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今日作業:
1、為你加入14天營銷特訓營寫一篇心情、感受、收獲發到朋友圈(截圖發小組群);
2、如何進行自我介紹,讓同學會一下子記住自己(在小組群進行新穎自我介紹);
1. 新的特訓開始了。心情很復雜(因為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對于今天開業禮的感覺,一時間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但我在采購特訓營畢業總結里的最后一段,給了我點啟發:那就是:當今中國內地的市場上,我們的民營超市的所有者或者說是經營者沒有辦滿足我們目標顧客的核心需要,為了生存只能以最簡單的“價格戰”來“宣示主權”……在我們和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的時候,我們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造成這個代價的原因是什么,卻是我個人在這幾年的實踐中在不斷探索及思考的問題。而在聽完了今天的開學禮后,特別是朱老師、阮老師和其他幾位嘉賓的介紹后,讓我的一個認識不斷清晰起來。那就是:零售市場上的準入門檻,隨著顧客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不斷的提高。而做為零售從業的零售職業人,卻是有意或是無意的忽略了這一點。
只是以為只要有錢,有了門面,進了貨。生意就會源源不斷的而來。而忽略了市場上同質化的市場態勢已經讓競爭從商品、價格走向了顧客體驗。
正如采購課的黃老師和營銷課的朱老師所說的,我們的零售所有者或是經營管理者,依舊還是在用十多年前的“價格戰策略”來吸引客流,用各種名目的“通道費用策略”來提高毛利。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核心,我們的“目標顧客”的研究。對門店商圈的了解不夠,對顧客沒有目標,對門店營運沒有定位,對商品選擇就靠供應商提供,甚至于對什么是“品類管理”都未聽說過。而更多的民營超市的所有者而言,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很多都是中低學歷,甚至沒有學歷),又沒有及時對自己進行學習及提高。自認為以自己的能力就能把自己的門店給做好,對于外聘的職業經理人,又始終覺得不是“家生子”,而自身的企業又沒有合適的制度和流程加以規范,造成對職業經理人無法充分授權。造成人力資源上的浪費,而這對于高成本,低毛利的商超而言,又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隨著顧客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們就更加要不斷及時的跟上市場的要求。及時地提高自己的業務及管理水平。努力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完成作業。最后,感謝所有老師和嘉賓今天的分享。
2. 自我介紹:(略)
9-7作業:
1,制定自己及門店的吸粉目標和具體計劃并進行實施!
2,分享今天的收獲和感受
9月5日 學號:xxxx xxx 作業如下:
1,制定自己及門店的吸粉目標和具體計劃并進行實施!
(略)
2,分享今天的收獲和感受
今天的主題是“吸粉”。之前我學過大半年的微信營銷,也做了大半年的微信營銷(主要是做公眾號的推廣和吸粉)。后來由于效果太差,導致沒有持續的堅持下來。后來我經常回顧這次的失敗,卻一直沒弄明白失敗的原因在哪里。直到我今天聽完老師的課以后,又再次把自己曾經的操作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老師所說的幾大要點,我一個都沒做到。
首先是:沒有轉變思維,確定目標。雖然每天每周都會對后臺粉絲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除了,公眾平臺文章有問題,粉絲不斷流失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原因。
但老師在今天一開始強調的就是“轉變思維,確定目標”。現在想起來,當時做推廣時的目標只是在說要讓粉絲每月增長10-30%。但沒有確定明確的階段性目標以及達成該目標的方法。也就是說,只有一個模糊的總目標,而沒有將總目標進行合適的分解。
其次,由于只做線上推廣,沒有進行線下活動。使得粉絲的質量和忠誠度極底。而且沒有對粉絲的反饋做到,第一時間的回應。這對后來的推廣造成非常大的困難。
最后,沒有做到“四個合適”,沒有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更沒有找到合適的目標人群、再加上沒有合適的話術推廣。導致了專職做“營銷”時的失敗。這也就表明了自己當初對互聯網營銷和微營銷的認識不足;對于目標設置的忽視,以及沒有目標的“所謂執行”,使得公眾平臺粉絲數,從1.4萬在經過半年的亂跑后掉至9800多。
所以說,營銷也是一種系統的管理活動。也是必須要進行目標管理。并及時對營銷活動做出書面總結。
以上是我今天的課后感。
9-15營銷作業:
1,分享今天學習收獲;
2,制定企業或門店裂變發展的計劃
9月14日 學號:xxxx xxx 作業如下:
1. 學習收獲:
今天老師講得是“如何快速的”裂變,這又似乎讓我感覺回到了學習直銷和保險代理時的情形了。感覺又要被“忽悠”了。但在認真聽過老師講述的內容,特別是老師提到了浙江和河北的幾個民企的快速“裂變”的案例,并認真進行反思之后,發現自己之前在認知上的錯誤。
我一直認為,在門店實際運營中能做到輕資產運營的,除了**等做IT行業的企業外,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老師的講解給了我狠狠的一擊。當然在實體店的經營是不可能完全照搬IT企業的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但做為實體店的經營者或管理者,我們難道就不能借鑒一下“輕資產”的營運思路嗎?
其實在現實的案例中,實體企業“輕資產”運營的案例是不少的。只是自己長期的思維模式的固化,讓自己一直以為實體商業是無法做到的。但只是自己沒有“裂變”的思維,所以就沒有發現到可以“裂變”的方法。我想這就是老師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我們要改變思維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今回想起來,我越來越相信老師對于問題的分析與批評是正確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又重新審視了過去曾經的案例:例如戴爾電腦,例如深圳一些民營零售企業在2000-年到2010年飛速發展的案例,不都是在用老師在課上提出的“輕資產(戴爾電腦的零庫存管理)”+“深圳民營零售企業快速發展(借供應商的資源)”等自己曾經羨慕的經典案例嗎?
2. 裂變發展的計劃:
A. 設定“輕資產”的營運目標(將目前總庫存周轉天數XXX天提高到,XXX天;將每日庫存從XXX萬元降到XXX萬元;
B. 優化公司營運流程,降低總營運成本;
C. 強化門店盈利能力將虧損門店數量由X家降至X家。
D. 建立公司人才批量復制機制并開始進行人才復制;
E. 在此基礎上優化出公司營運整體方案。以整體方案為基礎,建立整體營運輸出方案。以此開始讓企業進入快速“裂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