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條關于家樂福要增加本土日化企業上架費的傳聞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各種類似“本土企業將被迫退出賣場”、“本土日化企業將被扼殺”等言論四起。 確實,從以本土經銷商、代理商為主的流通渠道,到以國際大賣場為代表的終端渠道,本土日化企業近年來面對的是一連串新挑戰。在與大賣場的博弈中,外資品牌與本土品牌的不同待遇似乎已成為業界默認的游戲規則。“做終端找死,不做終端等死”的現實就像夢魘一樣,折磨著本土尤其是中小型日化企業。
事件
大賣場“店大欺客”本土日化遭遇不公平待遇
近日有消息傳出,好迪、拉芳、霸王等本土日化企業最近被家樂福告知,要想繼續上架,就要繳納8%~15%的額外費用,這一傳言引發了日化界的熱烈關注。事實上,以家樂福為代表的外資大賣場對本土日化企業的不公平待遇,并不是因上述傳聞才被挖出來的。事實上,這是日化界人所皆知的潛規則。
不公平競爭成最大困擾
溫雅老板麥捷驊兩年前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專訪時就曾指出,本土品牌最艱難的并不是原材料成本上漲、運輸成本增加、競爭激烈等這些因素,而是競爭環境的不公平,“一些賣場往往偏幫外資品牌,比如賣場收本土品牌的入場費等費用就明顯高于外資品牌,有些外資品牌甚至不需要交入場費;另外,一些陳列費用、促銷支持等不公平現象也讓本土品牌感覺非常艱難。”
兩年后情況是否有所改變呢?一位從事牙膏生產和銷售的總經理鐘先生稱,競爭依然不平等,“不平等的現實讓本土企業花在渠道上的費用大大超過外資品牌,產品的競爭力自然也就受到影響。比如某外資品牌的牙膏出廠價是7元,那么它在大賣場可以賣7.3元;但本土品牌牙膏在大賣場賣7元,那么它的出廠價就必須是2元,因為它還要支付大量的渠道費用。7元與2元出廠價的產品,質量上顯然會有差異。從產品技術而言,本土品牌是完全可以和外資品牌相抗衡的。”廣東省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也告訴記者,終端賣場對本土日化企業都不公平,“這是業內普遍存在的現象。”
本土品牌進場費達17種
據不少因不敢“得罪”終端賣場而不肯透露姓名的日化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公平表現之一是進場費,“一個本土品牌要進場,至少要交17種各種名目的費用,而寶潔等外資品牌則是一分都不用交。”該人士指出,二是定價權,“我們最怕大品牌價格戰,表面上價格還是我們定,但我們根本不敢定太高,因為擔心銷量。”
一位洗發水品牌商告訴記者,按照家樂福等賣場的“霸王條款”,如果銷量達不到一定數值就得下架,如果產品積壓了,家樂福就可要求退貨。而當初跟家樂福簽訂的合約中,“家樂福有權無條件退貨”是必須簽訂的條款。
三是陳列待遇,另一位洗發水經營商陳霞(化名)稱,“一般來說,外資品牌的產品都會放在顯眼的位置,本土產品放在偏僻的位置。如果要搞促銷,我們的堆頭很難爭取到好位置。或者說,拿到同樣的好位置,本土品牌要付出更多的錢。”
調查
各種收費多如牛毛幾乎沒有利潤空間
“超市大賣場收受‘通道費’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但家樂福是收得最高的。”廣東家居用品生產企業市場主管賀強(化名)告訴記者,除了家樂福外,他們的產品也出現在沃爾瑪、百佳、華潤萬家等超市。除了沃爾瑪規矩一點外,其他的超市都要收費。
超市扣點達10%~15%
賀強透露,連鎖超市一般收取的費用分為三大類:一是選位費,二是專區專柜費,三是節假日促銷費。其中進場費多少與該連鎖大賣場的規模大小和分店的數量掛鉤,而專區專柜費則要看在店內的位置如何。
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某超市為例,一個品種進一家店的“選位費”要5000元,條碼費是1500元;如果該超市在廣州有5家分店,那么“選位費”和條碼費總計要交3.25萬元。此外,每年還要交過節費、店慶費、新店贊助費、宣傳牌及促銷用品制作費、刷卡手續費、進貨折扣、退傭等10多種費用。此外,家樂福的合同是一年一簽,每次簽約,他們都必須再繳納一定的費用,而扣點也會被商場提高。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超市收取的扣點已達進貨價的10%~15%,如果本土日化企業上架要再加8%~15%的額外費用,那么,總的費用去掉了18%~30%,雖然日化產品毛利率高達40%,但扣除代理商和產品流通費用,廠家根本就沒有什么利潤空間了。
不過,賀強指出,這些費用的多少都是可以談的,取決于雙方實力的強勁,“像寶潔、可口可樂等強勢大型供應商,會由雙方總部統一簽合約,運作較規范,甚至家樂福就不會收取費用;而對于較弱勢的中小型供應商,渠道費則收得很高。”賀強說,小品牌本來利潤就低得可憐,這樣一盤剝許多小品牌很難支撐得下去。
促銷成本轉嫁供應商?
除了收受各種通道費用外,超市進行的降價促銷,通常需要供應商分攤一部分成本,但比例不盡相同,一般都是各自承擔一半成本。一位涼茶供貨商李先生表示,今年合同費上漲的同時,商品返點也上漲了20%~30%。所謂返點是
雙方約定按照商品的銷量給超市提幾個百分點的利潤,“現在涼茶是應季商品,超市經常搞促銷增加銷量,超市從供貨商處得到的返點自然增加,最終買單的還是供貨商。”這些年下來,他唯一的感覺就是供應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