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零售,我們說了很多各方面的"應該",但業績仍然在跌,現實還很殘酷。當下很多企業很急,企業家壓力很大;對比別家的好,中層更容易浮躁,企業很容易形成心理逃避和文化分裂!
過去聚人心靠企業家的中央權威,今天,時代話語權更加分散,權威崩塌!我們見過很多企業家愿望、企業現實與員工思想之間的落差甚至分裂,所以,變革發生時,企業也需要內部新零售大討論,面對現實并解析未來!
一、零售惡性循環困境
客流減少、營銷失效、盈收雙降、團隊不力、人才流失等等,如果要用一種語境去解釋現狀,可稱之為“零售的惡性循環困境”,如下圖所示:
零售惡性循環困境
進入惡性循環困境的企業會呈現下列特征:
(1)業績趨勢性下降,進入一定階段會更快速下跌;
(2)業務改良或環節調整失效;
(3)創新失敗率極高;
(4)企業無力自救。
企業有幾大指標評估是否進入惡性循環困境:
(1)主要業態效率目標長期得不到改善甚至下降;
(2)內部多次創新嘗試均夭折或虧損;
(3)高級人才流失率增加,外聘人才穩定率極低;
(4)創業元老群體性求穩,無思想新變革。
總結而來,進入惡性循環困境,可能是很多企業的現實!其中有環境、產品、供應鏈、競爭、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知道要變革,但龐大的系統,最需要整理的是何處破局!
二、尋找零售的增量勢能
上面的惡性循環現實,企業需要一種更強大的扭轉能量,這種拉動力,我們稱之為“增量勢能”,優質增量,可能是零售必須挖掘的力量!我們探索再多的業態創新,理念回歸,如果企業沒有增量,可能都是純扯淡!
那么,增量空間到底在哪里?
務虛探討來說,如下圖所示:從方式上,有創新、替換和整合空間;從資源上,有內容、面積和時空上的增量;而影響這些增量的關鍵是企業的目標和心智,決策的關鍵則是成本和效率。
(一)方式上的增量
1、創新的增量:如全球最具創意的菜場、Eataly等。零售的創新,今天需要更多獨角獸式的偏執,需要理念的突破,不甘平庸,工匠卓著,如其優秀,不如不同;要有優秀的人才,更要賭性的支持!中國今天的很多零售業,創新可能還是不夠大膽!破同質化,還需要更多實戰!
2、替換的增量:如商體的改造、內容的調整等;在這一環節,關鍵還是要明確消費載體的總容量。如百貨從中年高檔定位向年輕化調整、超市向社區聚焦、專業店向小眾社群貼近等,你所服務的區域里、符合你精確描述的人有多少是關鍵!這也是大城市商業更能繁榮的基礎,在多數中小型城市,轉型的增量空間往往是一定的,所以,做經濟型的改造、立足頻率和效率更為重要!
3、整合的增量:如企業間的并購、合作及共享等;新商業環境必然要擠出過去資源的冗量,有效的整合要防止線性虧損,整合的效度來自互補的程度!
(二)資源上的增量
1、內容的增量:這很容易理解,今天要考慮的重點是內容持續性的問題,像許多購物中心,引進某些品牌和業態往往已經后于市場,更要前瞻性的規劃未來兩三年的可能。很多企業今天的困局,與目光停滯有很大的關系!所有無感的線下,事實如同工業產品一樣,都有再設計的空間。從場景的角度,多些人性化厚度。比如洗手間,我們看了那么多外資購物中心洗手間中設置兒童洗手間和哺乳室,國內為什么那么多購物中心,裝修挺高檔,但就是沒有呢?!
2、時空上的增量:主要來自于以移動互聯為載體的新技術服務,今天更多是要考慮業務成本和效率問題。零售業當前很多作息時間需要調整,顧客晚上出沒,企業的時間重心基本都在白天。
3、面積上的增量:重點是開店問題。實體零售大多進入主動關店和慎重開店的階段,行內目前永輝、大潤發和期望線下一番作為的線上品牌外,多數公司都不再有大量擴張的雄心,態勢上也有小面積辦大事的期望。過去我們重坪效,當客流日益減少、商體就在那的時候,再談坪效事實就是個銷售問題。
面積上的增量,要去研討一下物業流量思維,這涉及到持續性和轉化的問題。也即一個店開在那,他自身物理距離吸引、承接和整合的客流問題!
融合已經成為今天我們談渠道的共識,關鍵是基于成本效率評估,去決策渠道幅度和實施廣度的問題。顧客今天的消費往往向社區、購物中心和線上(不同城市級別有差異)三個方向聚集。如果本地化是未來多數實體的命運,我強烈建議企業再去研究同城多業態的問題!購物中心不說,我們重點研討社區方向的業態落位問題。
同城多業態更像樂城幾年前提出的業態模塊化思維?赡苡捎诙ㄎ凰枷牒途栴},今天我們聽到樂城更多新聞是生鮮傳奇和樂大嘴零售拓店,樂先生、樂園藝、樂餐廳等似乎被擱置了,但就獲取增量而言,這應是許多區域零售業很值得研習的偉大思想。因為今天零售的開店,大店失去了城市化這一大環境機會,中店也失去了蜂窩戰術的機會,從商業物業可得性上說,500~1000㎡的店也會越來越少,而30~50㎡的格子鋪替換率高,是最大的商業機會,而適應這種面積最好的,只有專業店!他更容易單點極致、專業深入、內容創新并形成專業規模,也有利于切分現有層級化、鏈條化的營運管理機制,假設一家超市型的區域零售公司,在同城有幾十家水果店、蔬菜店、炒貨店、文具店、雜糧店、蛋品店……我相信比企業同城開出的兩三家大賣場更有流量穿透力,這其中應該蘊藏著流量鎖定、物流交付甚至未來平臺的價值,也更加適用于企業的內部合伙、共享及互聯網操作方式的切入!
