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負責招聘工作員工,在這個公司呆了有4年,再過一年,就成資深員工了。這一年,是小王最累的一年。小王和同事聊天的時候,總是苦笑著說,全公司各部門都在找他們要人,她真希望自己是人販子啊,有很多很多的資源,不用天天被追著問,我的人怎么還沒招來?
周一,小王看到桌上有一張《職位空缺申報表》,**部門**主管,主要工作職責:具有大型零售業工作經驗;2、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盯著表格看了半天,想起三個月前有一個部門也同樣給了類似的需求。一個部門經理的崗位,工作職責簡單兩條,與用人部門負責人聯系,對方的回復是:“這個崗位比較新,目前我也沒有想好到底招聘什么樣的人,邊找邊看吧。”小王腦中有無數個“?”,還是硬著頭皮迅速的推薦了一批簡歷,并安排面試。那部門負責人復試后回復,再看看,多選幾個人對比一下。每隔幾周,那位部門負責人會打個電話說:“小王啊,辛苦啦!我發現之前對這個崗位不了解,定位不對,要改變一下招聘要求。”就這樣,三個月過去了,改變了四次招聘要求,最后確定的侯選人,與第一次溝通招聘的崗位,完全是兩個職位。
拿著手上的這份新的需求表,小王暗自嘆了口氣,罵人的力氣都省了。
周二,小王又收到一張《職位空缺申報表》,**部門**師,主要工作職責寫得很非常詳細,不下10條,備注:只要**兩家公司工作過的人員。小王很開心,喜歡寫得這么詳細的信息,可以縮小招聘目標,但是只要這兩家國際品牌公司的人員,這兩家公司的人工成本較高,且人員很穩定,很難挖人。小王心里暗暗敲鼓。與用人部門確定好招聘方向,推薦了幾份簡歷面試,但結果用人部門均不認可。第一位,綜合素質佳,專業能力稍差;第二位,專業能力良好,個人價值觀與企業不匹配。第三位,各方面都優秀,工資太高了,與公司內部薪酬差距太高。工資給少了,應聘者又不來。小王希望能與用人部門溝通,調整選人的心態,但用人部門堅信“寧缺勿濫”,我要的是這樣的人,不符合全部拒之門外。小王與之前接手的同事打聽了一下,這個崗位已經面試了幾十人了,半年了,仍未找到一個用人部門認為合適的。
周三,部門內部交流會,經理說“公司發展越來越快,今年的招聘壓力較大,一些部門反映HR招聘的速度太慢了,我們要加快努力啊!”小王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能“撈”到人,小王和同事們絞盡腦汁:把幾個招聘網站的人才庫翻來覆去地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發動同事推薦,連新入職的同事都很快成為“瓜藤”;與暫無意向的候選人保持聯系并挖掘其資源;四處托關系找同行通訊錄;開發新合作資源……
中午在餐廳吃飯,和其他部門的同事一起吃飯,閑聊著“小王,最近公司怎么進了那么多人啊,在這么下去,可以賣站票了。你們招聘能不能悠著點招人啊”小王笑笑不搭腔。
小王這段時間,總做一個夢,夢里的一張張表格象雪花一樣的飛散,她手忙腳亂地去抓,拼命地整理,身邊還有很多聲音,各種嘈雜與爭執,催促與質疑,她覺得很委屈,也很無奈,醒來的時候,還殘留著沮喪的心情。招聘組有同事離職了,現在他們自己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各種需求依舊爆增,在外聘與內部培養,需求的人才標準與崗位薪酬之間,小王和她的戰友們,好像還有更多不能解決的問題。
角色:HR部門
對于快速發展的企業而言,當資金不是問題的時候,人才引進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促進或制約發展的關鍵。這個時候,招聘是人力資源工作價值最基本的體現,儼然是不可突破的底線。
面臨激增的招聘需求,首先要考慮從渠道、資源、流程效率、甄選技術、人員配置各方面綜合提升招聘能力。其次,招聘不是一個獨立的活動,在滿足人才需求的過程中,擔當著“企業門戶”的角色。應聘人員從接觸到的招聘宣傳、面試環境、企業人,了解公司的實力、企業文化、工作環境、管理狀況、價值回報、發展平臺等信息,形成自有的企業形象認知、綜合評價和個人風險評估,繼而做出選擇。所以,招聘所倚賴的是企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對于應聘人員的價值。部分在招聘中顯露的問題,需要從招聘以外更深的層次來尋找根源和對策。
