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期2天的第13屆信息化領袖峰會暨2017中國數字化貢獻人物頒獎盛典在上海圓滿落幕。本次峰會由暢享網主辦,主論壇以“馭變創新,擁抱數字化”為主題,近300位來自全國中大型企業CIO、IT專業人士、媒體記者共話數字化轉型。
會上,以“打造具備創新、整合和吸收能力的IT組織”為主題的頭腦風暴,讓人受益匪淺。該頭腦風暴由大東方股份有限公司 CIO、上海金扳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徐偉主持,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賁鋒、藍光集團CIO兼互聯網信息中心總經理馬紹秋、TCL集團CIO高建雄、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CIO王巖、海大集團CIO胡水平五位2017中國數字化貢獻人作為參與嘉賓�,F在暢享網將頭腦風暴的核心內容梳理出來,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收獲。
徐偉:各位嘉賓怎么理解打造具有創新、整合和吸收能力的IT組織呢?
上圖為:大東方股份有限公司 CIO、上海金扳手信息科技副總裁徐偉
賁鋒:現在大家都面臨數字化轉型,今年北大陳春花教授在數字化轉型和管理變革的話題上講了一句話:這次的數字化創新和變革,革的不是工具的命是人的命,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淘汰的一定是人。
馬紹秋:作為團隊負責人一般會講舉旗子,定調子,搭班子。藍光是一個多元化集團,目前整體IT人員有近百人,外部還有很多長期的合作伙伴。其實在今年我們引入了很多跨行業的人員,很多來自京東、阿里以及地產行業前20強的大公司。同時也引進了有金融行業大數據創新經驗的人才,最后形成了相對全面的人才團隊。團隊如何發揮合力,包括與傳統信息化和互聯網創新的結合,還是需要有一些平臺的架構能力。我們引入了相當于阿里中臺的技術力量,也會搭建企業自己的中臺。中臺策略就是數字化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落地措施。
上圖為:藍光集團CIO兼互聯網信息中心總經理馬紹秋
高建雄:在這個時代,有一點生不逢時�?萍嫉陌l展非常迅速,而且科技落地的速度也比我們想象中的快很多,AI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何將業界領先的科技快速在企業當中落地,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要關注的一點。要創新還要整合,光是高大上沒有用,企業數字化一方面談高大上,一方面還要補足基礎。如何讓這兩種模式在企業當中共生共存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需要非常敏捷的企業組織快速試錯,另外一方面需要非常穩定、高質量的企業基礎數字化建設,這也是需要向大家探討和學習的地方。
王巖:曾經說過“因為看見所以相信”的馬云,在云棲大會上特別強調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對于企業CIO來說,要站在企業的高度,引領數字化轉型,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業務的價值。
我總結了三點:看得見、抓得住和跟得上。首先,看得見即我們作為領頭人需要培養自己的能力,爭取做到看得早、看得遠。其次,還要抓得住,以前都是埋頭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像一個應急或者階段式的針對性解決方案,這其實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從解決問題轉化為抓住機會。最后,從看得見到抓得住還要跟得上,比如,我看好小程序**城帶給品牌自主經營社交電商的機會,我就去抓住它,快速找到合作伙伴。產品有了,技術有了,運營還要跟得上,模式還要跟著變;再比如,有了用戶的數據,下一步還要圍繞這些用戶數據進行改造,整合業務模式,真正打造用戶需要的產品,提供服務。很多企業沒有做到“跟得上”,這是需要數字化轉型引領者和CIO去推動和帶動的。
