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
從商品短缺到商品過剩的轉變。大約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經濟形式從商品明顯短缺逐步演變成商品過剩,相應出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據統計1997年中國短缺商品不足1.6%,“過剩”這詞開始存在于各個行業,消費者在有更多商品選擇的同時,市場的同質化競爭也日趨激烈。
從溫飽型消費到小康型消費的轉變。
1998年中國人均GDP為6392元,而截止至2008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22640元,10年間大多數中國普通居民的消費水平從溫飽型消費進化到小康型消費,居民的消費選擇也從“有選擇”到“多樣選擇”。
小康型消費到富裕型消費的轉變。
截止到200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640美元,而直轄市省會等一類大城市的人均GDP接近或超過10000美元,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由此標志著中國的一線城市居民率先由小康型消費升級到富裕型消費;并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勢必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加入到富裕型消費城市的名單中來。
崛起
第一階段:超市業態取代傳統業態。
1990年到1998年初,超市業態正式進入中國;由于新生的超市業態具有開架自選、集中收銀的便利性以及明碼標價,品質保證,基本無假貨等優點;很快在中國零售市場上對傳統的集貿市場、雜貨鋪、小百貨店等零售業態產生巨大沖擊,并逐漸成為零售市場的主流。
第二階段:多種超市業態涌現。1999年到2008年,隨著超市業態逐漸成為零售的主流業態的過程,超級市場開始進入充分競爭時代。從歐美系超市所主導的會員店、量販店,到日系超市主導的便利店;以及內資參與的百貨、標準超市等,形形色色業態大量涌現;雖然眾多業態并存和發展,但是商品定位差異并不明顯,導致商品的同質化日趨嚴重,價格競爭成為各個對手之間的首要競爭。
第三階段:精品超市的產生。2008年開始,隨著居民的消費水平升級以及同質化競爭的日趨嚴重,部分零售業企業開始嘗試以經營高品質商品為發展方向,以提升生鮮食品經營能力為主要競爭優勢,在滿足日益增長的居民需求的同時,避免價格競爭,提升企業的獲利能力;精品超市開始正式步入人們視野。
特點
1、便利性
精品超級市場平均規模一般不會超過3000平米,裝修精致,環境舒適、收銀及停車較為方便,經常與精品百貨結合,同時滿足快節奏生活對時間,高品質生活對生活資料品質的要求
2、整體定位
整體價格區間集中在較高的定位,通過提供高品質的商品來實現;客群定位為相當購買能力、對商品品質有較高需求的中青年為主。
3、服務
強調軟體服務,從員工素養及服務品質都有明顯的水平提升。在提供優質產品同時,讓定位客層享受對應的人文服務。
4、硬體投入
由于精品超市在購物環境方面強調消費者對商品的直接感官和購物體驗,精品超市對硬體投入較大,要求比較高。
例如:成都仁和春天百貨,是一家國內著名的高端百貨公司。與之配套的精品超市要求硬體全面提升,與傳統超市有效錯位。大連三洋冷鏈有限公司為該客戶量身定做全套解決方案。
A、全部展示柜面板采用人造大理石,與賣場風格完美融合。
B、國內首次成功運用熱氟融霜方案,有效完成鮮度控制。
C、變頻節能技術的應用,為仁和春天百貨節約成本支出。
D、新型冷柜,如冷水豆腐柜、直冷鮮肉柜、超白玻璃食品展示柜等,首次引進使用。
2009年12月,仁和春天百貨開業,全新的體驗式購物環境給行業帶來巨大影響。
5、商品的獨特性
A、精品蔬菜水果的推出,強調品質、安全、特殊感官等。如仁和春天超市的蔬果區,綠色有機、多樣性及口感特殊的蔬果產品得到大批消費者認同,因此春天超市的蔬果在成都
首屈一指。
B、生鮮、熟食的精加工全面升級,強調家庭廚房概念,為高端消費帶來全新體驗。如:伊藤洋華堂的鮮肉制作,從肉餡到鮮肉片的制作可以用藝術來形容;既保證了肉的鮮度,也保證了產品的誘人外觀,不可多得。
C、酒水類消費體現多樣性。例如:北京Ole’店的進口年份紅酒,年代從1985至2003,品牌從拉閣、拉菲及嘉虹莊園、迪金莊園等。
D、進口食品占有比例非常高,產地從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到歐美等;例如:成都仁和春天超市的進品食品占比達到70%。
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騰飛以及國家對內需的推動,居民消費升級速度會相應加快,作為高品質生活代表的精品超市,逐步會得到更大的認同與發展,市場需求的遠景和空間也會越來越明晰。
中國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大都市及相對規模較大城市的土地成本快速提升,導致以價格競爭為首要條件的大賣場、量販店會逐漸退出主城區,而平效高的精品超市會更適合在主城區生存發展。
中國的百貨行業正快速升級,時尚百貨、精品百貨正成為主流,與之配套的超市的提升勢在必行,精品超市迎來勃勃生機。
目前精品超市在中國數量不多,但成長速度很快,認同感很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的將來,精品超市一定會得到巨大的發展,同時也一定會帶動超市行業從運營技術到商品品質的全面提升,全面推動超市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