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東京商工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全日本超過100年歷史的老店鋪和企業,達到近35000家之多,其中千年以上的企業有7家,最老的企業是木造建筑行業的“金剛組”,距今已有1439年歷史,日本可謂世界長壽企業的國家。
而相比日本,中國的百年企業數量還不到兩位數。中國為什么出不了百年企業? 時代一直在快速變化,如何打敗時間讓基業長青,無疑也成為了當下中國眾多企業家該去重點關注的事情。
在百年消費企業數量上,無疑日本占據著壓倒性優勢,以至于我們覺得它是個開掛玩家。
說它開了掛,是因為它的表現已經超出規則范圍內的最優。這些企業,不僅在0到1階段跑通了商業模型,賺了一大筆錢,而且在企業的擴張和延續層面,還成功解決了跨時間,跨地域,跨社會環境動蕩等致死率極高的問題。
那世界上有什么東西是可以穿越時間和地理,一直在存續發展的?我發現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教堂/信仰,一個是集市。
所以現如今日本的大多百年企業,都出自日本的近江時代,近江時代的商道底層就是宗教——【神】*【儒】*【佛】。其實這里面只有神道教是真正出自日本,儒教和佛教皆由中國傳入,其中佛教對日本影響最大。
所以現在滿世界做生意的日本企業,比如伊藤忠、丸紅這類日本綜合商社,他們的第一代大當家,就是在近江時代邊做貿易邊踐行教義的佛教徒。
他們認為:做生意不應以【單純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這種純利己行為為目的,而是要以【服務他人,奉獻自己】的利他精神為核心。
為了貫徹這一理念,伊藤忠的初代創始人把它做成了百年家訓——【三方よし】,即任何生意的出發點,至少要站在對【買方】、【賣方】,【社會】都有益的前提之下。這也深刻影響了后世日本職場人的價值觀。
之前有一部很火的日劇,叫【逃避雖可恥卻有用】,女神新垣結衣失業后,將和此前素不相識的星野源,把家務當做本職工作,過程里她常說的【我的滿足感來自于能給他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典型的日本職業觀。
因為這種理念衍生于宗教,所以它也漸漸成為了整個社會默守的規則,或者叫普世價值觀。大部分日企的企業文化根源便在這里。
這里也包括日本職場要默守的【忠】,這種對于精神力量的崇拜,遠超過物質力量的理念,其實源生自日本武士道精神。【忠】的品質映射到工作行為上,也就變成了【工作不能跳槽】,在日本【跳槽】和【背叛】基本可以劃上約等號。
對于忠誠的恪守,使得企業在面臨困境時,可以在內部形成強大的聚合力去穿越危機,而不至于樹倒猢猻散。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也把宗教精神力量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妙手回春般地救活了日航,這些案例在日本比比皆是。
這也包括很多人看不懂的【日本企業為什么一上來就做CSR(企業社會責任),而不是賣貨賺錢】等,這其實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非常大。
也正因為這種品質,才使得日本企業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了很好的企業品牌形象,這對于后續擴充產品線,打造多產品品牌矩陣,甚至是品牌出海都非常有幫助。
宗教理念的貫徹,使得日本企業在戰略和組織管理上,有著以下突出的特征,其中【利他和利己】、【正義】、【社會奉獻】、【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在整套體系中:
1. 缺乏很強的精神信仰
首先,中國尤其是近代,社會的底層價值觀不存在宗教信仰一說,國家已經在反迷信的道路上貫徹了很多年,這里只有科學發展觀念,缺乏對于精神力量的高度崇拜。
那沒有宗教精神作為社會默認規則的支撐,外部依靠法律,內部只能依靠企業文化來統一思想,形成內部向心力。
但不同企業的企業文化差異巨大,部分內部自上而下的企業,它的企業文化風格,會和創始人有很強的關聯,即企業文化的根不是普世的宗教精神,而是創始人思想。
這導致很多中國企業,企業文化是服務于戰略,服務于創始人的。比如京東要和阿里斗爭到底的狼性文化,但這在日本企業恰恰是相反的。
中國這100年一直在斗爭,和封建主義斗爭,和帝國主義斗爭,和小日本斗爭,和資產階級斗爭,我們小時候唱國歌也是要學會和所有社會邪惡勢力作斗爭。
但往往很多人會把斗爭和競爭混在一起,商業競爭的目的變成了拿第一把所有人踩在腳下,因為在中國,我們被教導當第二沒有價值,那么所有妨礙我們成為第一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
所以這100年里,中國在商業層面,不存在真正的共生一說,只有成王敗寇,沒有共生共榮。阿里要求品牌二選一,京東被弄急了只能起訴,然也并卵。
