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貨業伴隨日本經濟發展也走過了一個高潮和低迷過程,像八佰伴這樣有名的百貨在經濟不景氣時就沒能挺住。今天各家百貨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不斷調整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趨勢:
一、合縱連橫
2007年初,日本第三大的大丸百貨與第八的松坂屋兩家百貨公司合并成立“J.零售陣線(JFR)”集團,取代高島屋成為日本百貨業龍頭。合并后設立的控股公司“JFR”集團,年度營業額高將達一兆一千億日圓,取代高島屋百貨,成為日本的百貨龍頭。
2008年初,預計第四大的三越百貨與第五大的伊勢丹百貨將整合,年度營業額約一兆六千萬日圓,屆時可望取代今年新成立的“JFR”,成為日本百貨業界龍頭。
擁有二十家分店的高島屋百貨公司在今年以前原本是龍頭,現在被擠到第二名。明年四月三越與伊勢丹整合之后,高島屋將從第二名退居到第三名。第四名則是由SOGO和西武合并的“千禧零售”集團。
日本百貨業連續九年營業額下滑,因此百貨業界都合縱連橫求生存是一種新趨勢。
二、適應和調整
主要是指各百貨店為適應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變化而在內部經營策略上的調整。隨著大賣場和便利店的出現,以及休閑、娛樂和餐飲消費比重的上升,百貨業內部在經營方針上必需做出較大調整才能生存。
1、錯位經營
百貨店不再以服務'百姓'為市場戰略,對顧客群進行重新篩選,縮小了目標市場。如東京銀座、澀谷商圈中各家百貨店都擁有自己穩定的客戶群。相互
之間能很好的錯位經營。以澀谷為例,商業中心區有109、東急TOKYU、西武、PARCO、OICITY、丸井等多家百貨店。我以一個購物者身份進行體
驗,東急百貨由于把守交通樞紐優勢,商品對年齡層的包容性較強,更大眾一些;西武百貨引領商圈最高端,LV等世界一線品牌多集中于此。PARCO定位于精
英白領。值得借鑒的是在同一區域同一品牌百貨并非是一家店,往往是相鄰幾棟大樓,或與其他品牌百貨店相隔穿插其間,但并沒有因此影響自身發展。不僅各家相
互錯位,同一品牌百貨不同店也能很好錯位。如109時裝百貨是東京時尚代表,其中一店與二店相隔3個路口100多米,兩店商品定位明顯有年齡層次上的差
距。一店的服裝更適合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消費者,二店商品更合二十歲以上人群。還有PARCO一店全部是女裝,2店則全部是家居用品,兩店相差1個路口。
一個交叉口多家百貨店,競爭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但錯位經營使大家生存的都很好。
2、向現代百貨轉型
開始向現代百貨轉型,內部業態向復合型發展。例如地下以生鮮食品超市為主。店內設置各種獨立的業態小店,家具店、家電連鎖店、食品專賣店、娛樂
中心、酒吧、快餐店、健身房,或畫廊、計算機培訓、甚至有電影館、美容減肥等。另外增加男、女裝等百貨優勢商品比重等。這些百貨還有一些特點是多能開到十
層以上,而最高層多為餐飲,如名古屋的高島屋百貨最高兩層幾乎全部是餐飲。每層還多設休息處,非常人性化。使人們在百貨店購物變成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3、服務引導消費
不僅是硬環境使人得到購物的享受,而在服務等方面的軟環境更無可挑剔。微笑是日本店員唯一的表情。優雅的購物環境,富有特色的商品,全方位的服務,綜合性的娛樂設施,營造了融購物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和諧氛圍。消費者多掏腰包變成了一件非常樂意的事。
三、向外擴張
隨著日本國內競爭的加劇和消費空間所限,日本開始尋求對外發展。如SOGO和伊藤洋華堂進入了北京,先進入了天津和成都的伊勢丹又傳出將進入北京西單的消息,西武百貨已在沈陽等地開店,永旺集團剛有可能選擇了進入中關村國際商城等。
通過考察發現,現代百貨在傳統百貨基礎上有了較大提升,對客戶群體的劃分也更清晰。我國商業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上升發展的空間,除了業態的發展,在服務意識與理念上也還有較大差距。中國服務業整體還處于發展階段,軟環境改善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ㄗ髡吆喗椋褐袊虡I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