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美妝新零售品牌HARMAY身上有兩個完全相反的標簽。
在美妝愛好者眼中,它是“高調”的,無論是三里屯門店的排隊長龍,還是遍布小紅書的打卡筆記,HARMAY都刷足了存在感;但在媒體眼中,它又是“低調”的,創業7年,這個幾乎全由理工男組成的創始團隊極少接受采訪,由此帶來的質疑也鋪天蓋地。
去年10月,HARMAY北京三里屯門店開業,算是第一次將自己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也由此吸引了更多資本的關注。三里屯門店開業后不久,HARMAY就完成了新一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投后估值近5億人民幣。
近日,HARMAY與時裝設計師Masha Ma達成合作,開始進軍時尚界。正如其slogan——“關于美和美好生活”說的那樣,在美妝之外,HARMAY正在探索更多關于美的東西。
HARMAY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兼HARMAY合伙人鞠春茂(Jason)透露,這次跟Masha Ma的合作將主要推出聯名款T恤、褲裝、時尚挎包及購物袋等,所有商品都會在HARMAY線下門店進行銷售。不過這種嘗試不會是HARMAY的主營業務,“未來幾年規劃中,美妝依舊會是最大的業務重點”,鞠春茂表示。
HARMAY X MASHAMA聯名款限定系列T恤、褲裝、時尚挎包及購物袋
此前關于HARMAY的一大質疑是關于“貨的來源”,在接受36氪專訪時,鞠春茂也做了解釋。目前HARMAY的貨主要來自于專柜和貿易商,獲得授權的200+品牌中也沒有一家大品牌,幾乎全是中小品牌。
至于為什么能做到比專柜便宜,鞠春茂表示,“一些限定版或者是柜臺斷貨的爆款,我們是零毛利甚至賠錢給到消費者。”依賴大品牌引流,靠中小品牌拉升利潤空間,是現階段HARMAY最主要的品牌策略。
去年開始,美妝集合店突然迎來了小風口。HARMAY之外,本土美妝集合品牌THE COLORIST(中文名為“調色師”)在去年年底一口氣開出了50家店。緊接著,名創優品旗下的WOW COLOUR也一氣開出了5家線下門店,且均選址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和CBD區域。與HARMAY不同,上述兩家美妝集合品牌在選品上更多傾向于本土品牌。
對于來勢洶洶的對手,鞠春茂不便評價。但他表示,未來HARMAY不排除會跟一些頭部的國潮美妝品牌合作,但還是會以國外的美妝品牌為主。“這是HARMAY最大差異點,我們對自己的審美、選品標準有信心。”
如今,HARMAY在北京、上海、香港的三家門店都已實現盈利,其中北京門店在開業第一個月就達成了這一目標。據悉,成都會成為HARMAY進軍的第四個城市,而上海的第二家門店也將于10月中旬開業,比預期提前了1個多月。
以下為36氪與HARMAY合伙人鞠春茂的對話節選,略有刪減:
圍繞“美好生活”的各種業務都會嘗試
36氪:跟MASHAMA這次合作的契機是?
鞠春茂:MASHAMA是一個時尚設計師品牌,有時尚元素的標簽。HARMAY從誕生就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這兩個品牌在理念上是很相近的。HARMAY最早起家是美妝,但關于美和美好生活的所有元素我們一直在探索,之前每個月在三里屯店都會推出一些藝術展覽或者藝術家的設計款,這次正好MASHAMA也希望把他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產品,雙方就一拍即合了。
36氪:合作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鞠春茂:主要是一些聯名款T恤、褲裝、時尚挎包及購物袋。跟MASHAMA的合作,一方面是希望把藝術的元素在我們員工工服里體現,繼續傳遞我們美好生活的理念;另一方面這些聯名款商品也會在門店進行銷售,去擴充更多的生活品類。
36氪:已經落地了?
鞠春茂:對,現在所有店鋪都已經鋪貨上新了。
36氪:之前有過類似的嘗試嗎?
鞠春茂:快閃店是有做過,但真的跟設計師做聯名款,在店里進行售賣和fashion展示這是第一次。
36氪:未來圍繞“美好生活”理念的各種業務都會嘗試?