作為人力資源價值鏈的源頭,招聘決定了管理的基礎——人,從而牽動著企業全盤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引進的策略應該成為企業人才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一定時期內的需求如何?內部養成與外部引進分別承擔怎樣的貢獻?外聘要現成的優才還是潛才?怎樣吸引人才策略……在有比較清晰的原則和指引時,招聘工作將有更好預見性、計劃性和策略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案例中需求激增造成的被動,能夠更有效支持企業的戰略達成。
成功的招聘實施需要用人部門與HR的密切合作。“招聘不僅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這個觀念已逐漸被大多數人接受。但在現實情況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用人部門容易陷入類似案例中所描述的一些誤區:
1、 需求不明確。招聘需要按“模”找人,如果“模”不清晰或變化,便造成資源、精力、時間的浪費,精準、高效找人就無從談起。清晰的“模”應該包括崗位的工作職責和任職要求(個人屬性、知識技能、個性特征、素質能力)。需求方的清晰描述至關重要。如果能提供一些招聘方向或資訊就更好了。
2、 追求完人。追求完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現實招聘中卻是作繭自縛。一是完人極度稀缺,二是完人難引來。兩種常見的情況:過多要求或過高標準。貼近現實的做法是圍繞工作職責對任職要求進行分類,明確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能降低標準的?哪些可有可無的?適當地取舍。
3、 延誤決策。“再看看有沒更好的”,當候選人達到任職要求時就別再猶豫了。在人才爭奪激烈、生活壓力大的今天,很少人會只候著一個回復無期的工作機會。
4、 銜接滯后。業務優先是用人部門根深蒂固的觀念,往往因業務繁忙而不能及時安排面試,一時忘卻了當初的用人心切。曾有候選人推薦給用人部門后近兩個月才安排面試,結果候選人另謀高就了。
總而言之,招聘不僅是某個部門的工作,更是企業的一系列活動。它需要企業資源作基礎,配以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從而實現人才引入對企業發展的驅動。
角色:業務部門1
其實,招聘只是HR工作起始的一個節點,用人問題涉及很多環節,從整個組織層面講:
第一, 華潤零售業務快速增長,但相關組織及配置人員明顯不足,無法支撐目前業務的發展需求;
第二, 華潤零售在用人問題上,相對行業來說,存在劣勢。一是待遇不合理,二是品牌影響力不足。這兩個因素會導致用人部門與招人部門同時面臨困難。
第三, 短期的人員需求和長期人員規劃發展沒有匹配性。目前純粹是“為了用人而用人”,沒考慮長遠規劃。對于部門來說,不能說這個人進來暫時能干活,填充編制就大家都好了,關鍵是我們要讓每個人在這個企業、這個部門、這個崗位有發展前途,人盡其用,這也是用才、留才的根本。
現在整個人力狀況超級透支,甚至會出現拔苗助長與超負荷運作,長遠來看,是極為有害的。HR需要預見整個企業的發展與業務增長、人員素質及相關需求,要未雨綢繆做好人才工作,不能只盯著目前的一畝三分地去填。如果在現有的人才戰略上做好規劃,到時依靠現在的人“開枝散葉”,自然會帶動更多的人加入。
招聘與業務部門的這種矛盾目前是存在的事實,我們的用人標準與HR的招聘標準出現不匹配,這跟整個系統有關系。目前來說,HR在招聘上自己人手不足,其次是招聘渠道與方向都明顯不足夠。有些部門負責人相對苛刻,目的也是希望找對人,如果只是急一時,會貽害無窮,所以我的觀點是堅持寧缺毋濫。
角色:業務部門2
目前,公司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業務的迅速擴大,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相應的增加。在需要人員的崗位中,既有現在已有的崗位,也有很多是根據新業務的開展而增加的新的崗位,這無疑給人力資源的招聘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從業務部門來說,當然是希望所要的人能夠招到而且在所需要的時間迅速到位,但負責招聘的同事卻往往會在招聘的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就像案例中描述的那樣。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相關部門的相互理解。人力資源要理解人員不到位會對業務的開展產生影響,而用人部門也要知道招人不象買東西那么簡單,優秀的專業的人才不像一般的商品,經常處于稀缺的狀態。就像電影里說的“二十一世紀最缺的就是人才”。
