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驚聞曾經風光無限的“五谷道場”到了申請破產的尷尬境地,心中無限感慨。原來曾經一度能與康師傅及福滿多在方便面市場中分庭抗爭(也不能這樣說,只能說是分一小塊面包)的新品牌居然在一年不到的時間消失于各大賣場。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五谷道場”的決策層的理想還是好的,但是錯就錯在左傾思想嚴重,沒有量力而行。
放眼看現在的零售業,隨著國外競爭對手的加入,各個業態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不管是超市、家電大賣場、家居大賣場、傳統百貨、甚至在國內還算新鮮產物的MALL。單店單區域的經營已經越來越不符合行業的發展,肯定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收購或被淘汰。于是便有諸多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想方設法的在全國進行擴張,最出名的包括國美、蘇寧、百安居,華聯、大商、銀泰、百盛、王府井,加上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如好又多,天虹商場,茂業百貨等,都通過收購、并購,買地蓋樓、租現樓等手段,不停的想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地盤擴大。但是這樣問題就出來了,擴張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人力從哪來,第一種就是在當地招,第二種就是自己的人才儲備。但是兩者都有弊病,當地招可能會比較簡單,但是不一定能招到好的,因為不熟悉你這個企業,不了解你的操作流程,大家都執觀望狀態;自己儲備人才確實比較可行,但中間的艱辛只有企業自己才知道,能否用到實處大家心里也沒底。有人了,錢從哪來,從這些企業平時的利潤積累?那是不現實的,懂零售業的人都知道,它的利潤率是很低的,但是開一家新店就算是花銷最小的租地經營,加上工程裝修,招商籌備,人員工資,這筆費用也是不可想象的,況且就算開店成功了也不見得就能馬上盈利,最快也得一年,慢得可能遙遙無期。這么多店開起來,中間需要多大的資金量,靠銀行、靠自身的儲備,那夠嗎?最后怎么辦,大部分零售業最不缺什么,就是現金流,一家好的百貨店一天的營業額就有500~600萬元,如果有幾家店的話就1000萬左右,一個月就3Y,貨款是一個月一結的,中間可以有60天左右的緩沖期(除去一些需要買貨的商品除外),如果經營得當,當然不會有問題,頂多就拖欠一下供應商的貨款,只要時間不是太長,大部分廠家的意見都不大,但是如果經營不善呢?后果大家可想而知。最后,以前總是甲方市場,為什么這么說,只要商場位置好,銷售好,那么乙方就得求著進去,就算再差的商場,不是特別好的牌子也牛不起來,還得低頭。想想再過幾年,到處都是商場,到處都是mall,賣得好的品牌跟現在比也多不到哪去,那時候不是說讓品牌進它就會進的,還要考慮很多因素,這樣一來,商場的利潤率就會更低,就變成乙方市場了。
機遇與挑戰并存。記得股市上有一句話:“投資需謹慎。”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誰也不想輸給外企上,誰也不想被兼并,但是這是要靠實力說話,別一口吃個胖子是我現在內心真實的想法,別到了哪一天因為過度擴張而象五谷道場一樣,那可是中國零售業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