鞠春茂:只要跟我們的初衷和slogan(一切關于美和美好生活)match,兩個品牌加持在一起會更強的傳遞我們想法和觀點,我們都會考慮嘗試。
36氪:這種嘗試會侵蝕你們在美妝品類上的優勢嘛?
鞠春茂:肯定不會。我們知道自己的核心優勢在哪里,未來的幾年的規劃中,美妝也一定是最大的業務重點。我們引入fashion系列或者其他生活方式品類,一方面是擴充品牌,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始終把消費者放在最priority的地方。
36氪:沒有更多的考慮營收或者數據的東西?
鞠春茂:還是想表達一種對審美的態度以及對美的追求吧,這種嘗試不會是我們主營的業務。
大品牌引流,中小品牌拉升利潤空間
36氪:200+的品牌授權,如何做到的?
鞠春茂:坦白講團隊對美妝的理解還是比較深刻的,2013年從線上做,到2017年上海開出第一家線下門店,8年的時間我們一直在研究這個事情,HARMAY店鋪的設計感、審美,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線上店鋪我們很早就已經是金鉆店鋪,線上的幾年是我們積累品牌客戶很重要的階段。
36氪:200+品牌授權里,一線大牌的比例在多少?
鞠春茂:一線的大牌我們現在還沒有,主要是一些中小或者獨立品牌。未來我們也希望能跟大品牌達成授權合作,但現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下,大牌的授權是比較難拿到的,他們的經銷商體系很固定,不太容易打破。
但這個事我們也不急,這種關系之前一直存在,之后也會一直存在很多年。現在我們也在努力去爭取授權,但這并不是我們的方向,品牌愿意跟我們一起來做,我們歡迎,如果品牌還沒想開,或者暫時沒有這樣的計劃,我們也不追求。
36氪:大牌和中小品牌銷售占比大致在?這個比例最近幾年有變化嗎?
鞠春茂:64開,大品牌6, 中小品牌4。同比來看,中小品牌的銷售占比在提升。
36氪:如何做到售價比專柜便宜?
鞠春茂:每個品牌都有一個價格體系,最上面是品牌方,再下一級是代理商,再就是零售商(專柜),每一個層級都有一定的利潤空間。我們大品牌的采購渠道主要就是專柜和貿易公司,貿易公司相當于價格體系的第二層。能拿到專柜的貨為什么,因為他們也有很多角落無法觸達,也需要去拓展,我們就跟他們來合作,幫大品牌做銷售。
36氪:大品牌銷售上有利潤空間嘛?還是只用來引流?
鞠春茂:主要是引流,一些限定版或者是柜臺斷貨的爆款,我們甚至是零毛利或者賠錢給到消費者,靠中小品牌來拉升利潤空間。
36氪:從專柜和貿易商拿貨不會擾亂經銷商體系嘛?還是說因為現在量小,大牌的經銷商不會去注意?
鞠春茂:我們不會有這樣的擔心。從銷售報告來看,每一個大牌對于HARMAY銷售業績貢獻的比例都非常低,因為大牌將近50個。從大牌銷售來看,蘭蔻可能一年上百億,綜合算起來,我們店鋪的銷售肯定只占他非常小的比例,即使未來他們警覺了,我們也會去跟他談,因為我們的商業模式能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36氪:去專柜、貿易商拿貨,具體是怎么談下來?
鞠春茂:有求就有供。大家都在一個商業鏈條上,只要雙方都有利可圖,沒有什么合作不來的。 品牌也有自己的銷售壓力,所謂的大品牌的堅持和價格體系的把控,在疫情面前完完全全已經被打破了,他們其實特別愿意有更多的渠道幫他們賣貨。今天國內的市場相對還好,但海外市場非常的冷。 很多專柜都明著打折。
36氪:現在再跟品牌商聊合作的時候,他們合作的意愿是不是會更高一點?
鞠春茂:是。我們最開始沒有開線下店的時候,包括到現在,都是本著非常平等態度去談,但是在商業談判上,一定會根據不同的situation,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從態度來講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跟品牌談判的話語權在慢慢變大。
36氪:THE COLORIST 和WOW COLOUR等品牌選擇做國潮多一點,為什么你們會執著于做國外中小品牌?
