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周折后,家樂福終于“拿下”河北保龍倉,完成入華以來第一次收購。關于此次并購,一個細節顯得頗為耐人尋味:雙方合資成立的公司取名為河北保龍倉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而非家樂福 保龍倉商業有限公司。
按照慣例,并購中控股的一方名字應該放在前面,比如當年Tesco并購樂購成立的合資公司名為“Tesco樂購”。作為控股方,素來在網店擴張方面當仁不讓的家樂福為何突然如此低調,屈將自己的名字置于保龍倉之后?
很多細節表明,家樂福在此次并購過程中的表現顯得謹慎有余而銳氣不足。另一個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家樂福選擇在保龍倉總部所在地石家莊召開新聞發布會而沒有選擇自己的總部上海。
在記者看來,此次并購,家樂福之所以選擇“韜光養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以沃爾瑪為鑒。
今年4月,有媒體報道,沃爾瑪整合好又多因涉嫌變相裁員而引發勞資糾紛。據了解,在整合好又多過程中,沃爾瑪因沒有處理好被收購方員工待遇、就業安置等問題而導致福建好又多員工群體抗議,增加了整合的不確定性。
引以為鑒,家樂福此次并購保龍倉放低了姿態。將自己的名字置于保龍倉之后,至少從某種意義可以安撫保龍倉員工。家樂福中國區CEO羅國偉就曾經表示,將保留所有保龍倉原來的員工,并且承諾保龍倉員工有機會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家樂福門店去工作。如此一來,無疑給惴惴不安的保龍倉員工吃了一顆定心丸。而在召開并購新聞發布會當天,保龍倉所有門店店長悉數到場,這至少已經從姿態上表示了對新公司的效忠。
在記者看來,家樂福此番低調源于對河北市場的不熟悉。
并購保龍倉之前,家樂福華北區所有門店基本上都位于北京和天津,而河北作為華北區的主戰場之一,家樂福卻從未涉足。業內有一種說法是,河北市場相當復雜,外來的超市在這里很難存活下去。
2002年到2005年的短短三年時間里,世紀聯華、萬客隆、華普超市、天津家世界等先后到河北拓展市場,到今天為止這些企業關門的關門,被并購的被并購,經營慘淡。
有業內人士分析,外來的超市在河北省容易“水土不服”。河北消費者觀念保守,對外來事物接受速度慢,當地零售企業經過多年經營已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和很好的口碑,多年形成品牌影響力,使外來零售企業很難立足發展。
家樂福要通過保龍倉來穩固河北市場。在某種意義上,家樂福需要“拜托”保龍倉,需要保龍倉在河北市場發揮重大作用。因此,家樂福并購保龍倉在本質上與Tesco并購樂購、沃爾瑪并購好又多有所不同。而將保龍倉冠名于新公司的前列,有助于借保龍倉的品牌影響力站穩腳跟。
還有一點也不容忽視,即減輕輿論壓力。
近年來,中國老百姓關于保護民族產業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外資并購本土企業,不僅要接受相關政府部門的審查,更要面臨社會輿論的壓力。《中國經營報》首發報道家樂福并購河北保龍倉的文章被網絡轉載以后,留言多達數百條。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希望把保龍倉賣給外國企業。
記者曾經走訪多家零售企業負責人,他們均表示保龍倉被外資企業并購比較“可惜”。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下,家樂福低調以消除老百姓對并購整合的反對情緒就不難理解。
(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