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零售企業加速在中國布局,新加坡,英國,日本,泰國,美國,西班牙等國家的零售巨擘在本國金融環境惡化,經濟陷入困境之時,紛紛來中國大陸投資,以獲取往日的平衡。
歡迎大家加入討論!
昨日,記者從2009年北京商務工作會議上獲悉,盡管經濟出現下滑,但外資零售企業對北京市場的投資并沒有減少。不僅已有的外資企業今年將繼續追加投資增開新店,同時,新加坡、英國的中高端百貨品牌也將首次進京。
市商務局流通規劃建設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外資零售企業計劃在京投資的大項目較多,由于還未最后審批,一些具體項目不便透露,但來自新加坡、英國的百貨品牌將首次進京,目前上述公司正在做各項市場調研工作。同時,已經進入的外資零售企業也追加了投資,如零售巨頭沃爾瑪將在北京成立獨資公司并增開新店、7-11便利店將新開30家左右新店等;中國臺灣的統杰法寶超市,美國的蕃麥士超市、蘋果電子用品專賣店、耐克體育用品專賣店,西班牙的ZARA服裝專賣店等著名品牌商年內也將在京開新店。
據統計,去年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4589億元,增幅為20.8%,市場規模首次躍居全國城市之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貢獻率超過50%;去年人均社會消費品額達到2.8萬元。
今年以來,國外零售企業關店的消息不斷。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退出阿爾及利亞市場;北美最大的百貨零售集團之一、美國梅西百貨公司上月宣布關閉在美的11家表現不好的門店;以經營家庭用品為主的英國百年老店Woolworths上月也停止營業,全國807家店清倉大拍賣;英國最大零售業者瑪莎百貨公司也關掉27家店。據國外相關機構預計,今年英國將關掉7.2萬家店,平均每天關200家店。
業內分析認為,巨大的消費市場讓外資企業把北京看做是金融風暴的“避風港”,在本部受金融風暴影響銷售下滑的形勢下,會收縮本土戰線受金融風暴影響較嚴重的市場。
(北京商報 記者 吳文治)
2008年北京商業地產發展走向成熟。由于許多項目希望趕在奧運前進入市場,也出現了一個放量發展的峰點,具體表現為零售形式多樣化,消費人群多樣化,國家政策刺激拉動內需,都為國際新的商業形式進入北京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比如買手店的出現。如連卡佛、新光天地、樂天銀泰百貨等以買手形式出現的購物中心,使得同樣的品牌不再出現千人一面的情況,比如說同樣的品牌,在傳統百貨店都是配送制度,所有的百貨店貨品都是一樣,打折起來也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買手形式的購物中心里,就會因為買手的國際化時尚眼光而出現更為獨家的貨品,對于折扣形式也更為靈活多變,為消費者帶來更新鮮的購物刺激。
2009年及未來商業地產產品定位將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逐步成熟,不同城市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定位初現鮮明特色。因此,商業地產的產品定位必將首先追求與所在區域的城市功能定位吻合。商業地產項目的規劃設計將更加理智,不會再一味追求體量和夸張的外立面形象,而是對其目標受眾的要求更加關注,對產品投入的成本與產出的合理比例更加關注。
商業地產從粗放型向精工細作發展,行業內專業化細分初現端倪。從規劃設計、財務核算及管理、招商運營、租賃銷售等方面正在逐漸形成更為細致與專業的部門,進行更為專業化的商業地產運營。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商業地產的管理也日益為業內所認同。商業地產管理不再被看做是簡單粗糙的物業管理,國際化的商業管理理念、商業管理及商業地產管理的專業人員的不斷努力,使得商業地產的管理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開發商方面,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對商業地產的精品意識提高,認識到商業地產的管理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團隊來進行操作,才能保證項目的運營順利,乃至持有經營后的管理更為順暢。
盡管全球危機形勢嚴峻,但是可以相信中國的開發商能夠在這一次風浪里學習到更為謹慎、嚴謹的態度對待市場和產品。中國的經濟力量以及政府不斷出臺的有效宏觀調控,會逐步恢復市場、消費者的信心。同時,經過這一次危機之后,投資者會發現,商業地產產品相比住宅類產品,雖然風險更大但卻更為抗跌的事實。隨著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經濟體制管理更加國際化,相信北京的商業地產項目會有一個重新整合的過程和機會。未來北京的商業地產項目中較高品質的產品,其客戶群體還會越來越多的受到國際基金和企業的關注,畢竟,中國的商業地產項目的成本,相對國際其他主要城市來比較,還是有誘惑力的。因此,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商業地產,起碼在北京我們依然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