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上海:創意產業成長促進經濟轉型
泰康路210弄,一條彎彎曲曲的弄堂,不過400多米,卻聚集了上海人民針廠、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上海鐘塑配件廠、上海新興皮革廠、上海紙杯廠、上海華美無線電廠等眾多“弄堂工廠”。如今,工廠早已不復存在,留下15000平方米老廠房在靜靜地講述著那段歷史。在上海中心城區盧灣區的中心地塊,這些從上世紀30年代以來陸續建成的老廠房和石庫門民居建筑被一起保存了下來,和周邊的高樓大廈和諧共處。
現在,這里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田子坊。這個名字來自國畫大師黃永玉。陳逸飛、黃永玉、爾冬強……這些藝術界知名人士不約而同地把工作室搬進泰康路的老廠房,同時吸引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家視覺創意設計機構爭相進駐,田子坊很快成為著名的創意產業聚集區。
和田子坊一樣,8號橋、M50、時尚園、海上海、四行倉庫……在上海市目前已經授牌的75家創意產業聚集區中,有三分之二是老廠房改造而成。從“弄堂工廠”到創意產業,從生產制造到創意設計,這種變化折射出的正是上海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大背景。
1
田子坊·8號橋·M50
創意產業聚集區不同于傳統的產業園區,它一般需要一個具有溢出效應的“知識源”,并圍繞這個“知識源”培育開放、多元又有所側重的生態產業鏈條。這兩個特征使得表面上千差萬別的創意產業聚集區具備了可復制性。
在很多人看來,創意產業聚集區和傳統產業園區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以田子坊為例,從陳逸飛等一批知名人士進駐,到吸引眾多的設計機構,這個創意產業聚集區的形成,幾乎是一個完全自發的過程。
“我喜歡這個地方�!睂O青鋒2002年第一次來到田子坊,就下定決心要在這里發展。他至今清楚地記得,來到田子坊的第二天,就在早上散步的時候碰到了陳逸飛�!瓣惱蠋煂ξ业膸椭艽蟆!睂O青鋒說,他后來成立桑瀾服飾公司,專注于高檔圍巾設計,得到陳逸飛多次指點。
現在,孫青鋒的桑瀾服飾已經小有名氣。他每天都會花點時間在弄堂里喝咖啡,隨便聊聊天,或者是一個人苦思冥想,“很難說清楚有什么收獲,但靈感往往就是這樣來的�!倍黝愒O計師的聚集也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拍品牌宣傳冊,攝影師和模特都是鄰居。你能在田子坊找到公司需要的全部服務�!�
上海市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把這概括為創意產業聚集區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有一個“知識源”,即由大學、研究機構或者著名藝術家等形成的能集聚人才、能激發創意、具有知識溢出效應的非營利中心;二是培育開放、多元又有所側重的生態產業鏈條,即園區內企業的業務相互啟發,又相互補充�!斑@兩點決定了創意產業園區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園區。”花建說。
和田子坊自發形成不同,隨后發展起來的創意產業聚集區在建設模式上和傳統園區或商業寫字樓比較接近,但是這兩個特征卻被人為地充分放大。在上海,典型的是M50和8號橋。
位于普陀區莫干山路50號的春明粗紡廠1999年就已經停產歇業,1000多工人靠出租廠房勉強維持�!白鈴S房的什么企業都有,服裝廠,印刷廠,甚至還有做蜂窩煤的�!痹趶S長金偉東的記憶里,幾年前的這段經歷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這樣的狀況維持了1年多,到2001年,為調整經濟結構,上海市經委在中心城區推進“都市工業園區”建設,并設立了專項資金扶持。不久,“春明都市工業園”掛牌,定位于電子加工和高科技產業。但招商剛剛開始,金偉東就發現了問題�!斑@樣的企業能耗都很大,一家企業進來,占用10%的廠房,可能就會占用園區100%的水電資源。同時還有環保、老廠房建筑結構的保護等問題。”看來走“都市工業園”這條路也行不通。
這時,一些藝術家看中了這片位于蘇州河邊、保存了從上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各個階段建筑風格的老廠房。香格納畫廊、比翼藝術中心等著名的現代藝術畫廊和一批頂尖的設計師陸續來到這里。與此同時,上海市提出“保護歷史文脈”,春明粗紡廠的廠房作為上海紡織工業的歷史被保護下來�!拔覀冞@才意識到創意產業可能是發展的方向。”政策推動使金偉東最終下定了決心:2004年,上海市召開文化工作會議,命名了9條特色藝術街區,M50被命名為視覺藝術特色街區。2005年,M50成為上海市第一批授牌的創意產業聚集區。
此時金偉東對園區發展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在引進新的企業時,我們要看藝術關聯度,理想的狀態應該30%多是藝術設計,60%多是視覺藝術,10%以內是商業設計和配套。”金偉東說,如果不符合園區發展方向,對方提出的租金多高,他都不會動心。相反,“有的藝術家對園區發展有利,但經濟上有困難,我們不僅免房租,還出資為他辦展覽。”
