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國內傳統零售行業的人員工資成本一直處于低水平,即便是經濟發達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是如此,零售行業的人員工資都處于幾乎是最低的一檔。而在預見的未來,暫時還沒有看到零售行業人員工資增長的利好消息。也就是說,無人零售店在國內能降低的成本有限,甚至可能無法攤薄因此增加的開支,很難具有真正的成本優勢。
加上無人零售店企業把方向多定在便利店這個業態,而事實上便利店業態走向社區服務中心的過程中,人的主動能動性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機器人大熱時曾出現了一批以無人服務為噱頭的餐廳,但經過短期的火爆后都迅速歸于平靜,餐飲機器人被棄用而服務員重新上崗。無人便利店在經營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類似情形,特別是想增加服務的情況下。
雖然我不是特別看好無人零售店的市場前景,但還是肯定無人零售店出現的積極意義。正如條形碼技術的普及帶動超市銷售生產率的提高一樣,無人零售店技術的升級,也將推動包括便利店在內的國內線下零售行業的系統升級:實現商品信息和銷售管理的數據化,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帶給用戶更好的消費體驗。技術升級而非運營模式,這可能才是無人零售店給我們帶來的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