其次是大家的溝通要到位,用人部門一定要把需求盡量說清楚。現在公司需要招人的崗位中有的是已存在的,這種崗位的需求一般還能夠清晰描述。如果碰到新崗位,有時候用人部門也說不大清楚。如果用人部門都說不清楚,招聘的人肯定是更加不知道要招什么樣的人了。
從招聘部門來看,需要有更加豐富的招聘渠道。在市場上,不同專業的人會有不同的求職途徑。我們的主營業務是零售,要人最多的崗位是營運采購,但同時公司也需要很多非零售專業的人才,這些人找工作時一般不會想到到零售業公司來,因此需要有另外的招聘渠道。
盡管招聘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公司業務蓬勃發展的表現,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以上這些還只是招人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更重要的是把人招來后如何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愉快地工作、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同時讓組織在規模迅速擴大后依然保持高效運作,這方面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角色:業務部門3
站得高一點
人力資源部的同事是不是很了解企業的目標、戰略和實施途徑,是不是很清楚各個部門的行動計劃、核心業務流程、工作要素,對招聘和其他人力資源工作的開展非常關鍵。以招聘為例,了解了這些關鍵信息,可以提前預測各個部門需要怎樣的組織架構,需要怎樣的人才,提前做好崗位規劃,甚至擴充招聘渠道、充實招聘執行隊伍,這比守株待兔要更好。
走得近一點
人力資源部的同事需要和業務部門的同事站得更近,因為大部分人力資源工作必須建立在對業務的深刻理解上。招聘需要了解具體的工作職責和崗位需求和任職資格,這不是業務部門填個表格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必須有人力資源專業的分析和判斷和提煉。有些時候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并不合理,或者無法實現,這個時候人力資源需要幫助業務部門澄清和糾正,但如果人力資源的同事不理解業務,怎么去澄清和糾正呢,又怎樣獲取業務部門的信任呢?
角色:旁觀者
公司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人員的需要會比較迫切,尤其是在總部職能加強的情況下,每個部門都會覺得自己部門的職能增加了,那相應的人手也應該增加。招聘部門是應該把本職工作做好,但把人招齊就是把工作做好了嗎?我覺得這個過程中用人部門和招聘部門應有相應的溝通機制,面對新的業務需求真的是需要通過增加人來解決嗎?部門職能增加,是否有明確的崗位職責?人員需求一定要通過外招來解決嗎?增加了的人會對業務有多少的幫助?業績會增長多少?不僅僅門店可以有人效的指標,其他部門也應考慮人效指標。臃腫的機構會導致決策傳遞的緩慢。對于像我們一樣的零售企業,一般的招聘成本都會預算在HR部門,每個部門不能很明顯的看到招聘一個人的成本會有多少,包括同一崗位一年內的多次招聘,同一崗位人員流動率大,如果是人為的因素,這樣更是成本的浪費。我們的招聘中這樣的情況是否經常發生呢?以上的案例現象很普遍,招人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有沒有通過科技技術來解決的?針對臨時性或階段性的需求可否外包來實現?面對崗位職責不清時,但確實又需要增加人,可否先通過內部渠道來解決,比如門店渠道等。未來中國企業的人工成本逐年大幅度餓增長是必然的,我們應在成本和業績之間找到那個可以翹動業績的支點,而不是一味的通過增加人來支持業務的快速發展。
(來源:華潤萬家內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