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自2015年推行以來,從最早的企業、券商擠破腦袋也想往里鉆;再到開辦近10年后企業、金融界的退避三舍、噤若寒蟬,“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所)”的熱度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
從當前大量創業者及業內人士對新三板的態度來看,“沒有融資功能”是公眾對新三板最大的槽點(與交易所開設初期“對標納斯達克”的期許);除了融資功能弱以外,股權流動性差、維系成本高(含掛牌成本、信息披露等合規成本、稅收成本等)也是業界對新三板的普遍判斷。
那么,新三板真的沒有價值么?
1.案例:慘痛的掛牌代價
案例1:某傳媒公司,年營收1500萬元,資方通過整體并購謀求掛牌
QF傳媒為美食類專業傳媒平臺,年營收1500萬元,在區域市場擁有較高知名度及滲透率,2014、2015年新三板火熱推行階段,上海資方通過整體收購形式將該公司納入囊中,并快速進行股改,謀求成為第一批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在整體收購后,公司創始股東套現走人,CEO繼續留任。
在2015年掛牌未遂之后,公司業務逐步衰退,收購方通過拿政策補貼等方式實現收購投資額的變現退出,公司平臺最終萎縮并退出市場。
案例2:沿海某知名烘焙企業,年營收近10億
背景:2015年,在企業可以掛牌創業板跟掛牌新三板之間,選擇了掛牌新三板,基于合規需求,掛牌前后(多年)合規成本及納稅總額累計超過5億元,在掛牌多年之后,由于股權流動性、融資屬性欠佳,企業選擇從新三板退市,受疫情、經濟景氣度等影響;公司不復IPO前后勢能,老板坦言:創業板與新三板之間,一個選擇,相差了20個小目標。。。
案例3:東部某汽車地毯企業,年營收約1億+元
背景:公司主營汽車用地毯,以外貿出口為主;由于公司業務以OEM代工為主,缺乏科技性與創新性,公司成長性、競爭壁壘及核心競爭力一般;為了掛牌新三板,公司前后花費了2000多萬費用(含掛牌費用、合規、補稅等費用)。老板坦言:“雖然花了數千萬,但我并不后悔”。
但是,每年數十萬的合規及信息披露費用;遙遙無期的融資及轉板,讓企業背上巨大的財務壓力及精神壓力(退市有面子及心理負擔)。
案例4:三線城市某玻璃制造企業,年營收近億元
三線城市某玻璃制造企業,2015年掛牌前后年營收3000多萬元,在某券商的輔導之下,公司于2015年成功掛牌,作為身邊掛諸多申請掛牌企業“唯一掛牌成功”的企業,創始人“興奮的一夜睡不著覺”,公司也由傳統的建筑玻璃,搖身一變成“**新材”;然而,在公司掛牌多年,發現“做市商”并不能幫助企業獲得融資及股權溢價之后,公司悵然若失,默默退市。
案例5:從文儀公司到禮品團購的公司,年營收2億+
在新三板掛牌浪潮中,還有這么一家公司,在區域市場內的辦公用品市場,擁有廣泛的分銷網絡與市場份額;公司掛牌新三板之后,一度信心滿滿,期待通過資本的加持,讓公司業務再上一層樓;然而在掛牌多年之后,發現公司股權無人問津,在持續投入多年之后,老板重新審視新三板的價值與退市的必要性。
簡評:從上述5個案例來看,5家企業先后“折戟新三板”,原因各不相同,包括對新三板融資屬性的不理解、企業自身業務缺乏成長性與競爭力、企業資本運作能力缺乏等;由于這些創業企業對新三板的“不了解、不理解”,每家企業幾乎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許多業內人士都把政府、券商當成“罪魁禍首”,認為“政府的不作為、券商的亂作為”才導致這些民營企業“商不聊生”。
但其實這些企業但凡對“企業價值評估與管理、不同證券交易所的區別”等知識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除了新三板自身的融資功能、流動性不足外,上述企業自身的技術含量、核心競爭力都存在明顯的紕漏與問題:汽車地毯、建筑玻璃、禮品公司等,明顯都屬于傳統的產業,缺乏成長性與競爭壁壘;掛牌的意義與價值明顯不大(主營業務需要重新定位與規劃)。
國家設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的初心,是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這些融資一定是對那些有技術壁壘、具成長性的項目更友好,一般的傳統企業,在媒體、券商等的鼓惑之下,腦袋一熱,很容易就成為“第一批被吃的螃蟹”。
2.新三板的正確開啟姿勢
