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島
這回輪到姚勁波的頭上烏云密布了。
房地產圈應該都還有印象,18年6月,也就是貝殼上線兩個月后,58集團CEO姚勁波發起的那場著名的真房源誓約大會:當時,姚把國內房地產服務機構的各路人馬召集到一塊,細數“某些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罪行,對貝殼群起而攻之。
不止如此,姚勁波還放出了“58永不自營”、“持續加大廣告投放”、“設立1億元理賠基金”等承諾,與經紀行業歃血為盟,表明了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決心,大有“戮力剿匪”之勢。
當天,左暉發了一條朋友圈:“此時的北京,烏云密布。有會解天象的嗎?”
隨后,姚勁波在朋友圈回復左暉:“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陽光明媚。”
左暉反唇相譏:“老兄慧眼,烏云中的確有陽光!不知為何下午突然打了一會兒雷,應該是又有人賭咒發誓了。”
在這場誰也沒占到便宜的嘴仗后,貝殼和58長達兩年的斗爭從未停止——有時獲勝,常常交手,總是備戰。而如今,兩年過去了,二者的體量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先是貝殼準備上市:7月24日,貝殼正式向美國證監會提交IPO文件。在此之前,貝殼找房曾確認了D+輪超24億美元的融資信息:據悉,這輪投后貝殼找房估值已達140億美元(約1000億元人民幣)。
而僅僅一個月之前,58同城剛從美股退市。
6月15日,58同城發布公告稱,已經簽署私有化協議,將以87億美元(約合61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完成回購。
一進一退,事實上,左暉“較勁”這兩年,誰占了上風,一目了然:可以說,姚勁波眼睜睜地看著貝殼以瘋狂擴張的姿態,一點一點地蠶食58的房地產信息帝國。
事實上,58與貝殼的戰斗其實早已脫離了常規市場競爭的范疇。沖突的根本不在于58和貝殼是否“貪心”“霸道”。目光放遠,58和貝殼的較量,更像一個分水嶺,兩側是中國房地產經紀界的新模式和舊模式:
以貝殼為代表的房地產經紀新模式崛起,勢必會和58為代表的舊模式打一場遭遇戰,形成中門對狙之勢。而大綜合信息平臺在面對的來勢洶洶的后起之秀時,力量不斷被削弱,也是歷史必然。
同時,這場戰爭也暴露了新模式快速崛起后的重重壓力與困境:
貝殼的“攻擂”之戰并非一路順遂,而是不斷從圍剿中突圍——從推出以來,貝殼就一直被詬病“過于霸道”“吃相不好”,四面樹敵,遭遇了一次次“群起而攻”。
到家了掌舵人王凱的朋友圈中的這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很好地概括了行業的態度:“你一統江湖,全行業不會同意,開發商不會同意,客戶不會同意,政府也不會同意。”
同時,以重資產模式推進的貝殼一直處于燒錢和虧損的狀態,如今上市,也背負著對賭協議。
當年貝殼上線后,首先動的,就是58的蛋糕。
眾所周知,58是一個分類信息平臺。58的王牌是什么?流量。對于大中型房產經紀公司來說,58同城是主要的流量采買來源。
具體模式正如中原地產大陸區主席黎明楷曾說,中原地產把官網當作流量采買和分發平臺,他們會從58、安居客、趕集網采買流量,然后引流到官網,分發給門店和經紀人。
而2015年,相繼吞并安居客、收購趕集網后,58儼然已經成了線上生活服務平臺的流量霸主。
所以,2018年4月,鏈家忽然表示,要推出"互聯網+"房產服務平臺貝殼找房,通過自己建立的ACN經紀人協作網絡,實現不同房產經紀公司之間跨店、跨品牌成交——也就是要自己打造一個細分領域的流量端口。
這無異于是從58嘴里“虎口奪流量”。戰爭一觸即發:也就有了上文提到過的,18年6月,姚勁波攢局,舉辦“真房源宣誓大會”,組建反貝殼聯盟。
然而,58之所以危機感十足,不僅由于貝殼入局,更因為自身模式的積弊已深。
當時,由于在流量上的“霸主”地位,58在流量議價權上具有較大優勢,因此,58不斷提升端口費,這讓廣大房地產中介苦不堪言。
當時有一句話很火:“天下苦58久矣”。