鞠春茂:首先我不評價競爭對手。另外我們對于國產不是說不歡迎,我們也歡迎的,但是我們有幾個標準,比如只顧流量卻不注重品牌和質量的不上。我們覺得品牌是需要積淀的,要精選給用戶最優質的產品,這是HARMAY的核心理念。
我們看了很多的海外品牌,也看了很多國內品牌,一個最直觀的認識是,在質檢等環節的把控上,海外品牌就是要遠遠好于國內品牌,這是一種工匠精神,同樣HARMAY對自己的品牌也是非常愛惜的,所以一定要找到契合的品牌進到店里。
36氪:國內外品牌在質檢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
鞠春茂:比如說同樣一個蠟燭,因為蠟燭里面是有蠟心的,國外品牌一定是嚴絲合縫的,國內很多品牌它中間就有縫隙,這就是細節。
36氪:就沒有發現一些符合你們要求的國潮品牌嘛?
鞠春茂:肯定有的,我們有去跟一些品牌接觸,希望有深度的合作,不光是銷售方面的合作,還有其他方面的合作。
36氪:具體的品牌名字能透露嗎?
鞠春茂:這個現在還不是很方便。我們跟幾個頭部的國產美妝品牌確實談過,但現在暫時擱置了,對于國潮我們現在總體還是觀望的態度。
36氪:整個招商選品團隊大概有多少人?
鞠春茂:不到10個人吧。我們創始人、合伙人,都會參與到選品中。
不太會做自有的美妝品牌
36氪:你們會做自有品牌嗎?
鞠春茂:我們有在做HARMAY CONCEPT的自有品牌系列,比如美妝蛋、面膜等。但是沒有碰最核心的skin care或者make up這些,我們不太會涉足很重、很長的產品線。
36氪:之前在線下店有做一些線上線下的聯動,現在這塊的進展如何?
鞠春茂:現在線上訂單的打包分揀已經不在店里了,都放在北京的倉庫里。主要還是環境的問題,顧客特別多的時候會很擁擠,再單獨設一個打包分揀區域有點不值當。
36氪:你們也有微信小程序,線上下單可以直接來店里取嘛?
鞠春茂:目前還沒有,但之后可能會加這樣的一個功能。
36氪:之前沒有做是基于什么考慮?
鞠春茂:主要是我們覺得這樣的場景頻率不是很高,甚至稍微有一點怪,我們還是希望消費者能到線下的“場”來,如果大家只是線上下單、線下取貨,我們也沒必要開一家這么大的店,自己設計裝修。
36氪:香港、上海、北京三家店,目前的經營狀況如何?
鞠春茂:上海店是2017年最早開的,面積200多平,現在已經超過了疫情前的銷售水平,這個月銷售還是非常強勁的。北京店其實在4~5月份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但是新疫情一來又會稍微受一點影響。
36氪:這幾家店目前都是盈利的?
鞠春茂:對,北京店其實開業第一個月就已經盈利了,上海店應該是開業第三個月盈利的。香港現在因為疫情再加上之前的政治問題,生意就稍微差一點,這個是不可回避的。
36氪:北京店算是三個店里面最大的,sku大概是?
鞠春茂:現在大概4000多,上新頻率大概一個月200多,我們對于中小品牌的壓榨的程度沒有這么高。
36氪:新的開店計劃現在有受到疫情影響嘛?
鞠春茂:成都店和上海的第二家店,都按照計劃在進行。上海的新店了之前計劃在12月份開業,現在提前到10月中旬。
36氪:新店計劃會考慮上一家店是否盈利嗎?
鞠春茂:不太會,我們認為這個地方適合開店,就會直接拿下來。但我們不太會直接在購物中心里面開,一定是在商場一層或者臨街的區域,因為需要跟消費者建立起最直接的連接。
36氪:你們創始團隊都是工科出生,為什么會選擇去做美妝的創業?
鞠春茂:我們founder是我大學同學,他那時候已經開了一家淘寶店做美妝,一方面是自己會經常用一些美妝,當然主要還是喜歡,后來就一起做跨境、拿品牌代理,大概就是這樣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