上圖為: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CIO王巖
胡水平:創新這個詞近幾年提得比較多,我在IT組織這塊,首先從三個維度去談,第一是組織,第二是流程,第三是貼近業務,結合業務的融合和創新。沿用高總說到的接地氣,今年我們在組織方面做了變革,從IT組織本身,我們今年逐步轉化為按照業務領域設置組織,我們橫跨的領域比較多,有苗種,動保,飼料、食品和流通。目前IT組織更多是以業務為主導的,模式貼近業務設計組織。比如,養殖方面是貼近業務來做,我們會有一個團隊專門針對養殖做項目運轉以及流程梳理的,這和原來按照開發部或者項目部以及對應的系統架構的模式不太一樣。
除了貼近業務設立組織之外,還有一個資源池的問題,涉及集團的架構,開發比較共性的,希望設置對應的資源池滿足,使IT組織更接近或者貼近業務,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方面是流程。目前我們集團所有的流程制度都是我們這邊統一運營,流程是在信息化以及組織管控層面中間承上啟下的環節。對應流程需要按照端到端的方式梳理,在信息化時就可以有流程做指引,避免了每一個系統按照自己的范圍劃定對應的業務功能,而造成非常多的流程斷點,同時還要關注數據的標準。
第三方面是結合業務進行融合和創新。現在我們做項目首先需要單位一把手參與,建議大家推進項目不要雪中送炭,而應錦上添花。錦上添花就是公司一把手必須要有足夠的魄力配合我們做事,保證項目質量,先樹標桿再做示范再做推廣,改“推”的模式為“推拉”結合的模式。
上圖為:海大集團CIO胡水平
徐偉:各位獲獎嘉賓,在信息化領域做得非常突出,那到現在為止遇到的最大痛點是什么?每個人用一句話總結一下。
胡水平:作為IT技術出身,對業務的理解是我們的最大痛點�,F在想做的就是站在經營與業務層面去規劃和建設IT。
王巖:自己能決定或者能改變的東西不是最大的痛點,很多情況下我遇到最大的痛點就是隊友,我們做IT的是思想上特立獨行的一波人,我們有特立獨行的思想,對技術的熱情,對新東西的接納,這個不是企業所有同事都具備的,這是比較大的痛點,也是對自我重塑能力提升的挑戰。
高建雄:從我的角度來說,最大的痛點就是什么是IT,什么是信息化。我們談的信息化變革不僅僅是信息化變革,信息化只不過是公司管理思路通過系統方式的固化和實現,所以我們在推的信息化變革,如果沒有公司相應的管理文化變革,這個信息化的變革基本上不太可行。所以我們最大的痛點是推動企業進行管理思路的變革。謝謝。
上圖為:TCL集團CIO高建雄
馬紹秋:唯一的痛點就是跟業務部門基于產品或者業務場景去進行深度挖掘,包括AI,物聯網落地的實踐。其實我們在內部已經找到了很多業務應用場景,到市場上找解決方案的時候,這類解決方案其實是各自為政的,國家也沒有標準,每個廠商自己搞了一套,我們落地就非常忐忑。
用一句話總結:上半場怎么在內部找到新技術的落地場景,下半場怎么找到靠譜的成熟廠商和我們一起落地。
賁鋒:其實我們最大的痛點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怎么樣讓數據的提供者在信息管理系統當中獲益,讓他們愿意主動提供他們的數據,真實有效的數據,這是我最大的痛點。
上圖為: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賁鋒
徐偉:各位都提到IT和業務的結合往往都是痛點。去年李靜總講過IT即業務,IT和業務深度融合才是我們把信息化用到最大價值的可能性發揮出來,否則IT部門往往會變成修電腦的。我們的討論還是回歸到今天的主題:團隊建設,大家覺得你的團隊建設情況,能不能滿足你們現在解決痛點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你們決定應該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希望有什么方式解決這些痛點?