因而,當時的房地產經紀公司在買58流量的同時,也紛紛建立自己的線上平臺——用我愛我家前副總裁胡景暉的話來說:“養自己的兒子一定比喂飽外邊的狼要強。”
由此,中介們聯合起來,抵制58的提價。2018年1月24日,我愛我家、鏈家和麥田三家中介聯盟稱,若58集團各類房源端口費不停止提價,自2018年2月1日起,北京中介聯盟各家公司的買賣房源和租賃房源將全部下架,并停止合同。
不止于此。58的弊病還包括,虛假房源泛濫。甚至在抵制貝殼的“真房源宣誓大會”上,“友軍”黎明楷的一席話也是讓58很尷尬:
黎明楷表示,在像58這樣的房產信息平臺上,平臺的設計機制與商業模式,決定了它很難杜絕假房源,完全只能依賴經紀公司的自律。假房源越泛濫,真房源的經紀人就越吃虧。
也就是說,58只賣流量,至于交易與58無關,因此,58不會參與交易,對黑中介為了吸引眼球發布的假房源等不法現象,也很難監管到位。
不同于58,貝殼的機制是抽傭:這也就保證了貝殼會最大程度上參與到交易過程中,去促成交易。這種抽傭模式自然對58的舊模式產生了顛覆。
然而,58之所以能成功發動行業圍剿貝殼,就是因為貝殼的“既當裁判員又當裁判”:
一方面,經紀公司的入駐,實際上等于將房源信息、交易數據等命脈交到貝殼平臺手中。但另一方面,貝殼自家的鏈家、德祐們也在平臺中共同參與競爭,第三方們很難說有什么優勢。
我愛我家集團董事長兼CEO謝勇就曾表達過作為線下中介的質疑:“如果一家平臺企業,既做線上,又做線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這在商業倫理和操作邏輯上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
我們會發現,歷史上一切以少勝多的戰爭,無非是抓住了兩點:一是抓住敵人痛點往死里打;二是占據敵人薄弱地帶,從中崛起。
貝殼深得《毛選》里軍事思想的核心;“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占領城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選擇繞開58,打入下沉市場。
下沉效果顯著:僅僅6個月,貝殼接入了95城,1.7萬門店,其中非鏈家品牌95家。平臺服務經紀人數量超16.8萬,MAU接近一千萬:和鏈家的流量接在一起,成為了中介行業最大的流量入口。
其中,鏈家旗下的德佑在擴張中立下了汗馬之功。
資本的眼睛是雪亮的。其中,最欣賞貝殼從線下突破重重封鎖,席卷線上的粉頭,是騰訊。
2018年12月,貝殼與騰訊簽署業務合作協議,騰訊將向貝殼找房提供廣告資源、市場營銷和云服務,作為對價,貝殼找房向騰訊發行價值5億美元的D類優先股。
2019年2月,貝殼取代58趕集入駐微信“九宮格”,對接騰訊的流量資源。
2019年11月29日,騰訊在貝殼找房D+輪追加了1.14億美元。
在2018年和2019年,貝殼找房分別向騰訊控股預付了約27.45億元和1.46億元的廣告費,累計近30億元。
借助資本,平臺打法的貝殼采用人海戰術瘋狂擴張,通過收購整合本土房地產經紀公司,快速將門店鋪開。一力降十會,動輒上萬的經紀人與帶看客戶,對于任何一個城市而言,都具備了瞬間捧紅一個項目,截流另一個項目的能力,大大提升了貝殼的議價能力。
以鄭州為例,2020 年 3 月商品房成交 11210 套,其中貝殼新房的成交就達到了 2800 多套,占到整個市場的約四分之一,憑借的正是 1600 多家貝殼系加盟店的攻勢。
隨后,“反貝殼聯盟”中也不斷有人反水倒戈:19年4月16日,21世紀不動產宣布入駐貝殼平臺。隨后,58以“對個別虛假房源量、用戶投訴量雙高的門店,會不定期做出最嚴格的線上關閉門店的處罰”為理由封殺21世紀不動產。
至此,58的版圖被不斷削弱,而貝殼已經在業界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了中介屆的“后浪”。
然而,貝殼模式的種種弊病也隨之凸顯。
事實上,貝殼模式最大的問題,也是從貝殼上線開始就為人詬病的,就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
幾個月前在地產圈,有一篇自稱是貝殼接入商寫的微博廣為流傳,他將入駐貝殼之后的狀態概括為這么一句話:“活,活不起!死,死不起!”
