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生意,好做也不好做。說它好做,是因為已經投入到這個領域的人以及拿著大把的錢準備投入到這個領域的人都很多,大家的行為反映了市場,所以這個行業現在還好做。說它難做,市場上一個區域可以同時存在幾個像樣的百貨店,但好像在一個區域里叫的響的超市不會超過兩個。
細節決定成敗
百貨店做節,超市也做節,同樣是做節,目光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由于兩者的定位不同,所以節慶營銷也不同。百貨店現在都在走中高端路線,所以營銷主要走形象、走概念、走時尚路線,雖然也會讓利,但畢竟品牌的東西,最終價值取向在服務和感受,而不是真金白銀的等價交換,所以,百貨店做起活動大開大闔,活動也以整體為主,即使中間夾雜些小情調,也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體的大氛圍中。
超市就不同了,細節決定成敗用于超市最恰當不過。成本要從小處扣,收入也要從小處得,就這樣嚴進嚴出層層把關層層落實,超市的經營也要這樣從點滴開始。超市營銷,也要先選擇主題,有節慶的時候主題的選定不會太費周折,所以需要要考慮的是非節慶期間的主題。
有些人認為超市做活動,主題是次要的,關鍵在于商品是不是真實惠,是不是吸引人,這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營銷活動執行的時候,這種心態或者觀點就完完全全錯了。一個活動主題,不完全是一句口號,還是一個標題,一個信號,告訴消費者,這次你活動的力度有多少,這次你活動的范圍有多大,這次你活動的內容是什么等等,去超市消費,消費者不是簡單的為購足所需,還需要購買體驗,一種歡愉的購物體驗,如果不能體會超市營造的購物氛圍,消費者在家網購就好了,實體店與網購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購物體驗,缺失了這個,實體店的優勢還剩下什么呢?
注重購物體驗
那么購物體驗是什么呢?是不是超市的場景陳列、貨品陳列、節慶陳列?是不是小品營造?是不是背景音樂?是不是導購每人一頂圣誕小帽或者每人提一個小燈籠?
這些都是,也都不是,體驗式購物導致了體驗營銷的轉型,體驗營銷是一個很立體的東西,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個感官都能夠接受和傳遞這種體驗,缺一不可。消費者為什么偏偏舍棄其他的購買方式和地點,來你們這里購物消費?你一定要給他們一個理由,一個首先可以讓你自己接受的理由。
我一直強調無論何種營銷或者促銷,一定要“師出有名”,搞營銷策劃也一定要行“正義之師”,如果你冷不丁地不知所以地搞一次促銷,讓消費者不明白你為什么肯犧牲毛利貢獻金錢,既為他們奉獻了物美價廉甚至賠錢賺吆喝的商品,又為他們打造了一流的購物環境甚至精彩演出,傻瓜也會質疑你的行為動機。消費者會猜疑,要么你之前是暴利欺騙人,要么現在是賣假貨坑害人,“雷鋒都出國N年了”,無奸不商的商家會白白便宜老百姓?扯淡!所以,搞活動一定要給消費者一個名頭,讓消費者知道為什么要搞,這樣大家才相信,才會捧場。就好像街上兜售便宜手機的,都會故作神秘、偷偷摸摸,他想用行為告訴你這個是真貨,來路嘛不好說,你就會覺得:嗯,這個東西肯定是“這種”來路,“這種”來路的賣這么低價位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成交。
給顧客家的感覺
商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大家買的是體驗、是服務、是商品的附加值,那么如何才能營造出好的體驗呢?
那就看你是否能夠讓顧客找到“家”的感覺了。會員制不是一張卡,而是一種紐帶和橋梁,把顧客吸引到超市里來,并建立長期的關系,繼而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當這種習慣融入到生活,就使超市的經營變成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這種關系一旦形成,超市想不發財都難。
我樓下一家生鮮超市,幾個小伙子合開的,超市的業態,卻是小賣鋪的經營方式,比方說收銀的時候零角不要;比方說幫助消費者削甘蔗皮,并且發現一段有蟲子的就立馬從另外的一根甘蔗削一段補上;比方說老年人顧客來買成袋的面粉、成提的啤酒,就幫忙送到樓上家門口。這樣做顧客可以從你這里買到方便,買到實惠,買到尊重,甚至可以從你這里買到驚喜,使顧客把超市當“家”,最終成為超市的忠實顧客,而這,就是超市營銷方向和重點!
(摘自聯商網《店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