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制造的門檻不斷降低。控制所有硬件的平臺才是關鍵,它是連接用戶的入口,是大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阿里巴巴將集團旗下天貓、阿里智能云、淘寶眾籌三個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業部,重點在于智能硬件的孵化和入口的布局。
阿里巴巴和京東兩位老對手同時宣布進軍孵化器,圈地創業者。
阿里巴巴將集團旗下天貓、阿里智能云、淘寶眾籌三個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業部,重點在于智能硬件的孵化和入口的布局。京東直接推出了京東創業生態圈概念,上線股權眾籌平臺,成立京東創業基金,高調籠絡創業者,劉強東親任京東眾創學院校長,明確表示重點項目在智能硬件。
是的,關鍵詞是智能硬件。
這并是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進軍智能領域。去年年底,阿里巴巴聯合魅族、海爾三方已經有所行動,但是還沒有打通全產業鏈。京東更早,去年年中京東眾籌上線,旋即捧紅了三個爸爸空氣凈化器等不少智能硬件。憑借電商平臺的優勢,和“自己不做具體智能硬件產品”的立場,京東更容易聚集合作伙伴參與到平臺的搭建中。
最早動手的還是雷軍。早在2013年年底,小米就已經開始布局智能硬件生態圈,過去一年,通過投資控股的方式聯合不少智能硬件公司推出產品。不過,小米的圈地運動是封閉的,在京東阿里等全開放平臺沖擊下,開始露出一絲疲態。
傳統家電企業也不能缺席。海爾搶先推出U+智慧生活平臺,美的發布了M-Smart智慧家居白皮書,兩家體量超過千億的家電企業都發出要做智能平臺的信號,數以億計終端保有量不是分量最重的籌碼,數據與開放才是他們和BAT競爭的基礎。
為什么大企業都想做智能家居的平臺?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此前預測,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近1400億元,這是巨頭無法忽視的市場。
現在連英語老師都能創業做手機,只要有好的創意,有足夠多的代工廠能幫你實現創意,硬件制造的門檻不斷降低。控制所有硬件的平臺才是關鍵,它是連接用戶的入口,是大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誰家平臺上聚集的智能硬件越多,誰就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軍者。
下面兩篇文章,看大公司如何圈地走起。
互聯網+家電 誰是帶頭大哥?
智能家居就是用手機當遙控器?還這么想你就OUT了。在2015年3月10日開幕的上海家電博覽會上,家電產品不再是一個一個孤立的存在,智能手表連著空調,電子秤連著冰箱,浴室鏡成了顯示屏,洗漱時間直接捆綁早新聞。家電終于也成了互聯網+的一部分,可家電廠商不想為他人做嫁衣。3月10日,海爾搶先推出U+ 智慧生活平臺,次日美的發布了M-Smart智慧家居白皮書,兩家體量超過千億的家電企業都發出要做智能家居平臺的信號,數以億計終端保有量不是分量最重的籌碼,數據與開放才是他們和BAT競爭的基礎。
跨界年代,互聯網的影響力早已無孔不入。海爾身后有阿里和魅族,美的與小米還在蜜月期,格力干脆自己做手機。市場還遠遠沒到站隊的時候,可圈地已經開始。
物聯網混搭大數據
和現在的智能家居相比,幾年前那一輪概念的熱吵只能叫局域網,影響力基本不出屋。移動互聯網時代,存在即聯網,社交網絡和他人隨時隨地互動,物聯網隨時隨地和一切互動,小到燈泡、水杯,大到汽車、住宅。正在推動5G技術的愛立信曾經預言,到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個連接,現在看來這數字后面還得再加個零。
聯網之后的家電能做什么?單純的操控思路已經被市場拋棄,硬件必須與數據相連才更有價值。海爾U+聯盟拉來了中國氣象臺和天氣通,每一臺智能空調都是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終端,檢測環境溫度、濕度、PM2.5后把分析數據實時推送到天氣通頁面。智能空調會提示你根據室內空氣數據設定工作狀態,是否開啟凈化器。
海爾最受出風頭的是卡路里冰箱,冰箱門上的一小塊擱板翻開就是電子秤,上方內置攝像頭,一稱一掃就能聯網查詢,顯示食物熱量和營養成分。卡路里冰箱背后不僅有薄荷和春雨醫生,還潛伏了我買網、順豐優選、本來生活等一批生鮮電商,未來將由冰箱發現缺貨并替你發出購買指令。從空調、冰箱、洗衣機出發,串聯起一批周邊企業,海爾將其稱之為生態圈。在本屆家電展上海爾一口氣推出了空氣、用水、美食、洗護、健康等7個生態圈,合作伙伴有100多家,除了微軟、英特爾、阿里、百度,也有智能手表、家庭裝飾、體脂儀等創業公司。
