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店開業一年多就匆匆關閉
特力屋軟肋隱現
□ 本報記者 趙曉娟 攝影/劉海燕
春節期間,沒有像其他商家一樣發送祝福短信,HOLA特力和樂(原名為HOLA特力屋,下稱“特力屋”)北京新世界店向其會員發送了一條這樣的信息:從2012年2月1日起,HOLA特力和樂北京新世界店開始進行閉店清倉活動,活動期間所有商品3折起……
向來不打折、少促銷的特力屋,進行這樣的活動不免有些勁爆,而從另一個側面看,似乎讓人嗅到了家居市場低迷的氣息。
作為入主大陸8年的臺灣品牌,特力屋關掉一家門店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整個家居尤其是軟裝市場,特力屋的這一舉措或許將成為業界的風向標。
名正則言順
來自臺灣的家居品牌特力屋8年前在中國打造了以軟裝、家飾為主的家居業態,這一區別裝修、建材的業態目前在國內仍然風生水起。
HOLA特力屋官方網站顯示,目前,特力屋在全國有門店28家,大部分門店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少數門店分布在杭州、成都、蘇州等市。據最新數據,2011年上半年特力屋在大陸門店的營業額為3.7億元。
曾在特力屋擔任總經理特別助理的蔣美蘭告訴記者,特力屋與國內其他家居超市的差異化主要表現在其有將近40%的自有品牌產品。為了突出時尚敏感度,特力屋將設計師的前哨設在了紐約,當地的設計團隊會提前一年發布季度流行趨勢,再交由國內設計團隊進行市場調研和修改,然后特力屋開發并找相應的工廠加工。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贏得消費者的心,而贏得消費者的心,就必須要很多單品,如ZARA很成功的一點就是把客戶非常細微的要求放大,規模化并不是指商品和店鋪,而是顧客的規模。”
這樣的觀點與特力屋的采購營銷副總裁薛俊平如出一轍。她表示,在大陸的28家特力屋門店里,“平均每個店有2.5萬個SKU(庫存量單位),最大的店里的單品數甚至達到4萬個。”
而特力屋在北京的競爭對手家繽紛原總經理靳小曼告訴記者,特力屋主推三類商品,即飾品類、餐茶類、家飾類,這三類商品基本上是日常需求的產品,購買人群也比較高,是特力屋高毛利、高銷售的殺手锏。
但是蔣美蘭指出,即便特力屋已經足夠細分客戶群,仍會發現消費習慣以及消費傾向的差異。她發現,在臺灣,寢室用品的商品銷售很好,但是在大陸,客廳的裝飾品則賣得更火爆。
來大陸8年,特力屋仍在為適應大陸消費群體做改變。
為了統一風格,去年9月,特力屋為自己換了個新名字——HOLA特力和樂。其解釋為:臺灣現在將工具類等硬裝潢產品歸類在特力屋,軟裝潢類則是HOLA特力和樂,而大陸的名稱為“HOLA特力屋”,主要銷售居家裝飾性商品為主,與臺灣“HOLA特力和樂”型態接近,因此也將改為“HOLA特力和樂”,讓品牌火力更集中。
從郊區到市區的代價
除了改名字,特力屋一直在拉近其與大陸人的距離。
蔣美蘭告訴記者,很明顯的一個變化是在面積和選址特點。在臺灣,特力屋屬于郊區型店鋪,鑒于家庭消費軟裝等家飾用品的頻率是4-6周,所以其門店基本都在郊區,面積在8000-10000平方米。而到了內地,最初也在半郊區(像北京的四、五環外)選址,面積相對縮小,3000-6000平方米。
但在內地,家居建材一條街的商業模式不多,因此特力屋在選址方面逐漸青睞市中心或者商業街。這樣轉變主要是因為上海正大廣場店的成功。據蔣美蘭介紹,此店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坪效卻非常高。嘗到了正大廣場店的甜頭,特力屋認為應該為大陸的消費模式做出改變,因此有了北京新世界店——2010年5月于北京新世界女子百貨地下一層開業。
而暫代大陸總經理的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也說,經過多年在大陸市場操兵,特力屋應該已有足夠經驗可往二三級城市發展,包括重慶、武漢、長沙、南京等內陸城市,將會以500-800平方米左右的營業面積,選擇進駐當地核心商場為主要策略。
“但這樣的模式有一個明顯缺點,就是租金合同非常短,對培育新市場、盈虧還未達平衡的店鋪非常不利。”蔣美蘭坦言。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如果要在郊區開店,家居類賣場簽約都會簽5~10年,甚至10年以上,大面積,低租金,并且有充足的時間來達到盈虧平衡,但在市中心尤其是商業區,租金高不說,更要命的是簽約時間很短。“3年就很不錯了,一般都是1~2年,簽這么短的時間,完全不劃算。”
