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樂福工作是得是失
我們感謝這里的培養但對這里沒有感情”
在家樂福工作是得是失,恐怕只有員工自己心里最清楚
最近一年多來,家樂福似乎一直煩惱不斷,食品質量問題屢屢出現,僅被媒體曝光的就有四五起之多。
7月2日,北京市質監局公布了有關零售企業果蔬農藥殘留監督抽查結果,家樂福中關村店出售的芥蘭被檢測出有農藥氧化樂果殘留。4月12日,有消費者反映在家樂福購買的果丹皮中吃出了玻璃碴兒。1月24日,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在檢查中發現家樂福馬連道店銷售沒有QS標志的大米。而2003年9月,杭州和上海的工商部門相繼接到舉報,家樂福超市銷售假“茅臺”,此次事件,執法部門共查扣假茅臺近500瓶。
曾經在家樂福任職的李平(化名)告訴記者,這些問題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反映了家樂福在采購環節上的一系列管理問題,從深層次講這與家樂福長期以來在中國推行的企業文化有很大關聯。
結果導向:管理環節滋生漏洞
據說家樂福在食品采購方面把關還是非常嚴格的,有一套完善的食品采購和商品管理體系,尤其是對生鮮產品的采購管理更加嚴格。但再嚴格的管理體系也是由人來執行的,如果人出了問題,管理就難以得到有效執行。
2001年以來,家樂福與其他跨國零售企業一樣紛紛加大了在華的擴張速度,兩年多時間里迅速在國內開設了20多家門店。雖然人力資源培訓一直是家樂福內部管理的長項,但由于急速擴張,還是出現了人才斷檔的現象。據說,后來的家樂福店長級別的管理員工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已經非常普遍,甚至連小學文化的職員也可以被提拔到店長級別。由于人員的素質和文化水平比較差,導致管理上的不人性的問題經常出現。在采購環節,由于不是每個管理者對他手下的業務都非常熟悉,而采購人員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在把關的問題上就可能跑虛!據說現在家樂福的采購,尤其是食品采購人員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生意,而這在家樂福內部員工中已是公開的秘密了。
一些擔任家樂福店長的外籍員工由于對中國本土不熟悉,反而更容易被中國的供應商欺騙,一旦出了質量問題,家樂福所能做的就是終止與供應商的合同,做事后“亡羊補牢”的工作。
家樂福在管理上執行的是結果導向的管理體系,整個管理環節對過程并不重視,而是重視例如銷售額、毛利率這樣的具體結果。為了完成經營指標,從店長、處長到課長一層一層將指標分解下去,如果哪一層完不成指標就有可能走人。為了完成指標,很多管理上的規則就成了形式。
據李平反映,家樂福內部更換生鮮商品日期的事情是常有的,因為完不成毛利就要走人,如果部門內部對毛利的控制能力比較差,經營技巧有問題,為了使自己部門的毛利正常,就會通過更換生鮮商品標簽日期的辦法來減少損耗。此外,家樂福8‰的商品損耗管理也讓內部人員常常將過高的損耗風險轉嫁到供應商身上。
等級森嚴:家樂福缺乏人情味
對于多數進入家樂福工作的中國人而言,家樂福就像一所專業的學校,讓他們學到很多零售企業的經營管理知識。李平認為,一個在家樂福工作過七八年的本土員工就已經很資深了,能力完全不比外籍員工差,畢竟零售行業不同于高科技產業,人才進入門檻并不高,工作內容也不復雜,所以資深的中國員工完全可以做到更高的職位。但目前在家樂福,高層員工幾乎都是外籍人士和臺灣人,本土資深員工最高只能做到店長這個級別。對本土員工來說,能做到店長級就到頂了,這也導致家樂福很多的本土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流失。
據了解,家樂福在西南地區的第一次人才大流失是高級管理人員跳槽到世紀聯華,第二次是高級管理人員跳槽到華潤萬家。這些流失的中高級人員曾經是家樂福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流失的確削弱了管理能力。
結果導向的管理模式讓家樂福與員工之間的關系缺少了人情味,對于員工而言,完不成經營指標就要走人,過大的工作壓力讓加班成了家常便飯,從普通員工到管理層莫不如此,尤其是節假日,通宵加班成為家常便飯。李平開玩笑的說,家樂福內部的員工將“開心購物家樂福”改成了“開心減肥家樂福”,可見在家樂福的工作量和體力消耗之大。
在家樂福的管理體系中,店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角色,店長的權利很大,在日常管理中行使資產、人事、商品和財務四個方面的權利,尤其是人事權利決定了店長具有任免超市中任何員工的權力。一般而言,處長要絕對服從店長的指令,而課長則必須服從處長的指令,因此家樂福超市內形成的是等級鮮明的管理模式,上下級等級森嚴。而外籍高層在管理上對本土員工侮辱性的批評方式常常加劇了本土員工與外籍員工之間的隔膜。企業內部缺乏人情味,員工對企業缺乏感情,一旦有合適機會,跳槽成為他們的首選。
“家樂福的管理比較簡單,對于員工而言,如果是本著學習的態度還可以接受,如果長期在那里工作則需要勇氣,所以一般做到高層一點的管理人員都有跳槽的想法。”李平告訴記者在零售這一行比較殘酷,上升的空間總是有限的,在一家企業里,當有更年輕和薪水低的新人可以替代你,企業會毫不猶豫的放棄你。“畢竟你一直在企業里做同一個職位,隨著工資的年年增長(雖然不多),你時刻要準備走人,因為門店的人事費用是不能接受的。尤其當你在服務性部門,你就隨時有失去工作的危險,這都是不成文的規則了。”李平如是說。
這時記者想起多年前一個電視節目中一位曾經在外企工作過的觀眾的話:外企不可不去,但不可久留。已經離開家樂福的李平也對這句話表示認同。
此資料沒有附件可供下載
- 全部評論(2)
-
-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