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贏利
許多企業都追求贏利,但追求的只是當時贏利。所謂“當時”,指的是當天、當月、當年,或更長一段時間。這種追求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實際上是放棄更多贏利。企業經營如下棋:吃掉一卒、一馬算不了什么,把對方將死才算有本事;贏一盤棋算不了什么,三局兩勝才算有本事;贏一場棋算不了什么,場場贏下去才算有本事。企業經營如打仗:打死一個敵人算不了什么,打贏一場戰斗才是英雄;打贏一場戰斗算不了什么,打贏一場戰役才是英雄;打贏一場戰役算不了什么,打贏一場戰爭才是英雄。
要追求整時贏利。“整時”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于一天,一個月就是整時;相對于一個月,一年就是整時;相對于一年,五年、十年就是整時。整時贏利=當時贏利+未來贏利。整時贏利是長期贏利,只有長期贏利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沒有哪個企業希望很快倒閉,既然希望長壽為什么不關心自己的整時利益呢?要知道當時贏利只是整時贏利的一部分,并且是很小一部分。許多企業常為實現這么一點贏利而洋洋得意,甚至還自以為很聰明呢!。
要自覺增強未來意識。貪婪當時贏利的企業都缺乏未來意識,好像未來與自己無關,其實未來屬于自己。“未來”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于今天,明天就是未來;相對于今年,明年就是未來;相對于前五年,后五年就是未來。人生在世,轉眼就是百年。企業也是這樣,很快就會進入明天、明年,很快就會進入后五年、后十年。未來的贏利自己用,未來的虧損自己補;未來的甜果 自己吃,未來的苦水自己咽。它怎能與自己無關呢?
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可能相容,也可能相斥。如果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相容就去爭取;如果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相斥就應該分析利弊得失,千萬不要一味追求當時贏利。該爭的棋子就要爭,該棄的棋子就要棄,為的就是贏得一盤棋。這才是聰明,是大聰明。古人講: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許多企業把當時贏利看得太重,就像下棋時斤斤計較一卒一馬一樣,結果必然減少自己的整時贏利,這就是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相斥的情況很多。例如:克扣職工工資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亂提產品價格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不守商業信譽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不抓開拓創新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不抓繼續教育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不抓深層矛盾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不抓文化建設可以增加當時贏利但影響未來贏利。既然在許多事情中都存在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的矛盾,那么就一定要提高警覺性,千萬不要顧了當時贏利而失掉未來贏利。
別把大道理當作空道理。患急功近利癥的人言必稱“現實主義”,根本聽不進上述的大道理,把這些大道理當作空道理。其實,他們所謂的“現實主義”是目光短淺的現實主義,按這種現實主義辦事,結果往往是得到了當時的小贏利,失掉了未來的大贏利,這樣的話,爭取整時贏利就不現實了。懂得小道理獲得小利益,懂得大道理獲得大利益,道理大與小與道理空與實并沒有關系。目前,因為對大道理感興趣的人特別少,所以過不了幾年、十幾年就虧損倒閉的企業特別多。
要兼顧當時贏利與未來贏利。農民盡管知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但還是要種桃、種杏、種梨;盡管知道夏天收麥子,但還是要投身于夏管、夏種,為的是早秋、晚秋都有收獲。企業也應該這樣,今天贏利不要忘了明天,今年贏利不要忘了明年,這幾年贏利不要忘了后幾年。許多企業領導的心太浮躁。他們太著急賺錢了,好像明天、明年就會天塌地陷;也太幼稚了,竟然不知道剛種的桃、杏、梨樹不會當年就結果兒。要是他們懂得瞻前顧后和未雨綢繆的大道理,也許早就把企業做大、做強、做名、做久了。
要提前做好整時贏利準備。每一個企業都應該一邊追求今天的贏利,一邊為明天、后天的贏利做點準備;一邊追求今年的贏利,一邊為明年、后年的贏利做點準備;一邊追求這幾年的贏利,一邊為后幾年、后十幾年、后幾十年的贏利做點準備。有些人光知道那些先進企業財源茂盛,卻不知人家早在幾年前、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就為此做準備了。人們吃的桃是三年前種下的,人們吃的梨是五年前種下的。
要綜合做好整時贏利準備。爭取未來贏利固然需要提前準備新產品、新技術,但提前準備新產品、新技術并不是未來贏利的充分條件。企業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未來贏利是綜合準備的結果。新產品、新技術需要提前準備,新員工、新人才、新客戶、新盟友、新文化、新機制等等都需要提前準備。許多企業績效考核只是為了促進當時贏利,根本不問未來贏利準備工作,結果只能使企業走向死胡同。
要努力擴展觀察問題的時間視野。企業贏利能力大小與觀察問題視野密切相關。觀察問題的視野包括空間視野和時間視野。如果空間視野不寬就把握不住企業的整體,如果時間視野不寬就把握不住企業的整時。像人們一般都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樣,一般也都善于目測當時而不善于預測未來,這就難免發生未來贏利喪失的現象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競爭也是時間視野的競爭,為追求未來贏利就必須向自己的遠見挑戰。
要熱情投身于未來贏利事業。如果每個企業都尋找當時贏利項目,都從事當時贏利生產,那么當時贏利生產活動必然供大于求,必然增加營銷成本,必然降低平均利潤率。聰明的企業會熱情投身于未來贏利事業,因為他們知道雖然比其他企業晚贏利幾、十幾年,但是如果算總賬就會比其他企業贏利多得多。高新技術及其它智力密集產業一般都具有未來贏利的顯著特點,只有這類產業才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許多國有企業追求當時贏利、輕視未來贏利與我國經濟管理的體制和機制有關。不少國 企領導知道自己在這個企業干不了幾年,再加上覺悟不高,是很難關心未來贏利的。各級政府制定的許多經濟技術指標都偏重于當年,在這種指標的壓力之下還會有多少國有企業重視未來贏利呢?因此,為減少國有企業短期經營行為、提高國有企業整時贏利能力,必須加快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管理機制創新。
此資料沒有附件可供下載
- 全部評論(0)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