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即時劉說
撰文/劉老實
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退市鐘聲還未散去,羅森卻在便利店戰(zhàn)場亮出了新利刃。這家剛告別資本市場的零售巨頭,在50周年慶典前夕宣布了雄心勃勃的中國計劃:未來六年新增5000家門店,將中國門店總量推至12000家,增幅高達80%。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海外總門店數(shù)將倍增到1.4萬家,與日本本土市場的規(guī)模持平。
這一擴張宣言背后,是羅森在中國市場29年曲折征程的積累與蛻變。從1996年作為首家外資便利店落戶上海時的躊躇滿志,到2010年因管理混亂登上“最不想去的便利店”榜首的尷尬,再到如今以6873家門店領跑外資便利店的逆襲——羅森的中國故事,正迎來最激蕩的新章。
退市與進擊:50周年的戰(zhàn)略變局
去年7月24日,羅森正式揮別東京證券交易所,結束了24年的上市歷程。這并非經營潰敗的信號,而是資本力量重組的關鍵一步。
早在去年2月,日本電信巨頭KDDI就以歷史最大規(guī)模企業(yè)投資的手筆,將持股比例從2.1%猛增至50%,實現(xiàn)了對羅森的控股。
退市背后的邏輯清晰而務實。擺脫上市公司短期業(yè)績壓力后,羅森得以借助KDDI的數(shù)字化技術重構運營體系,同時更自由地調配資源押注海外市場。
這一調整立竿見影:2024年羅森海外業(yè)務利潤恢復至25億日元,一舉扭轉上年49億日元的虧損,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近90%的海外門店利潤 。
中國業(yè)務已成為羅森全球版圖中最亮的增長點。2023年,中國羅森含稅營業(yè)額突破142億元,同比激增124%。此時提出六年萬店的目標,既是羅森五十而立的慶典宣言,更是其戰(zhàn)略重心東移的明確信號。 曲折入華:29年本土化生存戰(zhàn) 回顧羅森的中國征程,堪稱一部外資零售的“求生實錄”。
199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特批下,羅森以中日合資形式落戶上海,開創(chuàng)了外資便利店入華先河。但早期的本土化步履維艱:至2003年,門店僅約100家,且深陷合資方百聯(lián)集團的控制權之爭。當百聯(lián)將羅森培養(yǎng)的人才調往自家品牌“快客”時,羅森甚至被迫減少日籍派駐人員以保護運營經驗。
真正的轉折始于經營權的奪回。2011年,經過一年半談判,羅森終于將上海合資公司持股比例提升至85%,重掌主導權。此時的中國市場已今非昔比——房租隨奧運經濟暴漲,7-Eleven、全家借大型店鋪搶占先機,而羅森卻因長期依賴地下商鋪和小型店面錯失良機。
2010年,時任CEO新浪剛史提出“十年萬店”的豪言時,內部一片嘩然。當時中國區(qū)區(qū)300家店的規(guī)模,讓派駐干部三宅示修直言“這是個有點困難的目標”。轉機出現(xiàn)在張晟時代的戰(zhàn)略重構:2013年他執(zhí)掌華東業(yè)務后,開創(chuàng)“區(qū)域大加盟”模式,與中百集團、南京中央商場等地方龍頭合作,借力本土企業(yè)的供應鏈與市場認知快速擴張。
“自行車理論”成為羅森在華擴張的哲學——張晟強調開店速度與運營管理必須如雙輪平衡。在其主導下,羅森關閉虧損門店80家同時新開300家,兩年內華東門店數(shù)超過過去17年總和。至2020年,羅森中國首次實現(xiàn)全年盈利,6330家門店的規(guī)模穩(wěn)居外資便利店首位。 新店圖譜:5000家門店的構成之謎 六年新增5000店的藍圖背后,一場門店形態(tài)的變革早已悄然啟動。傳統(tǒng)標準店(50-150平方米)不再是唯一選擇,取而代之的是更靈活、更具侵略性的店鋪形態(tài)。