盡管有這樣的預估,特力屋當時并未抵擋市場的誘惑,許多商場以極低租金價格吸引特力屋入駐。“尤其是2009~2010年,特力屋在北京和上海開店比較多,當時的計劃是,先把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市場以遍地開花的規模優勢占領,然后慢慢培育盈利水平。”這是當時特力屋的拓展計劃,而新世界店就是這個時間段開出。
然而從2010年5月開業,到2012年2月底僅一年半的時間就匆匆關店。記者走訪新世界店當日,店長告訴記者下午時間為系統升級時間,無法營業,并禁止拍照。據新世界商場其他商戶透露,特力屋撤走后,將有一家影院入駐。
不怕虧損,就怕沒人
聽說新世界店關門的消息,靳小曼吃了一驚,“新世界店應該是特力屋現在主推的模式,如果是郊區的店關門,我都覺得正常,因為那些店本來生意就冷清,可是新世界店的客流還不錯。”
靳小曼猜測,主要原因可能出在租金問題上。她表示,無印良品也是把店鋪開在超高端的地段,比如西單大悅城,但是其毛利極高,再加上高客單價才能支撐其生存。相對而言,特力屋的家紡,客單價也就200多元,毛利可能就沒有無印良品高。再加上簽約時間不長,“簽約不可能超過3年,租金每年遞增,比例一般是10%~30%之間。”
而這也正是之前蔣美蘭一直擔心的問題。
除了租金,蔣美蘭指出,另一個原因是大陸消費者的習慣。她發現,大陸消費者更看重房子的功能性,而不是美觀性。同樣的錢,寧愿換一個馬桶,而不是為馬桶增加裝飾品。她認為應該好好研究大陸消費者的細微特點。
不過靳小曼表示,目前是軟裝的淡季(2、3、4月份),4-10月份再加上12月份是旺季,現在的季節指數偏低,人們剛過完年,一般沒有更換家飾的意愿。所以選擇這樣的時間關店對特力屋而言并不影響什么。
而據臺灣媒體報道,特力集團在大陸目前仍在虧損階段,2011年上半年受到營業費用攀升及營業附加稅率增加10%的影響,特力大陸零售事業(即特力屋)仍虧損1.16 億元,2010年同期為虧損1.02 億元。
這樣的數據蔣美蘭并未否認,她表示,即便是特力屋在大陸迅速開店的階段,特力屋從未為資金感到頭疼,其背后的特力集團完全可以承受這樣的培育期,不是每家特力屋都是盈利的。虧損的原因,除了研究消費者特性和商品差異性以外,與市場大環境以及零售大環境都有關。
此前,童至祥早在去年就對這樣的業績已有預估,“目前對大陸市場掌握已上軌道,下半年(2011)評估廣州、武漢、南京等城市,現在要開的店是要具有獲利能力的店,最快三年內要能損益平衡,預計明年(2012)現有店數中有半數以上可開始賺錢。”
新聞鏈接
家居市場并不低迷
最近,“低迷論”成了家居行業上空的陰霾。
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房地產調控對于家居企業而言仍然是難以逃避的難題。近日,全國各地的大賣場都傳出有廠商撤離的消息。有賣場負責人表示,如果房地產調控不放松,今年的市場仍難轉好,整個家居賣場在經營上會出現20%~30%的降幅。
但是在軟裝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靳小曼眼里,市場反而是利好的。她目前與石家莊的一家軟裝企業(以墻紙、窗簾、布藝為主)在進行線上業務的合作,去年其實體店銷售額為7500萬,今年的目標是1.5個億。“尤其是從軟裝供應商方面而言,他們對于市場的自信心還是比較強的。”
至于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靳小曼稱并不會影響到軟裝商品的銷售,比如床上用品、房屋裝飾用品等,反而會刺激這一方面的消費,因為在房地產低靡的情況下,消費者購房幾率小了,裝修的機會少了,人們更愿意把計劃裝修的錢花在裝飾方面,因為裝飾是他們補充生活的一部分。
而線上業務的繁榮,更是打破了“低迷論”。靳小曼了解的一家床上用品店,其銷售額提升的幅度很大,原來一個月為40萬,現在已達70萬,盡管這可能也是影響實體店的一個因素,但是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市場需求仍然是強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