搶著當第一,一家便利店開起來,燒死方圓一公里所有其他零售業態,而基于這樣的戰略起來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是有點恐怖的。
所以為什么中國便利店行業,甚至是整個S2B2C都不好做。因為這里的核心——賦能沒有純粹的【利他】、【共生】的服務意識。所以沒有出現真正的【中國版7-11】,倒是出現了一堆【中國版7-11系統】。
一旦企業出現了危機,你的競爭對手,你的買賣方,你的上下游,他們最先想到的不是【這個兄弟陷了,趕快拉他一把】,而是【你終于離我們遠去,我離價值鏈大一統,行業大一統終于又近了一步】。
所以中國企業平均壽命3年,太多非正常死亡。
這里很多人也會想到美國企業。之前我和大龍網CEO易青老師交流時,他提到從美國出來的眾多跨國企業,比如IBM,他們是通過責、權、利進行綁定,非常輕爽直接。
這種組織形式的優點在于,它非常有利于戰略的橫向鋪開,基于一個點向整個世界輻射,母公司下可以生長出無數個有戰斗力的子公司,最終形成規模幾十萬號人的跨國企業。
但也有個弱點,這是一種完全基于business的弱連接,在經濟危機里,行業和business出了問題,最后也基本樹倒猢猻散了。
【利他】和【共生】的信仰價值觀,幫助上萬家日本企業成功穿越經濟周期。中國企業無論在商業模式還是組織文化上,一直在學習美國和日本,但大部分人學都僅停留在【術】的表面,沒有習得【道】層面的精髓。前些天阿里提出要做個百年企業出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2. 社會環境動蕩
雖然中日都曾飽受戰亂摧殘,但日本并未像中國一樣,動了根本的社會制度。
從清末到1949年建國,中國的民族資本家數量在戰亂中大量減少。1956年開始的【公私合營】,有的通過投資,有的通過派遣干部,將企業家對于企業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開,所以當時有些底子的百年企業基本都成了國企。
尤其是1966年之后的動蕩,大量穩定做了幾十年生意的企業,即使是【公私合營】,有政府在背后撐腰說自己是國字號的,也都逃脫不了拆門砸匾的命運。所以這里又有一批百年企業非正常死亡。
此后改革開放,雖然轉向了市場經濟,但卻給了當時已經活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企業(大部分是國企)致命一擊。
為了增強企業競爭力,當時國家一直在推進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但效果甚微。
90年代起,面對大量快速涌入市場的國外商品,這些企業幾乎失去競爭能力。
典型案例如:2003年創業歷史已有352年的【王麻子剪刀廠】在和【**十八子】的競爭中宣布破產;【飛人】品牌因產品技術革新速度跟不上消費者需求而落敗。
尤其在中國加入了WTO后,眾多國外品牌如MUJI、優衣庫等紛紛降維打擊式地進入中國市場,把中國品牌按在地上摩擦,上述慘案比比皆是。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時代、社會環境、行業競爭,消費人群的不斷變化,一家企業要做到企業長青,要做到變什么/不變什么。基于研究,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 首先長壽企業的本質,是對于核心的經營理念的堅守。
不能跟風,看外面什么賺錢就去做什么。
對于本業已做到行業頭部的企業,打法應更偏防守后發制人,而非主動進攻型。以消費品行業為例,如果看到有一些品類創新的小品牌出來后,自己的供應鏈迅速跟上,再靠營銷和渠道等這類天花板很高的優勢,把自己打造成為頭部。
2. 基于市場需求的微創新。
創新是基于理性地對消費市場變化洞察的基礎上,基于需求的變化去改進商品和服務。不要嘗試做破壞式創新,或者消費者教育的事情。違反這個條例吃了大虧的企業太多。
3. 重視研發和品質。
這就是口碑,這最終會讓消費者對你的信任從商品轉到企業。這時候公司就可以更優雅地持續變現。
4. 對人的重視。
廠子是鐵打的,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何談長命百歲?日本企業尤為重視人之間【家庭、家族】關系的構建維護——即【進了公司后,大家都是一家人】,和諧相處,team work為前提,個人成果輸出其次。
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都面臨著難找繼承人的問題。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家天下】,但這個觀念現如今被用得比較功利和現實。比如老板們都喜歡說【大家要把公司當成自己家】,來鼓勵大家多加班。
反觀日本企業會花很大的財力物力在企業培訓上。這種前提下,只要滿足條件,公司繼承人無論是不是創始人直系后代,都不是大問題。
以上這四點,知易行難。但如果能夠真正恪守這些信條,中國一樣有機會誕生許多偉大的、基業長青的百年消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