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CPI指數與老百姓實際的物價消費感受之間的差異一樣,人們對油價的態度往往也從自己切身的消費感受出發。單純看油價水平,中國在世界上或處于中游,似乎與中國位列世界第二的GDP水平十分相稱,然而,以反映人們實際收入水平的人均GDP與油價之比來看,中國便拔地而起,高高矗立,這也難免讓直接為油價買單的人們心生“高處不勝寒”之感了。
然而,相比消費者的實際感受,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士對油價上調的態度似乎也理直氣壯:考慮到居民的消費承受能力,此次相應延緩了調價的時間,且還少調了100元。
為何監管層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如此大的交流的“鴻溝”?
近8年來,我國經歷了三次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bai) 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平均值,再加上煉油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國內關稅、成品油流通費等,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以更好地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并保證煉廠一定的利潤,從而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和國家能源安全。
按照這一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受伊朗核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大幅攀升,2月下旬和3月上旬,國際市場三種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上漲已超過10%。如果按照國際市場油價漲幅,此次調價幅度應在每噸700元左右。
然而,作為企業生產、居民消費不可或缺的資源產品,油價的高低漲跌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在強調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是否應更多地考慮中國自身的產業發展狀況與居民消費能力?這不僅關乎居民出行及貨運、出租、物流企業的成本,也關乎對汽車及相關交通工具消費力,從而關系到我國促消費的戰略。此外,與節能、環保也有直接關聯。
從國際上來看,不同國家在成品油價格方面都體現了對本國實際情況的考慮。例如委內瑞拉,由于產油量高,政府便鼓勵汽柴油消費,未有設立增值稅和消費稅,汽油價因而“比水還便宜”;而在產油量相當的 挪威,政府注重環保,成品油價格中稅率高達70%,平均油價達到13元/升的水平,幾乎為委內瑞拉的60倍。而在印尼,政府長期對國內燃油實行補貼政策,從而使其價格遠低于國際價格。
誠然,成品油價格牽涉多重利益方,定價機制也因此顯得錯綜復雜。在提高煉廠積極性、保障國內石油需求的同時,發改委也表示,對種糧農民、漁業、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給予補貼,并對出租車運價調整前給予臨時補貼。但是,是否能考慮其他同樣受到調價壓力的行業,合理擴大補貼的范圍?在各個鏈條上和成品油利益分配上,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調價機制能否朝著更為市場化、更為透明的方向進一步改善?唯有將硬性的定價機制與國內實際狀況相結合,才能真正地理順價格關系,也才能彌合監管方與消費者之間巨大的“鴻溝”。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