這樣的招商原則,在完全是商業開發的8號橋也能看到。8號橋的開發商時尚生活中心總裁黃瀚泓告訴我們,他們有一個“預審”制度,凡是進入8號橋的租戶,首先要審查其發展方向、經營能力、團隊素養等,看是否符合園區發展的方向�!叭绻环衔覀兊囊�,租金再高也免談。”黃瀚泓說,在8號橋搞的很多文化活動場租都是全免的,但商業活動的收費卻相當高。“我們要在文化和商業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既營造園區濃郁的文化氛圍,又保證入駐的都是經營能力很強的企業,這樣才能塑造8號橋的品牌。”在這樣的原則下,8號橋的租戶中既有英國著名設計師事務所ALSOP、設計金茂大廈的S.O.M等大公司,也有結合了民間剪紙和現代油畫藝術的青年藝術家李守白。
2
政策扶植“創意”
中心城區工業外遷帶來的“空心化”、地價上漲引起的商務成本過高等問題,只能通過產業升級來解決,創意產業由此成為政策推動的重點。上海中介組織發達,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中介服務”的運作機制。
從2004年提出發展創意產業,到現在為75家創意產業聚集區授牌,不到4年時間,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速度令人吃驚。仔細梳理這一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部門政策推動的巨大作用。
近10年來,大量中心城區工業向郊區工業區轉移,上海外環線以內留下了近2000萬平方米的老廠房,很大一部分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工業歷史建筑。這些位于中心城區的老廠房,是拆遷還是保護利用?這是大家一直關心的問題。而田子坊、M50等創意產業聚集區的雛形已在此時形成。
另一方面作為經濟發達城市的共同特征,上海的商務成本隨著經濟發展同步提高。上海市認識到,只有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以產業領域的高收益來抵消企業經營的高成本,才能突破商務成本過高的制約。發展創意產業這樣高附加值的、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階段的產業部門,成為政策鼓勵的重點。
第一項重要的政策是“三個不變”。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樂景彭介紹說,上海市對發展創意產業鼓勵采用“三個不變”的開發方式,即老廠房、老倉庫、老大樓的房屋產權關系不變、房屋建筑結構不變、土地性質不變,使園區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
這項政策使金偉東不用再擔心M50要面臨拆遷,可以專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對于黃瀚泓這樣的地產開發商則有更大的實惠�!�8號橋建設以裝修的名義立項,大大簡化了辦手續的程序�!焙鸵话愕纳虡I地產項目不同,8號橋的用地性質仍然是工業用地,黃瀚泓也只是以包租的形式取得了20年的使用權。在這一政策的鼓勵下,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由體制外企業投資開發的占到了60%。
第二項重要的政策是鼓勵各種中介機構參與創意產業發展。樂景彭介紹說,近年來,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創意產業中心、上海設計中心、上海時尚聯合會、上海創意產業研究所等一批社會中介組織,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中介服務”的運作機制。
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常務副秘書長潘瑾告訴我們,中心主要通過建立一些公共服務平臺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推進創意產業發展。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信息服務、展示交易、國際交流、教育培訓、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內的多個服務平臺,“上海創意產業國際活動周”已經成功舉辦2屆�!皠撘馄髽I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中介組織尤為重要。”潘瑾說。
第三項政策是積極探索創意產業投融資體制創新。傳統的園區政策多是面對高科技企業的孵化政策,創意企業如何孵化,是一個新的問題�;ńň驼J為,發達國家創意產業能夠迅速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金融和科技系統高度發達,創意比較容易與技術和資本市場相結合�!倍覈谶@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要在金融支持創意產業上有所創新。
2006年5月,上汽集團、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和英國霍金斯機構共同組建的上海創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運作,它以創意產業為重點投資方向,目前已與上海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正與相關風險投資基金共同建立創意產業投資基金。
