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綠地和伊藤宣布正式開啟強強聯手的序幕。此次入住綠地中心代號為“天空之城”的新伊藤店營業面積將達9萬平米,是比肩日本東京伊藤洋華堂的全球首個新概念賣場。
發布會上,聯合國人居署為成都綠地中心468頒發了《世界城市文化新名片》這一殊榮。現場還發布了貫穿綠地集團今后開發整個過程的G21產品體系。綠地集團副總裁、西南事業部董事長總經理孫志文說,G21,是綠地集團在21世紀,21載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提煉不斷總結中孕育而生;綠地精耕細作21載,沉淀無數厚積薄發。“G”有四重定義,是一組基因鏈:“GREEN LAND”——綠地;“GREEN”—— 綠 色 ;“GROUP”——專屬定制;“GLOBAL”——全球共享;這即是綠地全球化戰略的釋疑亦是綠地對于人居和對城市的高度概括,同樣它還是一個新理念的產品體系,讓我們廣大客戶拭目以待綠地G21迸發出的勃然生機。
整合全球最優秀的戰略合作資源
華西都市報:綠地和伊藤兩強牽手,雙方互相選擇基于什么,如何看待這樣的合作?
孫志文:這是一次強強聯合。綠地作為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從我們目前企業發展的態勢來看,只有整合全球最優秀的戰略合作資源,才能符合我們的戰略發展方向。伊藤是日本最大、全球第五大零售商。伊藤有最貼心的服務和經營理念,就像綠地為社會承擔責任、為政府承擔責任、為消費者承擔責任、為我們員工承擔責任一樣,經營理念是相近的。
由于有相近的經營文化,我們走到了一起。綠地中心對西南太重要了,它對綠地西南整體布局而言是一個非常戰略性的項目。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昭示著綠地在整個西南開拓成功與否。通過與伊藤合作,把我們兩強最大的優勢發揮出來,給成都人民帶來不一樣的綠地和不一樣的伊藤。
鐘慶:對于伊藤為何選擇綠地?綠地的實力不容置疑。最關鍵的是兩家企業的經營理念,特別是對服務業的經營理念相近。這一點是雙方能夠真正合作的原點。今后我們在其他方面加深合作關系,甚至拓展我們的合作關系。
東村的伊藤店將有顛覆性的變化
華西都市報:東村的伊藤店將有9萬平方米的規模,這與其他伊藤店有什么不同?
鐘慶:伊藤店落戶綠地中心,落戶東村。東村的店鋪,將會有與我們既成店鋪完全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一個顛覆。具體有哪些顛覆性的變化和亮點,現在我還很難明確講出來。東村店從今年下半年才開始啟動,整個打造放在明年全年來規劃。這個改變,首先是從精神層面的改變,其次是業態的組成的改變,每個業態如何去組成都肯定有不同。
如何不同?首先是服務,如何把硬件和軟件服務整合。其次是設施,設施這一塊,大的由綠地集團在打造,照明等店鋪設施的運用,伊藤去解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顧客感受到舒適。再者就是核心問題——商品。商品組合從哪個方面去組合,我們還有很多需要轉變;最后就是我們店鋪的活動將朝向顧客能夠參與能夠感知的方向去努力。
風情街區、藝術文化中心都將入駐東村
華西都市報:綠地中心大家都很關注,除了引進伊藤還會引進哪些資源和業態?
孫志文:對于這個問題我講三句話。第一句,綠地伊藤的合作是必然的,是強強合作,綠地是做平臺化的企業;第二句話,我們是落地式的合作;第三句話,我們是戰略性的合作。我們在成都本土還會繼續合作,應該來講,在合適的項目上,雙方非常有可能繼續合作。
在東村這個項目,我們不僅和伊藤牽手,同時我們還會打造社區風情街區、藝術中心、文化中心。同樣,我們和綠地支撐的鉑瑞酒店合作,鉑瑞在德國、西班牙都有酒店,我們把國際化資源引進來,經營理念和團隊帶入,將給成都酒店帶來全新的變化。另外,還有文化創意辦公區,西部最大的單體會議中心,這里有可以放300桌的婚宴場所……這些業態,都會引進到綠地中心。
(華西都市報 記者姚長壽 王仁剛)
華堂在華跨界購物中心
北京商報訊日本零售商伊藤洋華堂在中國首開購物中心,昨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伊藤洋華堂計劃于明年開出第一家購物中心。同時,伊藤洋華堂方面計劃在成都、重慶等城市以每年四家店的速度開設購物中心。無獨有偶,同為日本零售商的永旺也計劃從明年開始在主要城市開設十多家購物中心。
據了解,伊藤洋華堂開出的第一家購物中心,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將與已開業的綜合超市“成都伊藤洋華堂·高新店”并設。首家購物中心將包含休閑服飾、雜貨、綜合電影院等150家商戶。伊藤洋華堂方面表示,2014年后,公司將開出第二家19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該購物中心的落成將是伊藤洋華堂開出的最大購物中心,相當于日本購物中心的3-4倍。
不過,不同于永旺的“沿海”發展路線,由于內陸地區大型門店稀缺但能保持較高增速,伊藤洋華堂將目標鎖定為“內陸”市場,以成都為中心向外擴張。目前,伊藤洋華堂在成都、北京共擁有13家綜合超市
贊同,新世紀真發展來成都估計得歇菜。
遂寧就是個例子,當年世紀新都托管遂寧的招商,經營業績甚至還直接與其績效掛鉤,不料一脫離重慶方面的供應鏈在貨品、促銷、人員等資源上嚴重滯后,直至今日仍然舉步維艱,2萬多方的賣場其業績還不如重慶一小小縣城的新世紀。加之新世紀國企系統幾乎從不任用外來聘用人才,中高層管理干部全為自己內部培養,頗為保守僵化,創新開拓精神真的值得擔憂。
另外伊藤前期在成都的發展其實也不是非常順利的,開始也和其他百貨一樣遇到了供應商供貨不足,促銷不予支持等與其強化商品弱化品牌的大賣場定位不相匹配的困難因素,但日本人就是能堅持,他們在各個大品類采取高成本高風險的自營品牌商品來穩固自身客群,甚至其自營的貨品款式不少和邊廳大牌一模一樣但價格便宜一半,最終客流帶來了,客群穩定了,供應商也愿意配合了。
伊藤重慶的項目在幾年前就選好了辦事處,甚至人員的任命都出來了,但實質性的進展就是不見動靜,從其一貫做法分析有給員工和供應商畫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