他在文中指出貝殼的多項“罪狀”:一方面,架空品牌,貝殼的本質是越過品牌直管經紀人;公司要執行新政策了,甚至不用你出面,下面就已經被執行了;
另一方面,“惡意傾斜資源”和“斷財路”,App內的展位傾斜給自家的鏈家和德祐,拓展店面也以德祐為主;但入駐前品牌還能做的金融新房、炒房等;入駐后,金融、代辦費、墊資利息、貸款返利都和品牌脫了干系,僅剩下不多的品牌費,但出現糾紛平臺卻能免責。
我同事有一個形象的比方:貝殼張羅了一家大酒店,憑借各知名酒店的各大菜系大廚的入駐,自信地打出了吃遍滿漢全席的招牌。一站吃遍天,生意自然是越來越好。
但一落到點菜環節,服務員卻總是把鏈家、德祐這些“有編制”的大廚的拿手菜當招牌推薦;而第三方入駐的“外包大廚”不僅小費沒了,甚至被翻牌的機會都越來越少;小鎮上的人都知道貝殼大酒店菜品齊全價格還便宜,外包大廚們自家酒店也開不下去了。
所以,接入商發現自己才脫狼口又入虎穴:本來,天下苦58久矣,這時貝殼高呼“貝殼興,左暉王”,讓一眾接入商紛紛倒戈。然而反水后才發現,打下來的江山跟自己沒什么發現。
其次,貝殼的野蠻擴張也引起了行業的不滿。
今年 3 月 31 日,58同城及旗下新房聯賣平臺 58愛房,宣布向重慶房產經紀企業“到家了”** 5 億元。作為本土最大的二手房中介和新房渠道分銷公司,到家了常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
**公布兩天后,貝殼重慶站便召開緊急大會,亮出了三張牌:“1.挖一個到家了的員工,獎勵2000元-5000元;2.到家了的經理出去開貝系的品牌店,給30萬以上的補貼,兩年后再還;3.全國都被貝殼拿下了,沒有理由重慶拿不下,半年之內不惜一切代價讓到家了關門。”
隨后,到家了掌舵人王凱在朋友圈進行了回復,指出到家了并未高薪從鏈家挖人的同時,直指“相融共生才是大家的發展之路”,并強硬質問:“你是想做房地產經紀行業的岳不群嗎?”
當然,這些都是吃相問題,最多為人不齒,不至于成為貝殼的困境。真正讓貝殼騎虎難下的,還是貝殼模式:瘋狂擴張背后的對賭。
在2016 年 4 月那次陣容豪華的 64 億元的 B 輪融資中,鏈家引入華興 、百度 、高瓴 、騰訊等**方的同時,也背上了巨大的壓力:如果鏈家未能在 B 輪交割日后 5 周年內 (也就是2021年)完成 IPO,**方有權要求鏈家以每年 8% 的單利把錢還回去。
而掌門人左暉曾明確表示,貝殼承擔著“再建鏈家”的重任,這一點從資本動作不難看出:2018 年上線沒多久,貝殼便在香港新成立了三家公司,左暉和鏈家聯合創始人單一剛任董事,并在之后將所有股份質押給了境外( 香港)企業 。
同時,剝離鏈家的“地產**”,將其裝入到更符合互聯網公司輕資產特性的貝殼中:貝殼去年對組織架構、高管團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并將鏈家原**方股份“鏡像平移”到了貝殼中。
換言之,貝殼自誕生起便有著達成壟斷,獲得二級市場高估值的核心訴求。
所以,貝殼這次上市,看似光鮮,背后實有自己的壓力和困境。
那么,左暉“較勁大戰是否能獲勝?58和貝殼誰才是房地產經紀介的未來?
首先,得消費者得天下。貝殼模式在消費者體驗上的優化,使它至少在紙面上更加先進。
為什么接入商一邊罵著貝殼,一邊不得不加入?
事實上,很少有體驗過保姆式服務、真實房源保障的貝殼模式的消費者再愿意返回充斥著不確定性、虛假房源和黑中介的平臺。
其次,貝殼在大數據、VR看房等產業底層技術領域發力更深;
比如,在相繼收購上海德佑、廣州滿堂紅、成都伊誠、深圳中聯等各地房產經紀公司后,貝殼擁有了海量數據,形成了一二手房業務的聯動,起到了經本增效的作用:所有門店都能承擔導流任務,將業務重點向利潤更高的新房引導。
此外,當代社會是一個無限切割、細分,越來越追求專業化的社會:細分賽道的崛起,逐漸代替大亂燉平臺也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早在1956年,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就提出了“市場細分”這個概念“
因為當今的企業已經意識到,由于自身的資源限制,不可能提供能夠滿足市場上所有用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在不同賽道中的能力也有所差異。
所以,企業需要把某些方面類似的用戶細分出來,選擇最有利可圖的細分市場,集中企業資源去開發新產品或服務。
當代作家孫頻有一句話:“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在變成分母。”之于企業也是一樣:不能拿自己的“樣樣通”去碰別人的專業。
比如近兩年,58同城旗下各個垂直賽道上,都有異軍突起者,分別超越了58:房地產信息有貝殼找房、招聘有智聯招聘、BOSS直聘,二手物品交易有閑魚等等。
初代互聯網信息不對稱時代過去后,大亂燉平臺存在的價值也越來越小。正如如今一句對58同城的評價:“一個神奇的網站”。
那么是否,58就會就此沒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