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建琳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采訪,“鄰里中心”是個點擊率很高的關鍵詞,可以說園區的商業故事正是從“鄰里中心”開始。
“有了它,園區的馬路上看不到路邊店,不僅杜絕了底商的環境污染、噪音擾民等問題,更改善了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有了它,老百姓日常需要也就有保證。因為鄰里中心既是一個‘購物中心’,又是一個‘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區域性商業服務中心。”
鄰里中心公司總經理于宙介紹說,每座鄰里中心都有12項必備功能,這里有超市、銀行、郵政所,也有餐飲店、洗衣房、美容美發店,還有藥店、文化用品店、維修店……人們可以在這里悠閑地試穿新款服裝,瀟灑地溜冰,投入地參加游藝活動,生活氣息極其濃厚。
“鄰里中心”原版在新加坡。一九九七年,以新加坡“購物中心”為藍本的“鄰里中心”正式在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建設的蘇州工業園區“克隆”。
隨著園區的開發,“鄰里中心”的建設規劃已列入商業網點布局,今年5月,第7座鄰里中心,南部科教創新區2余多平米的翰林大廈又拔地而起。“到2010年,鄰里中心總數達到10個,經營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服務約30萬園區人口”的計劃正在逐步實現。
走進鄰里中心,每一座大廈里,店鋪鱗次櫛比,店面各具特色。新城鄰里中心,也是蘇州第一個鄰里中心。很多十年前來采訪過的記者都驚訝地發現,這
個鄰里中心變了,變得時尚起來。曾經的小面館成了小吃廣場,那個食品小賣部變成了星巴克咖啡屋,小小的理發店變成了時尚美容美發屋。用“升級換代”來形容
這個鄰里中心的變化是最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匯。
“鄰里中心”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是鄰里中心公司總經理宇宙對“鄰里中心”的變化所作的總結。
這一總結讓前來采訪記者突然發現,園區的品質生活,其實不僅體現在白領小資的淺酌低吟中,更體現在鄰家大嬸的日常生活中。在采訪中恰好碰到一位
正在買菜的老教師,她感嘆的說,園區生活質量是從每天的買菜開始提高的!因為鄰里中心的“菜場”整潔干凈,鄰里生鮮超市更是顛覆了人們對“小菜場”的傳統
印象。在這里見不到提起褲管、踮起腳尖、小心翼翼走路背影,人們逛菜場感覺逛超市。
“鄰里中心是蘇州工業園區商業空間中的一個重要層次,在過去的十年中,鄰里中心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管理經驗成功
典范之一”。在題為《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消費實證調查與比較分析》的調研報告中,專家組一致分析了鄰里中心建立新型社區商業模式的嘗試,肯定了它“不是
傳統的社區內的商業,而是服務于社區的商業”。
2006年2月,作為江蘇省2家單位之一,鄰里中心躋身首批“全國社區商業示范”。是當年被認定的59家單位中唯一的一家企業引發了國家商務部的濃厚興趣,商改司、政研室等部門的領導多次來園區參觀“點名”考察鄰里中心。
目前,“鄰里中心”已在全國遍地開花,特許加盟在中國范圍內展開,已有遠至內蒙古通遼、青海西寧,近及浙江溫州、江蘇南京、揚州等十多省市實現特許加盟,開始建設“鄰里中心”。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昔日端坐在教室聽老師諄諄教導的學生,如今可以將總結的經驗授與他人了。“鄰里中心”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借鑒到輸出的角色轉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