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片好心相勸,他為什么聽不進去?”如果你正經受這個問題困擾,那就讓美國人力資源公司The Energy Projec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暢銷書作家托尼·施瓦茨來給你講講,“良藥”如何才能不“苦口”。
“我想給你一些反饋,你不介意吧?”恐怕很多人聽到這樣的問話時都會感到忐忑不安、渾身不自在。因為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無論你想不想聽,我都要給你一些負面反饋,即所謂的‘建設性批評’。”
人們大都不喜歡聽到批評意見,因為它挑戰了被批評者的價值觀,是對被批評者自尊心的一種威脅。此外,人們還不喜歡被別人下定論,然而批評本身就是一種結論。就像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情商(EQ)理論的創始人丹尼爾·戈爾曼所言,針對個體自尊心的挑戰是非常嚴重的挑戰,它會讓人感到心理底線受到觸碰。
不過,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必須接受負面反饋或是提出負面反饋。我們應該牢記:表達方式比表達的內容更重要。以下是人們提出批評時最常犯的三個錯誤:
錯誤一:批評他人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為使他人解決問題
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相當高。當遇到價值觀不同的人時,有些人會感到被他人的“缺點”威脅,于是急急忙忙地替自己的價值觀辯護,甚至變得敏感易怒、具有攻擊性,幾乎忘記了反饋初衷是“提供建設性意見”。
這種錯誤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家長將自己的價值觀和孩子們的表現混為一談。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尚不能完全分辨是非,因此家長不應該對做了錯事的孩子妄下結論或嚴厲訓斥,而應該同情他們,用他們的視角處理問題,做最有利于他們的事。
錯誤二:忽視被批評者的感受
即使最友善的批評,也會讓接受者感覺受到攻擊。接受者的這種感覺越強烈,建議的內容越聽不進去。
我曾經有個女下屬,精明能干且注重細節,很少犯錯誤,但完美主義者的性格也讓她非常恐懼犯錯誤。每當失誤發生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否認責任。因此每當我指出她的問題之前,要先讓她感到我重視她、相信她的能力,然后再提出建議,她才能接受。
同理,當你想提出某項具體反饋時,最好先停頓片刻問問自己:如果我是他,聽到這樣的反饋會作何感想?
錯誤三: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根本沒理解對方的意思
許多人就像律師一樣,收集一系列事實和證據,再把這些材料攢成一個可以支持他們觀點的故事。但問題是,這個故事只是對事情某一方面的解讀。真實情況是,我們常常并不理解我們批評的東西,或者沒有完全理解。正如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提醒我們的:“時刻記住:理解是第一步。”
因此我們提供反饋時,最好抱著解釋而非宣告的態度,采取對話而非獨白的方式,將自己的好奇心而非好勝心展示給對方。即便我們這樣小心謹慎,也難免讓對方感覺臉上掛不住。
總之,忘掉什么“建設性批評”一類的詞吧,這類詞只能讓我們失去同理心,讓我們美好的建議化為泡影。提意見前多想想互動關系,問問自己:“我的故事講得對嗎?有沒有遺漏哪些東西?”如果你做到這些,當你下次再說“我想給你一些反饋,你不介意吧?”的時候,你的同事就真的不會介意了。
(來源:《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