的可能,緊扣戰機;而不用凡事請示匯報。
利益分享的制度化,才能讓業務一線產生創新變革的持續源動力;而成功的利益分享則可以進一步強化業務一線活力與創新進取的積極性。
3、管理層的容錯態度則是創新變革持續動力。
有包容業務一線的“雜音”的雅量,才有機會聽到來自市場的聲音,才不至于“高處不知寒”。
允許業務一線進行“小范圍、短時期”的驗證性嘗試,對于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非本質的、局部性“失控、失敗”的充分預估及包容,而不是簡單的“不成功,便成仁”的威權意識,則是催生團隊構建創新基因的土壤。
4、彈性、寬松、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滋生創新變革的溫床。
當下及未來的時代,制度、流程基本上可以用人工智能進行系統解決,制度流程只能確保企業運行過程中不出現1+1=1的低級錯誤,無法起到幫助企業發現市場新機會的任何作用。
只有充滿活力的團隊才能避免“日復一日的茍且”,才能翹首以望“詩和遠方”。團隊的活力虛無飄渺,但卻需要細致如微的呵護及培養,能起到“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作用的,就是寬松、彈性、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
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怎么做?
把員工當感性的“活人”看,尊重、照顧、理解:是人都有差異的這一自然規律,不強制推行要求“千人一面”的泯滅、抹殺個性的各類無助于業務提升的一切形式化、表面化的東東。
把員工當理性的“經濟人”看(趨利避害,總是做出利己的決策的人,即為經濟人),讓員工價值創造尤其是額外的“創新、創造”在企業組織體系內有明確的可預期的經濟回報。
為毛“自上而下”的運動式創新常常不可持續?
很簡單,有違“從群眾中來,才能到群眾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馬列主義哲學嘛(笑語)。本質的原因還是業務一線極有可能對于來自“上峰”宣貫的創新舉措“昏昏然或然并卵”;除非企業大腦比業務一線更懂市場。
當然,本文所說的業務一線的“創新變革"不是說要代替組織戰略的制定,而是基于總體目標框架下的局部嘗試。
(謝尚偉2016年5月27日于江北嘴財信廣場,歡迎關注原創微信公號《商業這點事兒》,分享推動進步)
- 該帖于 2016/5/28 20:2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