不只是外部數據,家電企業正在將過去浪費的消費者數據重新挖掘,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說,海爾凈水平臺上已經積累了全國十幾萬個社區的水質檢測數據,這是海爾為用戶量身定制凈水方案的基礎。2015年海爾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凈水體驗店,不是銷售自家的凈水器,而是在海爾平臺上集合全球100多家供應商,讓用戶自由選擇和定制。海爾和美的都已經擁有了統一的內部系統,將線上、線下所有平臺的銷售數據歸總到一起,從中分析用戶需求,為下一步動作提供判斷依據。這樣的發展思路與線上零售巨頭京東不謀而合,京東集團副總裁、家電事業部總經理閆小兵透露向本刊:“雖然有一些廠商自己建了系統,和我們對接拿到消費者數據,但更多企業沒有這個意識,這是京東做智能平臺的機會。”
入口之爭
為什么大家都想做智能家居的平臺?現在英語老師都能創業做手機,硬件制造的門檻已經接近于零,只要有好的創意,有足夠多的代工廠能幫你實現創意。控制所有硬件的平臺才是關鍵,它是連接用戶的入口,這里沒準會誕生中國的蘋果。
凱文·凱利認為,網絡比公司更重要,經營的目標要從讓公司增值轉向讓網絡增值。所謂網絡,其實就是生態。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對《中國企業家》說,家電企業應當把自身變成一個模塊,嵌入到移動互聯網這個巨大的系統和平臺中。萬物互聯時代,家電企業必須搭建開放生態,“不能什么都自己做,要多合作,這個時代單打獨斗一定失敗”。
傳統白電企業天生缺乏網絡基因,既無平臺屬性的“屏”又無系統,所以他們在搭建平臺上拿出了比互聯網公司更大的熱情。無論海爾還是美的,接口協議完全開放,歡迎不同品牌、不同種類的產品接入平臺。不再強求統一標準,只要姿態足夠開放,單一產品可以接入多個平臺,同一平臺也支持多種連接技術,WIFI、藍牙、ZigBee等等照單全收。其實標準從來就不是問題,蘋果的iOS和安卓在激烈競爭中成為了事實標準,蘋果的封閉和安卓的開放各有擁躉,微軟的Windows Phone則徹底邊緣化。是用戶和市場選擇了標準,而不是某個組織或政府。
互聯網上BAT三分天下的格局會延伸到智能家居嗎?雖然各家平臺面向不同品牌的產品開放,但各大平臺之間并沒有實現系統級別的交互。各方心照不宣的是,平臺主導權必須握在自家手中。美的在家博會上發布了10元的藍牙版智能家居模塊,方洪波向本刊透露,未來WIFI版模塊的價格會從目前的22元下降到15元左右,“模塊必須是美的造,這是根本。如果用了別人的模塊,將來怎么接入其他產品?”為此美的拒絕了微軟小冰的合作,原因是微軟要求使用自己的智能模塊。美的曾經找到過海爾,希望在智能家居上展開更深入的合作,海爾于是邀請美的加入U+聯盟,這對于同樣希望主導一家平臺的美的來說顯然不能接受,合作沒了下文。
家電企業對智能家居的大舉投入背后,是整個產業面臨轉型的陣痛。最新統計顯示,2015年1到2月全國百家重點零售企業家電零售額同比下降5.1%,降幅較上年同期擴大3.4個百分點,春節旺季不旺已經持續兩年。2014年中國彩電銷量下降7%,為30年來首次負增長,洗衣機下降1%,冰箱已經連續多年負增長,日子最好過的空調企業庫存已達到4000萬套,業內預計2015年空調市場漲幅只有5%。
今天的消費者已經很難用一張畫像來描述,多變的個性化需求,產品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都對家電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那種價格戰思路已經不適用,用戶需要能創造更多價值的產品,這個附加值從哪里來?只能依靠互聯網。
個性化時代,如何從大規模制造轉向大規模定制?互聯網實現了這個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按照海爾集團輪值總裁梁海山的說法,U+智慧平臺的另一面就是海爾互聯工廠,通過U+入口,用戶個性化的需求直接對接工廠,實現在線生產。以空調為例,首先將產品部件、功能、材質進行模塊化分組,通用模塊與個性模塊可產生超過500種定制方案,用戶提交訂單后智能制造系統會自動排產,并將信息傳遞給所有供應商。生產過程的每一步全程可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看到自己的空調生產到了哪一步。
誰離消費者最近,誰更有機會做大平臺。做彩電的希望以電視為平臺,做手機的用手機APP建平臺,互聯網公司都有云平臺。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對本刊說,他認為平臺控制權的核心是用戶歸誰,誰來維護和管理。之前彩電廠商和視頻網站的合作大多局限于某一系列的某幾個型號,并沒有完全捆綁,就是因為爭奪用戶。海爾和美的沒有這個顧慮,白電不需要網絡內容的支持,他們從一開始就有更多主動權。對于創維這樣的黑電企業來說,彩電廠商不想只當導流器,他們要真正掌握用戶。
互聯網圍獵智能平臺
