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2月開始,我國的豬肉價格開始大幅上漲,同時引起相關商品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并推動我國的CPI指數迅速攀升,從2007年6月開始,我國每個月的CPI指數都超過5%的警戒線。
從2007年初起,發改委出臺九項相關措施以穩定豬肉價格,包括:鼓勵發展生豬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加快完善生豬防疫防控體系;建立母豬保險和補貼相結合的制度;鼓勵就近屠宰、大力發展冷鏈運輸;完善豬肉儲備、增加儲備規模、改善儲備結構;加強市場質量和價格監管;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發展和出口;加強市場和價格監測;妥善安排城鎮低收入群體和大專院校在校學生生活。這些政策從各個方面鼓勵增加豬肉的供應量,直接針對豬肉價格過高。
在肉價的調控過程當中,一開始豬肉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后來逐步上升,在2007年底又創出新高。為什么我們采取了如此多的有效措施,并沒有使豬肉價格按照預想下降呢?
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各地的豬肉價格最近幾個月一直穩定在歷史高價位,雞蛋、家禽等其他食品的價格也沒有明顯下降,可見調控政策作用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農民對政府政策的預期是影響政策實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說養殖戶都可以很合理的預料到政府的調控措施會引起豬肉價格下降,一般飼養生豬的生產周期是一年,如果養殖戶擴大生產,一年后出欄的生豬價格已經下降了,到時養殖戶反而要虧錢,因此農民自然不會增加生產,沒有足夠的供給,又逢春節消費需求旺季,當然豬肉和其他食品價格不會下降,政府調控物價的措施也無法從根本上鼓勵農民增加生產,最終無法起到調控價格的作用。
實際上,以上的闡述就是理性預期理論給出的解釋,理性預期理論認為,經濟活動當事者是理性的,并且都以合理的預期去進行經濟活動,不管政府或貨幣當局采取何種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經濟活動當事人總能預期到政府的政策行為及其后果,并且根據其后果立刻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使得政策歸于無效,例如政府如果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各個行業、企業都會預測到銀行信貸會逐漸收緊,經濟發展會逐漸,人們需求會逐漸下降,因此各個行業、企業都會主動逐步減少貸款,減少投資,減少生產,盡量避免經濟放緩帶來的損失,從而對沖掉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使得貨幣緊縮政策無效。
我國政府對豬肉價格的調控措施效果不明顯就是受到理性預期因素的影響,如果2007年年初,國家沒有干預豬肉價格和食品價格,讓豬肉價格自由上漲,那么以當時的價格水平,養殖戶肯定會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以增加養殖收入,農民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的過程就必然加大了豬肉供給,一年后的今天我國豬肉價格想必也會有所回落。
據有關報道,大多數養殖戶依舊還是不愿意增加養殖規模,一是因為生豬疫情還是比較嚴重;二是仍擔心國家政策會使得未來豬肉價格下降。可見,國家政策還是對養殖戶的生產有非常深的影響,養殖戶時刻提防著國家對豬肉價格的政策干預,不再以市場給出的價格信號去安排生產,擴大養殖規模,因此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在政策的干預下也趨于無效。“看得見的手”的過分作用會使“看不見的手”沒有作用,使價格對供求的調節無效。
今年1月15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啟用臨時價格干預措施,主要涉及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及其制品、牛奶、雞蛋、液化石油氣等,嚴格控制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這是政府在幾次通過政策調控食品價格無效后采取的最嚴厲、最直接、最迫切的手段。但是根據以上分析,可以預測到這一次的價格調控很可能還會無功而返,因為只有價格這一信號是調節供求的最有效手段,如果不尊重市場的調節作用,不重視價格信號的調節機制,只是一味夸大政策調控的作用,所有針對價格上漲的宏觀調控政策必然都會趨于無效,而且還會損害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
當前的價格上漲還是屬于結構性的,我們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多地采用一些總量的調控措施,例如緊縮信貸,限制投資等。同時調控要有科學性,要注重市場預期的作用,很好地利用市場預期的理論,正確引導生產經營者的生產預期,盡可能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調節作用,絕不能用“看得見的手“替代市場調節作用。(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