在區政府層面,則努力把創意產業劃分到傳統產業的研發設計環節,然后套用傳統產業的各種優惠政策予以扶持。比如在長寧區,服裝服飾業作為“一區一品”發展重點,有一系列扶持政策,這些政策都適用于以服裝設計、品牌發布為主體的上海時尚園創意產業聚集區。長寧區副區長喬志剛告訴我們,無論從用地的角度,還是資源能源消耗的角度,傳統的制造業在中心城區已經不適宜發展,把這些產業的設計研發和銷售等兩個環節留下,把中間的制造環節向周邊地區轉移,應該成為政策調控的方向。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上海中心城區的傳統制造業迅速外遷,留下大量的老廠房發展創意產業,這也正是上海產業升級的過程。
3
做長三角的“大腦”
在城市群形成的要素流動市場中,創意的成果能夠迅速擴展到周邊產業,周邊產業發展又促進新的創意產生。在長三角的產業分工中,上海的制造業在外移,但設計中心卻越來越向上海集中,這種分工為長三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上海來說,發展創意產業不僅是自身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升級的需要,更是“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和服務全國”的需要。這一點,無論是有關部門負責人、創意產業從業者,還是相關研究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再三強調。
花建認為,上海創意產業發展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走長三角融合的道路。他說,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以城市化推動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若干個智力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整合資源形成一個強大的要素流動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創意的成果能夠迅速擴展到周邊產業,周邊產業發展又促進新的創意產生。
在整個長三角的產業分工中,上海的制造業在外移,但設計中心卻越來越向上海集中。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在上海市第九屆黨代會上強調,要積極推動“三二一”產業共同發展,在加快服務業發展中推進結構調整,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他說,上海要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創意產業等服務業,加快發展會計、審計、法律、咨詢、評估、設計等專業服務業,著力提升旅游會展業、商貿流通業、房地產業。而上海市經委和統計局編制出版的《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指南》已確定,“十一五”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是:研發設計創意、建筑設計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咨詢策劃創意和時尚消費創意。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各城市產業結構高度趨同的現象,有望變成“上海創意,長三角制造”的格局。
周邊一些城市已經感受到了變化。去年10月,有中國“文具制造業之都”之稱的浙江寧海組織360家文具制造企業到上海團體“采購”設計。寧海集中了800多家文具制造企業,文具年產值達到45億元,70%以上產品銷往國外,但設計恰恰是其最大的軟肋。而上海從事工業、建筑和時尚設計的企業有近1000家,擁有強大的設計創意力量。雙方合作成立工業設計研發中心,通過“創造+制造”全面提升寧海的文具設計能力。類似的事情不在少數。
上海也在主動地走出去,積極和周邊城市產業發展進行對接。接受我們采訪的時候,長寧區副區長喬志剛才從杭州、寧波、蘇州、南京、無錫等地考察回來。此行考察的重要任務,就是研究長寧區和這些城市產業聯動的可能性。“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趨勢,和這些城市局部存在競爭,但總體上是互補的。這使我們對實現和長三角的產業聯動充滿信心。”喬志剛說,比如長寧區的上海時尚園,完全可能成為長三角服裝產業的設計和展示中心。
2006年,上海創意產業增加值為650億元,占當年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創意產業不僅成為推動上海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對其他產業發揮著強大的帶動作用。種種跡象表明,創意正在為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注入新的活力。
2007-7-5 經濟日報
---------------------------------------------------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