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風嘯
5月中下旬,互聯網公司的最新財報紛紛出爐——騰訊的一季報5月13日發布,而阿里、京東、拼多多這些電商系公司的財報,都是最近幾天密集“上桌”。
巨頭、新秀奉上的“大餐”,著實有些讓人應接不暇。
抗疫支援、隔離生活、居家辦公……我們再也離不開互聯網!而在疫情的背景下,通過財報對比幾家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01 淘寶一年造出一個拼多多,拼多多硬傷難解
2020財年,在收入、活躍用戶等核心指標強勁增長的背景之下,最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為電商行業打造了一塊重要里程碑——GMV突破1萬億美金。
其中,阿里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交易額(淘寶、天貓的GMV)達人民幣6.589萬億元,比上一財年增長了8620億元——一年增長8620億是什么概念?與拼多多2019年全年1萬億的GMV總額相差無幾!
換句話說,如今拼多多的呼聲很高,但淘寶在過去一年就造出了一個拼多多。
所以,雖然拼多多以增速見長,但和阿里比起來,拼多多的增速之所以快,首先是體量小的因素。事實上,疫情之下的Q4財季(2020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凸顯的長板,讓拼多多作為追趕者的形象顯得極為孱弱。
阿里巴巴的長板,從上表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阿里Q4財報,新零售、菜鳥和云計算的表現格外突出,分別增長了88%、28%和58%。我們會發現,這幾塊,實際上都是阿里巴巴最近幾年持續發力的創新型業務——無論是新零售的盒馬,還是平臺型的菜鳥,亦或是在全球云計算市場敢與亞馬遜、微軟爭鋒的阿里云,從業務模式到技術含量到行業地位,都與國內的同行迥然有別。
并非巧合,阿里的上述長板,實際上都是拼多多的痛點。
起碼從表面上看,拼多多和阿里一樣,也是平臺型企業。作為平臺型企業,拼多多面對的是廣受詬病的物流問題、產品質量低下的問題、交易誠信的問題、商家服務的問題,阿里通過支付在內的交易保障和信用體系、菜鳥網絡、云計算解決了這些問題,而且正是這樣一個體系,支撐了阿里向新零售領域的創新!
可惜,同樣是服務于商品的交易,拼多多在所有這些方面,幾乎全無準備——阿里的長板已經很長,而拼多多要解決的卻是有沒有的問題。
這也就不意外,拼多多的Q1財報并無新意,依然是在補貼上“打雞血”。
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營收不過65億,同比增長44%,市場費用卻達到了73億,同比增長49%。2019年全年拼多多虧損43億,而今年一季度的虧損卻達到了32億。由此看來,拼多多依然走在老路上:用補貼激發用戶的腎上腺素,用用戶數、GMV激發資本市場的腎上腺素。
拼多多把補貼前置,但補貼不可能永遠持續。很顯然,拼多多的補貼是虧錢賺不到吆喝,只能被剪羊毛。在目前拼多多全年GMV僅僅相當于淘寶增量的情況下,在沒有信用體系、物流、云計算支撐的情況下,拼多多補貼退坡后增長是否可持續、用戶粘性是否有保障,都是巨大的問題。要追趕長板突出的淘寶?恐怕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02 阿里沒有短板,戳中的不只是拼多多的痛點
阿里的長板,在拼多多的對比之下格外突出。事實上,無論是對比拼多多還是京東、騰訊,都看不到阿里的短板。
無論是拼多多還是京東,都是騰訊扶持起來的公司,他們像騰訊一樣,一直都是爭議不斷——騰訊面對的爭議是缺乏價值觀,京東和拼多多面臨的共同爭議是長期虧損,其中,京東已經走出了虧損泥潭,但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且看京東Q1財報。
可以說,在明州事件直接導致京東持續沉寂之后,靠著疫情期間的物流服務,京東收獲了一波好感。體現在業績上,京東一季度收入達到1462億元,相比10%的市場預期,實現20.7%的增長;凈利潤達到10.57億,相比市場預期的虧損1.1億,更可以說是大大超出預期。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即便是這份靚麗的財報,也并沒有改變資本市場的猶疑——京東財報發布當天,盤中和盤后都出現了下跌。
其中的原因,稍加思考就不難尋味——資本市場不認可京東,是因為京東自營賺辛苦錢的這種商業模式,已經無法給市場和社會創造驚喜。對社會來說,疫情結束之后,還有多少用戶愿意為高價的商品和高成本的物流買單?對資本市場來說,在用戶邏輯之下,京東Q1的業績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事實上,京東Q1的履約成本104億,同比增長29%,遠高于20.7%的營收增速,在營收中的占比也達到了過去6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值。履約成本是剛性的,也是京東一直以來的成本中心。只不過,疫情之下,不僅有更多的用戶愿意為此買單,而且還幫助京東省下了大量的廣告費——京東Q1的市場費用為45億,同比僅增長13%。而事實上,京東去年四季度的市場費用超過82億,同比激增136%,如果沒有疫情的“助力”,獲客難可能才是京東“新常態”。
疫情之后,京東“新常態”之下的剛性成本上升和自營利潤空間低,即便不會導致京東重新陷入虧損,也注定了沒有什么想象空間可言。
再看騰訊的Q1財報,問題同樣顯而易見。
2020年第一季度,騰訊收入1081億,同比增長26%,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為288.96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以網絡游戲為支柱的增值服務收入達到了62.4億,同比增長27%,營收占比則高達57.8%。
騰訊的問題在于,從2010年的“狗日的騰訊”到最近的“騰訊沒有夢想”,十年過去了,騰訊最核心的東西仍然在原地踏步——集中體現在騰訊對游戲的依賴沒有變。事實上,2019年的4個季度,騰訊的增值服務收入占比是持續下行的,從一季度的57%持續降至四季度的49.5%,而一季度的疫情可以說把騰訊打回了“原形”。
阿里的新零售、菜鳥、云計算在疫情之下突飛猛進,騰訊可以與之類比的,是云計算。阿里云在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達58%,而騰訊一季度的金融科技及云服務出現了放緩,同比增速僅為22%,導致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體量遠不及阿里云的騰訊云,增長已經受挫——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顯示,阿里云以47.6%的份額位居第一,而騰訊云作為第二,市場份額只有12.0%。
阿里一直強調做中小企業的服務者、做基礎設施或生態,成為各行各業的賦能者,可以說,正是這種觀念本身,造就了阿里這個全能選手。長期堅持這一定位的結果,就是增長由創新驅動,從行業的進步中自然受益。阿里在疫情時期的增長,即是其提供完整高效商業基礎設施帶來的收益。
沒有阿里的短板,戳中了誰的痛點?和騰訊比,阿里作為商業基礎設施,內核的價值是更高的,戰略的迭代和業務的發展邏輯是最順暢的,市值也是更高的;和拼多多、京東這些曾經或今天風頭正勁的“后浪”比,阿里給行業創造的機會、給社會創造的價值當然是更多的——京東今天面臨的瓶頸,可能正在以另一種形式靠近明天的拼多多。
當然,沒有短板的阿里并不是就沒有挑戰。
未來10年,將是數字化從零售等個別領域向生活服務等全領域滲透的10年,以阿里當下萬億美元GMV、5000億人民幣收入、近10億級年度活躍消費者的體量,未來阿里還能否發揚長板,靈活、快速地把握住機會,這是阿里這個無短板選手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