大賣場(守)+標超(守)+品類專業店(攻)+線上(攻),未來同城線上業務會更有物流支點!
當然,多業態的多到何種程度,需要企業就內部資源狀況和能力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的事實是,當前社區中的專業店,存在著大量品牌升級和規模整合的機會, 按照零售車輪理論,規模專業店可能在未來會進入循環。比如社區中的水果店、炒貨店都在越開越大,實體零售過去的能力需要走進社區,過去賣場的大物業需要拆零碎片化,離顧客更近。
(三)增量的具體實踐
談增量,肯定不是簡單的對員工好、與供應商公平合作等能夠實現的;報端可見許多零售集團的新業務創新,高開低走的情況很多,利潤分享、合伙制、股份制等新概念也做了實踐,但由于人才、規劃、市場選擇等問題,還是做不好。增量也不是一下子買個系統就能實現的,系統需要積累,一蹴而就不現實!單點極致、單點創新似乎也很難,現實尾大不掉,屁股決心腦袋,存量業務還是第一。
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并未走出這些方向,所以,不是新思維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增量設計的應用系統出了問題!
當然,說概念容易,增量的具體落位卻是思慮之后苦逼的踐行,更加離不開企業機制的變革!
三、零售增量的組織基礎
圈內溝通,傳統的公司總缺少一些自信,他們總歸會有一種共同的說法:我們公司,要把事情做好挺難的!所以我們強烈的感受到,零售的新生,必須配套組織效能系統革命!任何一家當前優秀的公司,適應時代最好的方式,一定是組織不斷調整!
(一)組織的效能革命
我們首先得承認很多傳統的組織設計在相形失效。許多零售企業一直強調執行總部命令,但在執行本身已經出現很多問題。戰亂的時候,更加需要末端靈活及賦能,但我們看到的很多企業現實是總部越收越緊!管控可以有,但如果他妨礙了效率,就一定該去變革,這應是當前企業家首要考慮的問題。
企業必須要用年輕人替換老人,必須用年輕戰隊扭轉乾坤。管理隊伍年齡老化,必須逐步替換;需要何種人才結構,必須花錢改進;變革,總歸要用人的代價去實現,F在很多老企業家出山直管,我建議還是讓皇太子組建皇家騎士團更好,這應是企業轉型迭代的必然方式!新戰隊要有規模上的設計、有特種目標上的設計、有特殊的訓練和使用技巧,企業要用新人同化老人,而不是老人融化新人!
要結合技術手段進行風控,配合現代技術進行去中心化,設置新的機制進行終端賦能!這也絕對不是照抄芬尼的裂變式創業、韓都衣舍的小組制、西貝莜面的牌照制等方式,在沒有互聯網企業人資特征情況下,必須結合行業特征和企業資源實際進行設定。
上面的說法本沒新意,重要的是企業行動到哪個層級,企業可以花幾百上千萬投試新業務,不如新建黃埔學院,培訓上課、實習研究、操作實踐全部和現有系統隔開,不要用原來企業過時的能人講課!有很多零售企業今天還保持著每年招聘大學生的傳統,但效果需要重新定義;用好新人,不是指有新人,最重要的是有新團隊的勢能!
(二)新系統透析對抗碎片
零售今天的問題,可能是過去的系統慣性勢能太強大了,今天,這個大系統需要整修。新零售要從惡性循環困境中重生,一定需要重新規劃標準與靈活、管控與授權的界線:主體靈活、關鍵風控、局部標準,關鍵是效能!
任何企業都想有牛人,但很難說有就有;其次,零售更是一個靠系統而不是靠人的業態。許多零售集團開始在很多品類開始嘗試新業務,并提出了許多很互聯網化的要求,比如爆品、去中介化、關注用戶、推進社群、移動互聯等,但往往草聘的外部人才無法擔當、新業務的發展多層監管、普通品質被強擠入爆品思維、簡單的加粉被視為社群、摘仿的段子被視為新媒體營銷、忽略需求的減品被視為單點思維……
這涉及到創新的限度問題!我們不反對探索和創新,但該深刻的認識到,新零售的探索燒企業自己的錢,所以必須系統的搭建做好的邏輯!業務沒有新的體系環境,嘗試往往會有更大的失敗!
用系統對抗碎片,一要抵抗無原則、無條件的講互聯網思維;二要統一新業務的思想,充分溝通,最好多請一些司外人員或懂互聯網思維要旨的人;三要精益嘗試,不用一開始就組建一個龐大的團隊,在現有的門店系統里,集合店、品牌代理、工匠產品,在內部平臺先做起來,然后再延伸到內部規模和外部可能規模!
當然,這種說法與企業需要牛逼的新團隊和改革機制應相輔相成。要讓人在系統下做事,而不要牛人超越系統來做事!
四、結尾
對于存量,也需要尊重現實并樹立理想,一是不拋棄不放棄,一些老的做法,今天還有適用條件,企業還只能堅持,關鍵是把握透明的規則和切入強度!二是適度投入而考慮回報;有些業務要評估有沒嫁接要素激發增量的可能,有,則要適度投入一些,包括單店的投入和系統的投入,主動可能有風險,但也蘊藏著機會;三是評估空間決策去留。把虧的沒希望的趕緊關掉,長痛不如短痛!新零售必須先坐減法再做加法!
務虛的討論容易,而現實與理想有更多的厚度,更有極多的漩渦,像新零售一樣,我們只是盡自己最大的認知,剖析和探討每一種可能!而說實戰,企業只能勇敢!
- 該帖于 2016/10/1 17:0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