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興文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各方面都超過別人,他尤其想成為有大學問的人。現在已經很多年過去了,這位年輕人其他方面都很好,可是學業卻沒有什么長進。他非常苦惱,他去向一位大師請教。
大師說:“我們先登山游玩吧,登到山頂答案也就知道了。”
那山上有許多奇特又好看的小石頭,讓人愛不釋手。年輕人只要看見喜歡的小石頭,大師就讓他裝到書包里背著。很快書包就滿了,年輕人的體力快背不動了。
年輕人說:“師父,再背的話,別說到半山腰了,我現在登山的力氣都沒有了。”
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時就要放下,背著石頭怎么可以登上山頂呢?”
年輕人忽覺眼前一亮,最后得悟了。后來,他一心做學問,進步也就快了。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學會舍棄時,才會得到的更多。
現在很多年輕在談戀時,都是美好的,一旦分手后,就很痛苦,還有些人不能自拔,做出一些傻事來,如果上面這個故事你也悟出其中的道理,就不會很痛苦了,也不會做出一些傻事情出來。
一個人問大師:“僧人皈依佛門,四大皆空,講究一種虛靜。那么我們來世上一遭,究竟為了什么呢?”
大師說:“為了自己的心呀。自由的身心,超脫的意念,以及金錢美女、這房這車。”
接著說:“當一個人四大皆空時,這世間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見房是房,見車是車,夢游四海、思度五岳,我們還有什么不可企及的呢?”
這個人說:“那塵世間的人們不也擁有這些東西嗎?”
大師說:“不!有錢的人,心中更多擁有錢……他們擁有某項事物的同時,也失去了這項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人生得失,只在一念之間。一念不覺,和妄想打交道,就會迷失了真心,而生出煩惱;一念覺悟,拋開妄想,才能活得灑脫、自在。
現在一些企業的老板也要學會得與失,自己企業和別的企業競爭時,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結果,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都會發現有時我們越想得到的,越是得不到,越是不想時,卻輕易的得到了。如企業和競爭對方競爭時,老板們的心態就要有,這次沒有一定要贏對方的意思,只不過來參與一下,當成來“玩”,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有什么損失,不是嗎。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
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同學們都會經常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如唱歌、體育、畫畫等等參加這些比賽,我們大家那時還是學生,所以沒有什么得與失,輸就輸了,沒有什么好丟臉的,但如果贏了,就會有意外的收獲,所以,為什么我們不把每次的競爭,當作一次簡單的活動比賽而已,不要有什么得失心,但要是贏的話,豈不是更好嗎,有時候我們考慮的問題太多,反而會躡手躡腳的。李興文常說:“要學會做事情簡單化,越是簡單,我們也就越不太在意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