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品類管理,請大家多多指教! 淺談品類管理 一、品類管理的實質意義: 品類管理的實質是對顧客消費需求的真實反應,通過對品類分析和管理真實掌握顧客的需求,更好的滿足顧客,提高各個品類乃至每一個SKU的最大貢獻率。
例如:影響顧客對茶飲料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呢? 1、綠茶還是紅茶還是其他 (品種) 2、品牌 3、規格 4、價格 5、質量、保質期等 6、有糖還是無糖 7、其他特殊要求 有這么多的因素,又面對成千上萬的顧客,不可能去做調查,而且顧客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 我們再看看 影響茶飲料銷售的因素有哪些呢?
1、綠茶還是紅茶還是其他 (品種) 2、品牌 3、規格 4、價格 5、質量、保質期等 6、有糖還是無糖 7、其他特殊因素 8、陳列 9、缺貨
因此從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影響顧客對茶飲料需求的因素和影響茶飲料的銷售的因素絕大數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要掌握顧客的需求就必須要對影響銷售的因素進行有效的把握,并按照這種要求對我們的商品進行調整是提高業績的最根本的方法。 二、品類分析、管理是怎樣反應顧客的真實需求: 我們在不能對每一個顧客做調查的情況下,唯一能得到數據的并反映顧客需求的就是銷售。通過影響銷售的各種因素和實際銷售的分析(品類分析)來反應顧客的需求,但是銷售是否能真實反應顧客的需求呢? 1、 本來某一個品種顧客很喜歡,但長期缺貨,銷售較差,這時判斷顧客不喜歡甚至以銷售差就把這個單品鎖了,就大錯特錯了。 2、 把一個銷售不好的商品(A)排面擴大,把一個銷售好的商品(B)排面縮小,造成A的銷售和B的銷售一樣甚至比B的銷售好,是否就判斷顧客對這兩種的需求和喜好是一樣的呢?我們在后續的訂貨上也是一樣的標準嗎?如果一樣,排面一旦改動勢必造成一種商品的庫存較高或一種商品因量不夠而缺貨 3、 某一個單品在檔期內做超低價格促銷,又用堆頭陳列,使銷售大幅度提升或我們在定價時過高,造成大多數顧客覺得很貴,使銷售很差這都不能全面的反映顧客的需求 因此我們在做品類分析時一定要以正常的銷售數據來分析,因為正常的銷售數據才能有效反映顧客的真實需求,而不是已經受到影響的銷售數據來分析,如:缺貨、陳列、價格,換句話說,品類管理的基礎是建立在:品種是否齊全(當地市場而言),陳列是否科學,缺貨是否有效控制、價格體系是否合理等基礎的業務管理體系上。因此,品類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品類管理體系和基礎業務管理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基礎業務管理體系做得好,品類分析和管理才有成效,而品類管理越有成效越促進基礎業務管理體系作得更好。
三、 所以我認為在大規模推行品類管理前,應該做好他的每一個基礎工作體系,而每一個體系是很龐大和復雜的,而做出來后要求門店不折不扣的執行。比如:陳列。
1、我們對于陳列的基本原則是:按銷量確定他的陳列排面甚至位置,而現實是排面由于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意識和管理不到位使之不斷的變動,今天可能是5個排面,明天就是3個了。 2、要控制好陳列必須制作陳列圖(類似機械制圖),如果條見允許可用陳列軟件。而這個工作就很龐大了,首先要對每個類別,單品進行分析來確定陳列面積和排面,再結合其他的陳列原則,制作陳列圖。 3、賣場的實際陳列必須按陳列圖進行陳列,缺貨使用缺貨價簽,需要更改排面或陳列位置必須先更改陳列圖,再更改相應陳列。
4、要控制好陳列還要求員工和管理人員的基礎業務水平和管理要提高,如:上貨、理貨、價簽等,并要有鐵的紀律和執行力。
四、怎樣推行品類管理: 1、 品類管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工程,也不是個一次性的項目,要完成他,絕非2、3個月的事情。他是一個計劃 實施 評估 計劃 實施 評估
周而復始的循環階段。 2、 在推行品類管理時,如果基礎業務管理較差,切忌全面展開,不要把所有的因素都納入計劃,重點只考慮:缺貨、陳列空間、價格、品牌、規格就行了,而且選擇一個類別,不要在所有類別上展開。當這個類別有成效時,再開展其他類別和工作。 3、在推行品類管理時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組織來開展這個工作,這個組織應該有采購部、營運部、門店共同組成,每一塊承擔不同的工作重點,并要有整體計劃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