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位于蘭州市安寧區的一家知名書店進入了“關門倒計時”。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里,這家書店將以低價出售數萬冊圖書,店方打出的廣告稱“圖書一本不剩,然后徹底關門”。
這家位于蘭州市多所高校集中區域的書店,在蘭州市許多愛書人、特別是高校師生中頗有影響力,也算是蘭州市的“知名書店”。
記者當天來到書店時,看到了平日書店里罕見的熱鬧情形,翻看、挑選圖書的讀者擠滿了整個書店,讀者排隊二三十分鐘才能輪到自己付錢。店員告訴記者,平日里這個書店每日接待的顧客只有百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以看書為主,購書者寥寥無幾;而當天上午至中午半天時間,來這個書店的讀者就近千人,許多人都是拎著一摞書回去的。
和其他地方實體書店的遭遇基本一致,蘭州這家書店即將關門的原因也相同,即房租價格上漲、讀者數量和圖書銷量減少,入不敷出,生意難以為繼。在網絡和信息化時代,許多原本的讀書族轉向使用手機、平板、電子書等終端進行閱讀,以紙質化圖書為主要產品的實體書店必定面臨危機,更重要的是,網絡以低價格銷售圖書更是對實體書店形成了致命打擊。
那么,遭遇生存危機的實體書店將走向何方?我們試著從這家書店當天的火爆銷售之中尋找方向。
當天書店銷售火爆的原因,首先是這家即將要關門的書店里有許多對當地讀者來說是“獨家”的書籍,一位讀者告訴記者,這家書店里許多社科和藝術類圖書在市面上很難找到的,如果這家書店徹底關門了,其中一些書籍恐怕很難找到。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從當天開始書店進行低價促銷,大部分圖書的銷售價格只有圖書碼洋的三四折。
我們設想,如果這家書店長期通過這種低價方式經營,豈不是天天顧客盈門?我們也知道,書店當天是在虧本銷售,長期照此方式經營肯定難以持續。但如果政府部門能為實體書店出臺減租等扶持政策、圖書出版者能擠掉碼洋里的水分,店方能夠壓縮成本,讓實體書店以更低的成本經營、讓店內圖書以更低的價格銷售,必定會吸引更多的讀者前來。
無論如何,實體書店必須要對原有的經營方式進行創新,深切了解互聯網時代讀者的文化消費需求,應該采取多種方式,讓進店讀者可以享受更多的“附加值”服務,也許才是實體書店的一條突圍之路。比如說,實體書店在銷售圖書的同時,開展各種文化沙龍,讓讀者不只是前來買一本書,更是分享讀書的感受,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文化消費。
我相信,未來還會有許多實體的書店存在,但肯定不是現在的模樣。
(來源:新華網 記者:屠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