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百倉儲總經理程軍:走出去和經營創新
近日,本報記者邀約了武漢連鎖經營協會會長、中百倉儲總經理程軍,請他站在業界角度,談一談地方商業品牌的發展問題。他電話同意了,昨日,雙方見面。
記者:電話中,你提到,在商業品牌的建設上要進一步深思。具體指什么?
程軍:是這樣,這些年,武漢商業規模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商業品牌頗多建樹,超市業態也有多個品牌,區域領先已經形成。但站在更高水準上看,品牌影響力、輻射力仍任重道遠。
前幾年,新聞媒體送給中百一個雅號“武漢超市王”,為我們增加了知名度,吸引了消費者,也激發了我們的責任感。事業發展到今天,只守著“武漢超市王”是不行的。
任何一種地方品牌,只有兩種命運,要么成為更強的品牌,要么被更強的品牌吃掉。
武漢一家外來地產商,開發步行街,只對外資商業品牌招商。在重慶,地產商非常注意品牌排位,品牌影響力、知名度不強的商家,會在資源戰中吃虧。
中百倉儲剛去重慶,吃過這種虧。不過現在地產商、經銷商非常主動地與我們合作。
樹更強的品牌,要做好兩件事:“走出去”和經營創新。中百重慶布下20多家店,這是地方沖擊全國品牌的重要一步。
記者:最近我們剛去重慶采訪。我們發現,一年前重慶媒體報道超市,把中百排在國內品牌第六位,現在,排在第三位。這一點應當祝賀。
我們還獲得一組數據,很奇怪的組合:中百倉儲3年要在重慶開100家店;集團給重慶公司的指標是持續投入3至5年,實現盈利。
程軍:這組數據不矛盾——沒有短期收益也要持續投入。如果我們保持正常節奏,我們就永遠邁不出這一步。何況,我們有望在2年實現盈虧平衡,在3年內實現盈利,這從異地開店的盈虧規律來看,就屬正常,甚至先進。
走出武漢,走進重慶,我們基本依靠當地人才,快速實現本地化。這為我們走向西南,走向全國,積累了實戰經驗。
不知你們媒體關注了沒有?現在中國民族商業正面臨拐點——很多城市,外資加速進入。上海市場,外資已占超市絕對主導。早晚,內外資之間,會有激烈市場爭奪。誰高誰下,最終看品牌實力。
我再強調一下,提升品牌競爭力,一靠“走出去”,二靠經營創新。
記者:怎樣的創新?
程軍:這幾年,分析商品經營結構,我們發現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60%%經營“現在”,20%%經營“未來”,還有20%%經營“導向”。所謂“導向”,它是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是發掘顧客潛在需求的“試驗”。
例如,私家車越來越多,汽車飾品類商品正大步走進家庭,這方面開發得還不夠。再如家庭園藝及工具類商品。有研究表明,家庭擺放綠色植物,可降低人的煩躁度,如今植綠栽綠的家庭大增。為此,我們專門引進一家加拿大公司經營這一類商品。
過去是供應商有什么,零售商賣什么,商家重視了供應鏈,忽視了消費鏈,忽視了購物行為及顧客“購物籃”的研究,結果賣場人氣旺,客單價卻上不去,商品雖多,經營毛利偏低。
零售商也應像供應商那樣,去不斷地拓展、豐富自身的供貨、采購渠道,或與供應商一道去合作開發,創造更新、更好的產品和售賣形式。
這種經營創新,其他漢派超市也有不少心得,加上管理、服務等方面,我相信,漢派超市會有更多原創。這是提升漢派商業品牌的重要前提。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王南方 陸濤 通訊員周海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