“羅森小站”成為輕資產擴張的殺手锏。在川渝街頭和廣東社區(qū),約200家20-50平米的迷你門店已悄然落地,其中川渝125家、廣東65家。與傳統(tǒng)加盟店35-65萬元的啟動資金相比,小站模式將門檻降至4萬元——加盟費減免后近乎“零成本翻牌”,商品毛利全額歸屬店主。
這種模式的競爭力在于三點:
低成本獲客:直接收編夫妻店存量客群與社區(qū)信任。
差異化供給:聚焦鮮食與日用品組合,避開與本土3萬家店的美宜佳、天福正面交鋒。
供應鏈適配:通過區(qū)域性分倉降低小批量配送成本。
在成熟市場,小站將成為加密布局的主力。以粵港澳大灣區(qū)為例,羅森已突破300家門店,計劃2028年擴張至1500家。華南總代表藤原孝司發(fā)現(xiàn),當?shù)叵M活力強勁且夜經濟旺盛,為此羅森針對性開發(fā)飲料、冰淇淋等區(qū)域特色商品。
但在北方“便利店荒漠”,標準店仍是攻堅利器。羅森去年初進入山東輻射華北,但南北差異顯著——中國24小時便利店超70%集中在成都、廣州等南方城市。安徽市場的挫折更凸顯挑戰(zhàn):2022-2024年安徽羅森累計虧損超千萬元,最終被股東回購20%股權止損。
翻牌革命:夫妻店的轉型賭局
對街頭巷尾的夫妻店而言,羅森小站意味著一次身份躍遷的機遇。
在重慶,店主支付10萬元啟動資金后,只需將月銷售額的25%-27%作為分成,即可獲得品牌賦能與供應鏈支持。小紅書上的店主曬單顯示,改造后單店日銷可達4000-7000元。
但“翻牌”背后藏著嚴苛條款:每日營業(yè)時間需達17小時;強制接入外賣平臺;每月超2000元系統(tǒng)管理費。
輕資產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低加盟門檻加速擴張的同時,品控風險如影隨形。當羅森小站與本土天福便利店比鄰而居時,差異化僅能依靠自有鮮食商品支撐——而這恰是近場電商的圍攻焦點。
美團閃購、叮咚買菜等平臺已以30分鐘送達的效率,蠶食便利店“最后一公里”的優(yōu)勢。與此同時,山姆、Costco等會員店以規(guī)模化供應鏈拉升性價比,羅森夾縫中急需建立更牢固的會員粘性。
權力更迭:張晟時代的遺產與挑戰(zhàn)
2025年3月,羅森中國戰(zhàn)略的關鍵推手張晟正式卸任副董事長。這位被業(yè)界視為“羅森在華本土化靈魂人物”的離場,恰逢企業(yè)戰(zhàn)略轉型的敏感時刻。
他留下的“五新戰(zhàn)略”(新商品、新品類、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推動羅森從單純賣貨轉向場景化服務。但繼任者面臨更復雜的戰(zhàn)局:既要延續(xù)每年近700家的拓店速度,又要在南北市場失衡中尋找突破口。
更深層的挑戰(zhàn)在于數(shù)字化與本土化的融合。KDDI控股后,羅森寄望電信巨頭的技術賦能提升運營效率。但在中國市場上,樸樸超市等本土企業(yè)已通過即時零售重構消費場景,羅森需要更徹底的本土洞察。
截至今日,羅森小站已在川渝和廣東簽下約200家夫妻店。這些20平米的微型門店如同毛細血管,將羅森的藍色招牌滲入曾經被美宜佳壟斷的縣域市場。
在粵港澳大灣區(qū),藤原孝司的團隊正加速沖刺1500家店的目標,他們發(fā)現(xiàn)本地老人也會在夜間走進便利店,買一支雪糕或飯團——這是華東未曾見過的風景。
便利店行業(yè)的競爭,終究是本土化能力的比拼。當羅森在安徽虧損千萬退守、在華北苦戰(zhàn)“荒漠”時,其萬店宏圖的最大障礙已非資金或品牌,而是讀懂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截然不同的晨昏與煙火。
六年5000店的沖鋒號已吹響,這場翻牌革命或將重塑街頭巷尾的便利店版圖,但唯有真正扎根于社區(qū)脈搏中的品牌,才能成為最后贏家。
wx_790967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