“智能平臺現在都在圍著硬件公司轉,與半年前恰好相反”,自從擔任京東智能集團的副總裁之后,深圳就成了那昕出差常去的地方,“每個月都要去上幾次,誰都會見,工廠、供應鏈、方案商、創業公司”,但凡和“智能”這兩個字貼上一點兒關系,那昕都得去看看。
智能平臺一下子就熱起來了,小米、京東、海爾、騰訊都已經從自己擅長的領域殺了進來。不只是巨頭,稍微有些體量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都已經有了專門的智能平臺部門,它們并不承擔某一智能硬件研發,而是跳出來做平臺。大多數公司里,這個部門成立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有的業務都已經操辦起來了,事業部還沒有成立。
智能平臺的作用是提供統一接口的平臺來連接盡可能多的硬件,講究的是硬件之間的相互連接;而對于智能硬件,除了做好產品之外,它們也想能搭上一艘艘智能平臺的快艇,給產品更多在用戶面前“刷臉”的機會。跑馬圈地不可避免,在這樣一個尚不存在統一標準和協議的領域,誰首先做到了規模效應,自然也就形成了事實標準。
京東智能集團成立至今也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在它搭建的平臺中,不僅提供了電商銷售渠道,還投資了上游的芯片和模塊公司,在供應鏈、眾籌等方面,京東也都做了嘗試。即便公司大如京東,也不再甘心只做一個智能硬件的電商銷售平臺,它希望對智能平臺有更加核心的控制,比如Wifi芯片、用戶數據等。
京東雖無制造業優勢,但擅長互聯網+思維、電商銷售渠道、平臺打法,這同樣可以贏得智能硬件公司的歡心,舉個例子,當下很多智能硬件發布時都會拉上京東來背書。
小米是這個圈里的大玩家。2013年年底,小米提出了3年投資50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幾個月之后,這個數字便升級到100家。在圈內人看來,小米的智能平臺更封閉,它對硬件公司多是采用投資控股的方式,這意味著掌控力度要比其他平臺大很多,對于想要尋求多方合作的創業公司來說,是做小米臺風口的豬還是追求更多的自由,往往要經過一番平衡。
“硬蛋網的核心即是以提供芯片為原點,四周發散,繼而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智能平臺。”科通芯城市場營銷副總裁劉宏蛟告訴記者,這對于科通芯城而言,難度并不小。在成立硬蛋之前,科通芯城主要是以IC元器件供貨商的身份與硬件公司打交道,主要合作伙伴并非是華為、聯想這樣的大企業,而是以初創公司為主。在去年意識到智能硬件將迎來大發展之后,科通芯城成立了硬蛋網,與上述的智能平臺無異,都是搭臺供智能硬件公司唱戲。劉宏蛟告訴記者,硬蛋很多業務都是通過合作完成的,比如與京東、微信的合作。
不難看出,這些公司的做法大同小異,無論是以電商、供應鏈還是以制造業起家,踏上了智能平臺這條路,就沒有人甘心屈居一隅。“不管怎么樣,這個地是必須要圈的”,在那昕看來,如果沒有規模效應,京東的智能平臺就是死路一條。
在這場爭奪戰中,所有的公司都精明的打著小九九,他們不避諱談如何與對手在競合點上保持平衡。在保住核心權利的基礎之上,凡是有效擴大聯盟的合作都會去嘗試,但是公司權益被觸及,所有的合作又都會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這些平臺之間又急于抱團,“如果有十個人打仗,先消滅掉最弱的,甚至是最強的,都有利于加速結束競爭”。這種結盟已經俯拾皆是,比如科通芯城和京東在眾籌和渠道上的聯盟、與微信在硬件操控上的合作,又比如海爾與阿里巴巴、魅族的聯盟,都是希望能夠擴大平臺的影響力,盡快將其他公司擠下這艘日漸擁擠的船。
雖然只有半年的時間,那昕認為智能硬件行業已經從“連接”的階段走向了“互聯互通”的階段:智能硬件的某些的標準和協議應該是互通的,換句話說,硬件之間能夠互相識別,并且辨別彼此的語言。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打破平臺之間的壁壘,至少不能有太多家平臺存在。“所以說,競爭勢必會走向合作,總不能永遠不打破吧”,那昕認為競爭不可避免,但是最終一定以合作或者“快魚吃慢魚”的方式終結。
在大多數受訪者看來,這場競爭激烈的爭奪戰最終只會幸存兩三家。一個是相對封閉的系統,一個肯定是開放的平臺,“像蘋果和安卓”。對于相對封閉的平臺,那昕認為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平臺封閉,參與的硬件公司就會少,越封閉其實不是限制住了硬件公司,而是限制了自己平臺的發展”。
“你認為需要多久,平臺之間的競爭才會結束呢?”
“我沒有其他人那么樂觀,比如說今年就可以見分曉,我認為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吧”,那昕表示。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作者:黃燕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