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Giorgio Armani先生對于今年的倫敦奧運會給予了極大的期待,他稱:“這將是一屆史無前例的時尚奧運會”。大師這么說自然有充分依據。2012年奧運會花落倫敦,是半世紀以來奧運會首次在四大時裝周之都舉辦,難怪有人戲稱,“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得添上一種追求叫“更美”。
“御三家”手筆:風光與爭議
日語中有個詞匯“御三家”,用于統稱某一領域中名聲最隆的三個“席位”。此次奧運代表團服飾的“御三家”非美國、意大利、英國莫屬,但同屬名師加持,方向卻迥異:美式路線溫故知新、意式風尚大破大立,東道主則努力在傳統與新銳間尋求能立足、可起舞的平衡點。
歷經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兩次合作后,Ralph Lauren此次再挑大梁,為美國代表團打造開、閉幕式制服和日常服裝,就顯得駕輕就熟而頗有余裕。清爽的主色——海軍藍與白點綴以提神的紅色,剪裁收放得宜極利落,正是Ralph Lauren作為國民品牌的簽名式傳統;細節上徽章、雙排扣的使用和貝雷帽、領巾等的配飾,又點明復古靈感源自向1948年倫敦奧運會致敬,舊瓶新酒依舊醇香撲鼻。
從北京奧運會的Dolce&Gabbana,到倫敦奧運會換Giorgio Armani上陣,意大利豐沛的奢侈品牌資源只能讓多數國家由衷地羨慕嫉妒恨,而寶刀不老的Armani先生更是從正裝制服到運動服一手包辦。他曾表示:熱愛運動是意大利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核心,因此,他將運動員首先看做熱愛運動的普通人,參加奧運會亦不再等同于戰績勝負,而是一場專業與自我的挑戰。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其設計高度靠攏Armani時裝的日常風格:黑白配、簡單無贅飾、功能性突出。
而女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的表現,此次則多少不敵其父Paul McCartney(披頭士成員)在開幕式上振臂一“歌”《Hey Jude》的風頭。由于之前曾主掌Adidas by StellaMcCartney系列,這位設計界名媛在運動服領域累積的經驗毋庸置疑。但她對英國國旗顏色的化用和對米字圖案的解構看起來卻不免生硬,盡管Mc Cartney小姐自辯為“做了更抽象化的處理,使之呈現出更強烈的現代感”。這,其實是她設計上一直未能克服的弱點:盛名之下始終缺乏突破,有明星光環被過譽之嫌。
更低調的大牌:貴精不貴多
Armani先生用金線將意大利國歌歌詞繡進服裝的胸口內襯,其同胞Prada女士在“別出蹊徑”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次她僅為意大利帆船隊設計隊服。之所以大隱隱于這個相對小眾的項目,其實仍出自Prada女士對材質技術的偏愛:在長期贊助意大利帆船國家隊比賽的過程中,Prada對特殊面料及其生產工藝作了深入研究,如果說其T臺作品尚需照顧華麗的視覺需求,那么,研發高科技比賽服裝則可完全滿足她這方面嗜好。
同為奢侈品大國的法國則真正走“貴精不貴多”路線,用Hermès服飾武裝其馬術隊,名副其實是“良將配寶刀,好馬配好鞍”。Salvatore Ferragamo則攜手多數人在地圖上都指不出的圣馬力諾共和國,無論是出席官方活動的麻質西裝外套、雙縐襯衫,還是正式晚宴女賓飾有蝴蝶結的小羊皮方頭高跟鞋,抑或休閑場合的輕質夏季夾克、雙面兩色皮帶,都更像是配合英倫老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準備的游園會服飾,而不見多少賽場氣息。Ferragamo甚至充滿閑情逸致地為該代表團準備了Cruise氣質十足的系列配件:大號皮質旅行袋、小號單肩包以及化妝包,誰讓倫敦是座負責一切享樂的城市呢?
大牌扎堆,而定價孰高孰低?最平價當數Ralph Lauren的美國代表團服裝,200美元完全符合“國民休閑服”定位。850美元的Stella McCartney作品、1800美元的Giorgio Armani,看似一山更比一山高,其實均輸了低調的后三家一大截:“科技版”Prada隊服3200美元,“度假版”Ferragamo服飾4500美元,Hermès出手的則無愧為貴族運動——馬術,比賽服價格高達5875美元。
賽場也可以很“T臺”
奧運服裝話題的熱度從《時代》雜志專文刊登評論便可見一斑。或因《Gossip Girl》等美劇在其國內太深入人心,美國奧運制服在該雜志看來新意欠奉,像是“上預備學校”。而俄羅斯制服被認為配色和條紋過于鬧騰,“如果盯著看,會覺得天旋地轉”。《時代》雜志的態度似乎是既“賣萌”又不留情面。而事實上,總有一些國家的代表團讓奧運服飾變成了正確時間、地點、場合的正確選擇,未必系出名門,卻才貌雙全,擄獲網絡口碑一片:
德國:“誰說只有大面積運用國旗色才代表愛國?德國出場服上并沒有國旗顏色,但就是很醒目,亮色的粉藍與粉紅一掃對這個國家‘嚴謹近乎刻板’的固定印象;”
荷蘭:“亮黃色的運用時髦、活力又有分寸,深色西服上白色滾邊這樣的細節特別抓人,足見精致;”
比利時:“紅色與杏色的上下裝搭配非常別致,非常有型。加拿大用的也是類似配色,但相比之下款式就太休閑了……”
甚至,巴西、巴林、沙特、烏克蘭……的民族風格也吸引了大量為之驚艷的眼神,原因無他,只為民族服飾特別襯得起那種率真而本原的精神面貌,這比任何空洞的“民族自豪感”說教都更深入人心。賽場雖非T臺,但這些服裝同樣能讓人體會到享受一場大秀的歡樂與激情,而“放不開手腳”恰恰是中國的奧運服飾給人最大的觀感。在官方介紹中,此次制服有精確的數碼色彩控制系統、有專門定制的24K鍍金扣,但這些傾力投注的心思卻仿佛一再踩錯節奏的舞步。在普通觀眾看來,這是繼2008年后再次上演了“番茄炒蛋”的舌尖宿命:“有時番茄多些,有時蛋多些”。包辦了諸多奧運軍團扮相的“中國制造”,自身卻一直未能在設計層面“破繭”,這幾乎成為一個比摘金奪牌難度更高的“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何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