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家自行車店,開張伊始,生意清淡。老板自忖實力,感到不是社區內其他三家自行車店的對手。苦思良久,這家老板終于想出一招妙棋。
次日,老板穿上一套引人矚目的工作服,與其他三個店員各推一輛自行車。車子噴上色彩鮮艷的顏色,并在后座插上一面旗,旗上寫著“免費洗刷自行車,車店敬告”。他們將車子推到社區作巡回宣傳。起初,顧客大都不解該店為何要做如此慷慨之事,因而好奇觀望。也有少數顧客,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叫他們服務一番。一試之下,對店家的熱誠服務非常佩服,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一時街頭巷尾,都知道有這種“售前服務”。
服務時,店家一面清洗自行車,一面仔細觀察車子,包括該車的制造廠家、機件結構、性能、車況。據此就可以知道這部車子還可以騎多久,即使不換新的,也是該修理的時候。洗畢,車主推車要走,仍然不無懷疑地問道:“真的免費?”店家說:“先生,您的車子如果要修理或換新時,請不要忘了到小店來喲。”
經過這次往來,鑒于老板的和藹可親,為了答謝他的免費服務,客戶以后很樂意跟他打交道,在他店里修車或購買新車。從此,這家自行車店生意日漸興攏
如果說售后服務尚屬一種責任的話,那么售前服務則純屬一種義務勞動。商人是要言利的,沒有利潤或者沒有利益的事他們不能干。那么,這家自行車店的老板是不是個大傻瓜呢?起初人們的確這么認為,可是到后來人們才發現他的用心極深。他的售前服務并非義務勞動,而是一種超前的感情投資,而且這種投資的回報率很高。不采用這一手法,他可能就擠不進市場圈子,守著店鋪坐冷板凳。其實,他們這種做法也不能完全屬創新,實質上它是“免費試用”、“免費品嘗”的一種變種“免費服務”。在進入市場之初,這種“免費”策略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王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