案例6:某垂直產業網絡門戶平臺
LS網作為零售流通領域垂直門戶網站,年營收近3000萬元,每年凈利潤約500萬元,為了穩定團隊及產業上下游合作伙伴,創始人將公司股權釋放給包括團隊項目總經理及中層以上全體干部,同時向國內零售流通上市公司平價釋放了不少股份。
由于新三板企業分紅不用額外繳納所得稅,因此公司每年幾乎都把企業盈利進行分紅,以一名持有公司2-3萬股的中高層員工為例,每年從公司獲得分紅為原始股投資額的6%左右,員工股東及產業財務股東對公司的營收及分紅均比較滿意。
公司已基本完善三層治理結構設計,項目主要由職業經理人團隊全權負責,創始人及產業股東不用操太多的心,項目全權由經理人團隊運營打理。
案例7:某縣級市農商行
FQ農商銀行為FQ市銀行,FQ市作為中國百強縣(縣級市),城市民營企業眾多,民營經濟發達、融資需求旺盛,是中國著名的僑鄉。
FQ農商銀行每年凈利潤約3億元左右,掛牌新三板后,基于掛牌企業的股東分紅免稅政策,公司基本上每年都把盈利的60%-80%用于股東分紅;該銀行許多股東均為當地實業企業老板,基于公司的分紅政策,股東滿意度普遍較高。
案例8:某垂類電商平臺
XCF為某垂類電商頭部平臺,年營收2億多元,年凈利潤約3000萬元左右,作為餐飲食品類相關垂類電商平臺,公司曾先后進行了天使輪、A輪,B輪等三輪融資,B輪曾成功融了3000萬美元。
公司原計劃走VIE架構,往納斯達克IPO方向推進,受中美政治環境、金融環境的影響,公司融資及擴張步伐進行了戰略控制,在B輪融資到賬后的一年內,連本帶息,把3000萬美元投資款返還投資人。
作為一家一開始就按公眾公司架構設計的創業公司,公司連創始團隊、二輪投資人加起來,一共有7-8個大小股東,公司在財務透明、內控合規、信息披露等方面完全對標股份公司規范體系執行。
創始人問首席價值官CVO:“雖然公司合規基礎良好,但每年都得面對7個大小股東信息披露與溝通垂詢,溝通時間成本、壓力挺大的,您覺得如果XCF去掛牌新三板如何?有哪些優缺點?”
首席價值官CVO:完全贊同,幾大優點:
1、股東分紅免稅。
2、公司已有較好合規(含納稅、審計報告等)基礎,合規成本較低,掛牌后(通過年報、季報等統一信息披露)無需像當前一樣面對諸多股東的逐一溝通交流。
3、掛牌后企業股權明碼標價,股東間及外部潛在投資人可以對企業股權進行自由交易,無需逐一繁復溝通;同時不影響(合規后更容易讓)公司引進產業上下游戰略股東(被整體并購或控股,公眾公司,評估盡調成本更低)。
4、通過三層治理結構設計,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有助于公司的職業化(如輪值CEO制)經營,有效解放創始人時間精力。
5、公司營收現金流及利潤足以支撐掛牌后維系成本,掛牌核心目的在于優化治理結構及溝通效率、提高股權流動性(而非融資);公司業務具成長性及想像空間,如果成長良好,后續具備直接轉創業板的機會。
3.新三板的價值與必然性、必要性
1、精稅4期背景下,國家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督導管理的規范性要求、信息化要求、標準化要求會越來越高;新三板這種“標準化、規范化”平臺,將有效推進中小企業的規范化、信息化、標準化進程,是國家實現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的分層設計,正是基于新三板推行近10年來實際情況與問題的深化與調整。
2、在全球貨幣增發及國家金融政策持續開放背景,中國的中小企業股權必將如同“商業地產等資產證券化趨勢”相類似,對標納斯達克的“機構投資、投早投小(當然,指的是那些高潛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非傳統企業/產業)”。
那么,究竟怎樣的公司才適合掛牌新三板呢?
1、從企業價值評估角度,企業有巨大成長空間與增長潛力(如持續創業者,一開始就沖著公眾公司、資本化運作方面做頂層設計);
2、企業有資本運作基礎及資本屬性(如大廠背景、有股權融資/上市/并購等資本運作經驗);
3、項目設立之初,就有科創板、創業板、主板等屬性,先通過新三板拆解合規及掛牌成本(預科班,分步走再轉板,而非一步到位);
4、企業不急著融資或有其他融資渠道,企業擁有合規能力及意愿,包括一開始就合規納稅,規范經營、管理等;
5、擁有未來轉板的業務屬性及可能性。
6、股東眾多,溝通成本高,有穩定現金流及利潤,即擁有支付每年審計、年報等基礎掛牌費用的資金實力,又有一定的利潤可供分紅(所得稅減免超過掛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