賁鋒:我對整個團隊的要求是不斷深入業務群,向各個業務領域拓展,打破部門墻,打破專業墻,實現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業務IT”,這是目前我們在做的一些工作。
馬紹秋:我一直認為IT團隊應該是大IT團隊概念,包括一把手和業務老大,都應該是大IT團隊的一部分。我們會有互聯網信息化的領導小組,就是總裁做組長,有執行小組,我做組長,每月開月會。所有項目立項都是業務部門做正組長,IT派出代表做副組長,嚴格按照項目管理推行。
對內唯一的建議是把IT組織泛化,把IT變成整個公司所有的人的事,而不是IT部或者信息中心的事。
上圖為:TCL集團CIO高建雄
高建雄:可能是三個變革。一個是文化變革,從純IT到現在流程IT,能夠增強和業務之間的深度融合,我們認為公司里面IT是最懂跨部門流程的。這需要在團隊當中建立這樣的文化變革。
第二是管理變革,發揮團隊中成員的最大能動性,意思是人都是有缺點的,沒有完人。把一個人放在最適合的平臺和位置上,發揮最大的能動性,這是我們內部強調的,我們的IT平臺要達到雙贏,這個平臺上一方面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信息化的動力,另外一方面一定要把這個平臺打造成員工得到個人發展的雙贏平臺,任何一方輸了這個平臺都輸了。
第三是生態變革,之前我們事情自己做,搞不定的從外面找人來做,這個事情本來沒有錯,但是我覺得應該更加深化一下,我們的供應商有很多項目之外的能力,有問題找他做這個項目只是解決了很小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通過長期的戰略合作,讓他們也可以了解我們的業務,同時了解業界最先進的科技,帶給我們業務和IT結合的行業先進理念,這是我們需要繼續加強的。
王巖:從團隊管理來說,前兩年一直在踐行雙模IT,大家可能都有體會,還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思路。從輕量級IT的架構來說,發展與合作伙伴開放、多元的合作關系,是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未來不可忽視的策略。CIO要成為一個外交家,需要我們有很強的社交和溝通能力。內部IT管理能力和外部資源整合能力,需要同時發展的。
徐偉:內外合作就是企業項目上不上云的問題,到底所有東西都自建還是混合,還是全上云?我想聽五位嘉賓對這個問題怎么看?胡總、王總已經說了,他們有一部分已經是內外合作了,基本應該是一種混合的模式。你們覺得,未來IT部門和外部供應商或者合作伙伴之間到底什么關系,會不會未來全部上云?最終IT部門的職能是不是會有所轉變?我的觀點是IT部門會有所轉變,變成了外交官,真正把內部業務系統和外部數字化服務能力結合起來。大家談談觀點。
上圖為: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賁鋒
賁鋒:我們已經完成了完整的私有云部署,郵件系統也用了公有云的產品。關于云我個人最大的擔心,第一,就是數字資產的安全;第二,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用好公有云,怎么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大運營商怎么在把成本降下來的同時更有效的保障其鏈路穩定性;這塊有所突破的話,我相信企業上云這件事情今后發展一定是強有力的,我們靜觀三大運營商做出的改變。
上圖為:藍光集團CIO兼互聯網信息中心總經理馬紹秋
馬紹秋:我們目前還是以私有云為主,今年剛剛又建了近300平的機房,我們希望在本地能夠快速響應。同時我們也采購了一些saas服務,用于關鍵業務場景里面,這一塊和內部做了打通和融合。第三,我們打造了一個混合云,但是目前的混合云還是聚焦災備,目前每年的災備演練可以達到3分鐘所有的應用在云上跑起來的效果,目前總的服務還是在私有云上,對于全面走向公有云持觀望態度,特別是要解決公有云上安全問題,數據資產的保護問題,包括saas也非常關注它的數據保證機制,為了上混合云和內部應用的安全,專門聘請了國內排名前三的安全公司,給我們做安全相關的保駕護航。我個人還是傾向于偏保守的,但不會停留在私有云階段。
高建雄:IT會不會消亡,我覺得答案是不會的。單純談IT的話,現在已經沒有IT項目了,任何一個IT項目一定是以業務出發,創造業務價值的,全部靠云和供應商解決是不現實的。談到云,將來一定是大量地云化,無論是私有還是公有云,云一定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
問題是上私有云還是公有云,我現在在TCL大量推私有云建設,因為我們需要保證數據資產的安全,這包括網絡安全防止數據丟失,也包括防止數組資產被云供應商非授權使用。我希望中國監管部門能夠對中國云環境有更加強的監管措施。從監管角度上,一定要給大家信心,我們才可以更好的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