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會有什么誤區呢?就比如學西方的企業管理,用管理駱駝的方式管理我們的兔子!這就是其中一個誤區,盲目的學習,沒有從根本出發。不由讓我想到了晚清時,中國一味的模仿西方,卻忘了最根本的原因,結果就是治標不治本!這是歷史的教訓!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經濟革命的深入,各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管理學家都把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并給予重視。然而,在我國中小企業的存在與發展問題上,還存在著認識上和經營上的誤區,這些誤區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走出認識和經營的誤區,已經迫在眉睫。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總結了企業經營的三大誤區:
一、戰略誤區
談到戰略管理就不能不提及到兩千多年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誕生的偉大軍事家孫子和他留給我們的《孫子兵法》,他既是一位著名的戰略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而《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舉世公認的軍事思想的名著,同時也是一部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名著。《孫子兵法》所體現的核心卻是它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性的戰爭規律;而成為后世在各個不同領域規律運用的典范。其哲學化的闡述在于在敵與我、強與弱、利與害、進與退、勝與負等軍事矛盾形式中,把握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
企業發展戰略必須建立在這具有普遍性規律的戰略管理基礎之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我們的企業決策領導者又必須具備超越現實的戰略管理能力;在“非戰”、“非攻”、“不戰”的境界里,強調“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體現一種對待企業發展的哲學心態;《孫子兵法》作為世界兵學之經典的意義在于用時代的發展觀來運用和改造它,這本身就是《孫子兵法》傳承的哲學觀,企業決策領導者不能只是停留在謀略、戰術、技巧這個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去體會它的深邃的哲學啟迪!
不少中國企業家一提“戰略”二字就覺得浪費時間,就覺得這是企管界、學者編的“騙人的玩意兒”。對于此類誤解,果真“戰略是務虛的”“騙人的玩意兒”嗎?其實,在企業,尤其在營銷領域,沒有比戰略更務實的行為了。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戰略,就像一盤散沙,不可能有效的組織起來,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更不可能健康的發展下去。
目前,企業進入了正面決戰階段,要在決戰中取得好的座次,企業必須制定清晰的戰略,解決企業“我是誰?”、“我現在在哪?”、“我要到何處去?”這三個問題,并尋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差異點,與對手展開戰略決戰。在此特別要注意的是,成熟階段的競爭,已不再是一招一式的競爭,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企業的整體競爭甚至整個價值鏈的群體競爭。
大家知道在學EMBA還是學MBA,非常突出戰略。在戰略當中加上思維主見,思維主見就是你對整個大勢的判斷。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古往今來以國家為單位來做生意的呂不韋也許算一個,近代的李嘉誠可以算一個——他們是以這樣第一筆生意做下去,以后會引起怎么樣一個反映反映,會不會被放大?會不會成為一個連鎖反應?那么我從這個連鎖反應當中可以得到什么,這樣的一個思考點指導他的經營行為這樣的一個生意精,我們把他叫做新的大的生意觀。
二、創新誤區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創新也有創新的規律。因而任何形式的創新也都不能違背創新規律。要實現創新發展,走前人沒有走的路,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創新過程中有眾多艱難險阻要克服,急功近利,對創新項目或創新投入強制性地限定效益回報時間,這相反只會扼殺創新,降低創新競爭力。
這就是不重視激勵創新機制的創造,而把創新的責任集中交由少數高學歷員工承擔,把企業用于創新的資源也僅僅投給少數高學歷員工。在創新上沒有從組織內部營造一種相互競爭的外在壓力,使被重點扶持的創新項目承擔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過著悠哉悠哉的閑適生活。因而直接導致企業創新投入不少,效益貢獻不大的結果,進而也使企業降低了創新投入的積極性。
創新成功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有人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愿為創新不斷付出努力;二是有相應資源提供支持,保障創新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條件。但員工有了創新項目思路后,往往得不到必須有的資源支持。要人,沒有人,要設備,沒有設備,要經費,更是免談。上司主管對創新的鼓勵僅僅停留在漂亮的空話上。有創新熱情和思路的人,孤立無援,最后不得不心灰意冷地放棄創新。
三、人才誤區
在21世紀,無論怎樣渲染甚至夸大人才的重要性都不為過。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21世紀的主流經濟模式是人才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經濟。擁有杰出的人才可以改變一家企業、一種產品、一個市場甚至一個產業的面貌。對于21世紀的企業管理者而言,人才甚至比企業戰略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有了杰出的人才,企業才能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管理者才能真正擁有一個管理者應有的價值。沒有人才的支持,無論怎樣宏偉的藍圖,無論怎樣引人注目的企業戰略,都無法得以真正實施,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功。
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中小企業里,往往是小老板一個人精明能干,全職全能,不可或缺,而整個團隊卻平庸,小老板們堅信一個理念,“企業是我的,是屬于一個人的”,因此,有才能的人怕超越自己看不上,沒有才能的人卻總能在小老板那里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企業家堅信“企業是大家的,每個員工都是企業的主人”,企業家通常善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善于打造團隊,用團隊的整理能力來彌補個人的能力不足。
不少大型集團的企業家堅信:“得人才者得市場,得天下”。因為企業家的智慧在于創造財富,培養更多的具有智慧的人才,使企業更具有競爭力。而能夠“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小老板,終究會發現自己不可能“以一當千”。“英雄老板”只能成就小企業,只有“智慧團隊”才能成就大企業。因此,培養部下,帶出一支隊伍,是比發揮老板個人才干更重要。小老板主要考慮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做好,而企業家必須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必須具備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懂得資本運營,懂得產業與資本的整合。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俗話使很多企業家對“廟”的關注超過了“人”。有些企業在形式上將“人事勞資部”更名為“人力資源部”,但在理念上并沒有把員工真正視為人力資源,看重的往往是現金與固定資產。在優秀的企業中,公司高管通常對企業員工有著發自內心的激情。這種對員工的激情給員工以極大的感染力,并激發了他們為公司拼命做事的欲望和動力。所有的技術、方法和工具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如果管理者忽視這些活生生的人,總是試圖從技術的角度找什么一招制敵的辦法,來贏得企業競爭的成功,從效果上講則必定是徒勞。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