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討論]青島商圈沉浮啟示錄 如果把'商圈'喻為城市的名片,中山路毫無爭議應排在島城四大商圈之首。因為,作為一條歷史最悠久的商業街,中山路見證了青島百年來的發展史。 然而,與生意紅火的臺東商圈、東部商圈、李村商圈相比,用'凋零'一詞來形容中山路商圈的現狀,恐怕少有人反對。 實際上,近十年來,仍有許多商家把中山路商圈視為商業競爭的'制高點'。在他們眼里,中山路還是一條'金街',不料想,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風水寶地'卻成為一些商家的'滑鐵盧': 首先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山路商圈周邊的華能商場閉門謝客,顛覆了'中山路商業神話'。位于廣西路的華能商場與中山路的直線距離不到50米,其規模和設施當時在中山路商圈名列前茅。華能商場本想借中山路的'商氣'招財進寶,卻因客流稀少而難以支撐。這不僅是中山路商圈首個'倒下'的頗具實力的商家,而且還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后來的一些商家竟在'金街'---中山路上先后黯然離去。 如專營高檔服飾商品的海信金座商場猶如中山路的'過客',開業僅一年有余,便在2004年關門'打烊'了。再如,'鎮守'中山路南端的發達商廈在苦苦支撐7年之后,于去年9月丟棄'發達'之寓意,成為這條百年老街上規模最大的一家關門停業的萬米商場。 一些商家'告別'中山路商圈,致使中山路的店鋪商業價值比五六年前下降了一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商家涌向東部、臺東和李村商圈。其中,臺東和李村商圈的店鋪商業價值現在比中山路高一倍左右,而五六年前,在中山路租一節柜臺的錢可以在臺東三路租兩節柜臺。 強烈的反差,讓人們頗感困惑:中山路究竟何去何從?中山路商圈何以會變成這樣?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中山路商圈寄予的期望太多,所以有關'商圈'的話題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 有人認為,中山路商圈的衰敗與東部新商圈的崛起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果真如此嗎?我們再看看--- '老圈'與'新圈'的碰撞 應該承認,十幾年來,隨著城市中心逐步向東部轉移,東部商圈應運而生,中山路商圈不可避免地被分流了一些顧客群。 然而,失去一定的顧客群,絕不是中山路商圈衰敗的全部原因,否則,難以解釋臺東和李村商圈持續的生意火爆現象。 在年輕的東部商圈面前,臺東和李村也堪稱'老商圈'。但是,近年來這三個商圈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錯位競爭。這種錯位競爭,既包括新老商圈錯位經營,即商圈與商圈之間規劃、定位、特色、風格的錯位,也包括商圈內核心商業街上店與店之間的錯位經營,即街內店與店之間業態、商品、服務、營銷的錯位。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香港中路作為東部商圈的核心商業街,目前只有三個正在營業的萬米商場,它們分別是佳世客、家樂福和陽光百貨,而且這三個萬米商場還屬于不同的商業業態:佳世客是購物中心,家樂福是大型超市,陽光百貨則是高級百貨店。 在臺東商圈聚集的是利群商廈、沃爾瑪超市、萬達購物廣場等三、四家萬米以上的商場,這些商場的業態也是各有特色。 位于李村商圈'圓心'的向陽路步行街上匯集著島城十大商場中的三家---維客、北方國貿、利客來,這三大商場雖然都以百貨為主,但今年以來,維客已經調整商品結構,開始嘗試走中高檔商品的經營線路。 由是觀之,東部、臺東、李村商圈有兩個相似點:其一,這三個商圈里的大型商業網點數量基本相同。其二,這三個商圈里的大型商業網點都在努力體現著錯位經營。 不要把'相似'看似'巧合'。有關資料表明,國外一些著名的商業街上,一般都是3至5個大型商場,由于它們重視錯位經營,因此都能生存和發展。據了解,1999年上海南京路經過改造,只保留了三家大型綜合商場。 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盛永安說,東部、臺東、李村商圈的建設,暗合了現代商圈的發展軌跡,體現了一種商圈建設的科學發展觀,這樣不僅有利于整合島城原有商業資源,也是商業向更高階段發展的一種準備。 那么,中山路商圈又如何呢?如今,在中山路和與其相連的膠州路上,聚集著8個萬米商業網點設施,如果加上火車站旁邊的華聯商廈,中山路商圈的大型網點數量達到9個,而且它們并沒有全部形成真正的錯位經營。據悉,在近年來中國商界改變'千店一面'的努力中,還沒有一個能讓如此之多的大型商業網點在同一個商圈里錯位經營的解決方案。 更為嚴峻的是,中山路商圈似乎面臨著規模的'困惑'。有業內人士認為,僅僅9個萬米商業網點設施就已經超出中山路商圈的商業半徑所能承受的能力。因為按常規要求,9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平均日客流量應在20萬人次左右。現在中山路商圈日均能吸引20萬人次左右的客流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經營面積過大對商圈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即使在集商品之大成的綜合性商業街上,出售商品的廣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度的,過大的商品經營面積將吞噬商家絞盡腦汁完成的商品組合,為了填補剩下的空間,雷同現象不可避免。比如在中山路商業街,不僅重復經營的商品品種達到80%以上,而且業態雷同現象也比較突出。 對比東部、臺東、李村商圈和中山路商圈的'得'與'失',可以窺見成功商圈的發展路徑。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們給島城今后進一步建設商圈提供了許多經驗和教訓。至此,我們把目光轉向---商圈總動員 可以肯定的是,經歷了十多年的'商圈熱'之后,商圈在'十一五'期間又孕育著新的建設、發展機遇。 去年8月中旬,傳來了一個有利于流通業發展的好消息---針對當前制約流通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國務院正式出臺了《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和地方在'十一五'期間大力推動流通業改革和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這是國務院首次針對流通業的發展出臺文件。'流通先導論'終于從理論上升到了政府決策的高度。業內人士認為,從'流通無用論'、'流通從屬論'到'流通先導論',再到流通先導地位正式被政府確定下來,2005年可謂流通業發展的新起點和里程碑。 為什么要大力推動流通業改革和發展?據介紹,'十五'期間,包括青島在內的全國許多地區都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同時高速發展制造業。中國生產力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魏炳義認為,制造業雖然創造財富,但只有發達的現代流通業才能實現財富,所以,如果沒有處理好制造業與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不僅會影響制造業的持續有效發展,更會影響到工業產業的市場銷售和價值實現。許多國家經濟波動的教訓表明,在現代流通業沒有超前發展的前提下,盲目推進現代制造業,無異于快速推進'孤軍深入'而缺少后勤保障的軍隊,其困境將是不可避免的。 毫無疑問,發展流通業,商圈建設應列其要位,因為商圈不僅是城市的'名片',而且還是城市流通力和輻射力的標志。 展望島城商圈的未來發展,中山路商圈是永遠繞不過的'話題'。作為見證青島百年滄桑變化的中山路商業街,曾是民族工商業神采飛揚、精英薈萃之地,這里有著許多名人遺跡、歷史故事,這里沉淀最深的文化。從某種角度講,中山路商圈承載著超出商業功能之外的許多希冀。
青島 商圈 搜索更多相關帖子: 青島 商圈 --------------------------------------------------- 百貨+商業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