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波突襲 白酒行業或將迎來整合
塑化劑 酒鬼酒 白酒行業 搜索更多相關帖子: 塑化劑 酒鬼酒 白酒行業
塑化劑風波突襲 白酒行業或將迎來整合
白酒、塑化劑,這兩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聚到一起,卻引發了白酒行業的地震。隨著酒鬼酒‘塑化門’的持續發酵,白酒板塊上周遭遇重挫,13只白酒股股價平均下跌6.29%,白酒板塊面臨著嚴重的行業危機。
2012年11月19日,一篇有關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報道引發了白酒行業的地震。
受該報道影響,酒鬼酒從上周一開始連續4天停牌,白酒股成為做空力量的聚集地,股價全面下跌,市值蒸發更是觸目驚心。“前期板塊負面情緒累積,‘塑化劑’事件成為壓垮板塊的最后一根稻草。”國泰君安分析師胡春霞表示。在經歷了半年的“吃藥喝酒”行情后,白酒板塊這一弱市中的避風港強勢不再,白酒行業的泡沫神話或將終結。
白酒板塊受沖擊
WIND資訊數據顯示,11月19日當日,12只未停牌的白酒股全面下跌,與前一交易日相比市值蒸發高達327.2億元,其中貴州茅臺市值蒸發107.45億元、五糧液蒸發68.33億元。酒鬼酒雖自19日起連續停牌4個交易日,但在11月23日復牌時開盤即被大單封在跌停板上。截至上周五收盤,13只白酒股股價平均下跌6.29%。酒鬼酒塑化劑事件的影響可見一斑。
事實上,“塑化劑”這個詞并非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去年,中國臺灣也曾爆發大規模的“塑化劑”風波。國家質檢總局以及衛生部也緊急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并已明確了相應的檢測方法。
在19日塑化劑報道披露當日,酒鬼酒副總經理范震便做出了回應,質疑媒體報告的準確性以及送檢機構的權威性,酒鬼酒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對此事予以核查后再行復牌。
但上周三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消息稱,經湖南省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的檢測,其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國家規定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mg/kg,酒鬼酒此次抽檢的該數值超標247%。至此,酒鬼酒塑化劑超標成為既定事實,“塑化門”亦將整個白酒行業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各大白酒品牌紛紛予以澄清,與酒鬼酒“劃清界限”。瀘州老窖董事長謝明公開表示,瀘州老窖不存在塑化劑問題。
老白干酒、金種子酒、沱牌舍得等白酒上市公司的證券部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明確表示公司不存在塑化劑超標現象,而貴州茅臺集團市場經理陳生則表示,不同檔次的酒,受到的沖擊也不盡相同。此次事件對茅臺這樣的高端酒的影響不大,消費者對茅臺的認可度比較高。
而對于白酒中為何出現塑化劑,目前市場上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企業為了讓年份不夠的酒液看起來好看,人為增加各種增粘劑以固化和偽造糧食酒內的糖分,產生粘杯掛杯的效果;另一種是在白酒的生產、儲存、運輸等過程中,塑化劑來自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輸酒管、酒泵進出乳膠管、成品酒塑料包裝等。
對此,酒鬼酒在復牌公告中稱其塑化劑可能是在轉運、包裝過程中發生的遷移,未發現人為添加塑化劑的情況,并且引述有關部門答記者問的內容稱,以媒體報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為1.08mg/kg計算,按照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每天飲用1斤,其中的DBP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但對這份聲明市場上質疑聲不斷。
“按照常理,一般一家公司的利空對同行業的競爭者應該有所利好。”中郵證券策略分析師劉啟對記者表示,“但此次酒鬼酒的‘塑化劑’事件將對全白酒行業產生影響,因為白酒板塊近期的增長過快,但白酒行業的產能并沒有跟上。此時出現的塑化劑事件無疑將給整個白酒行業敲響警鐘,或將導致行業整合。”
機構遭遇“黑天鵝”
隨著酒鬼酒塑化劑含量超標一事的持續發酵,白酒化身“黑天鵝”,不少機構投資者因此被啄傷。
重倉酒鬼酒的機構投資者紛紛下調該股估值水平。11月20日,信誠基金、國投瑞銀基金同時宣布所持有的酒鬼酒估值調整為42.82元/股,該價格較其停牌前收盤價下調10%;22日和23日,信誠基金又連續下調了兩個跌停板至34.69元/股。
截至上周五,陸續有14家公司發布估值調整公告,其中10家給出了兩個跌停板估值,而調整最大者給出了三個跌停板估值。
根據WIND提供的數據,今年三季度末,共有35只基金和社保等機構投資者持有酒鬼酒5660.37萬股。社保一一七組合、匯添富成長焦點、國投瑞銀創新動力持有酒鬼酒股數位居前三,分別持有843.23萬股、479.91萬股、446.3萬股。另外交銀成長、天弘精選的持股市值也逾1億元。若重倉酒鬼酒的機構投資者四季度以來持倉不變,酒鬼酒上周五的跌停將導致機構浮虧約2.7億元。
近年來,白酒板塊被視為熊市中的避風港,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重倉配置,酒鬼酒亦廣受機構投資者青睞。根據上市公司財報,2010年第一季度機構投資者持有酒鬼酒2969.58萬股,今年三季度增長為5660.37萬股,翻了近一倍,機構持股比例達到27.53%。
然而與貴州茅臺、五糧液等一線白酒上市企業相比仍屬“小巫見大巫”。WIND數據顯示,貴州茅臺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在2010年一季度不到80家,而今年三季度達到368家,持股數量高達8.58億股。五糧液近三年的機構持股比例也始終大于60%,白酒股在機構投資者間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也正是因為在白酒股上的重倉配置,此次“塑化劑”事件爆發后,機構資金的出逃量較往日大幅增加,幾乎每家白酒股的龍虎榜前三席上都能看到機構賣出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11月19日交易龍虎榜有機構大舉買進貴州茅臺,其單日融資買入額為8300萬元,遠超過其償還額4900萬元,此舉也被市場解讀為有機構故意做空白酒股,再趁低價買入。
對此,劉啟質疑稱,目前A股市場融資規模已經放開,而融券規模卻遭遇管制,并且酒鬼酒并非融券標的股,因此對于機構做空白酒股一事值得商榷。
星石投資總裁楊玲認為,由于遇到了產能快速擴張和高端酒需求收縮等問題,很多機構開始將白酒行業的超配調整為中性配置,同時提升基建等部分周期股配置。在這一背景下,白酒的塑化劑風波很容易被二級市場投資者放大到對整個行業的負面預期。
“白酒行業即使沒有此次的安全事件,整體行業也很可能已經在近幾年的最高點,高增長后,謹防白酒行業整體性業績下行。除塑化劑事件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白酒產能以及其他安全事件都將影響整個白酒板塊。”東北證券分析師朱承亮對此表示。
后市走勢陷迷局
事實上,2003年開始高速增長的中國白酒市場,目前正處于行業的“黃金十年”,白酒行業的巨額利潤在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三季報中顯露無遺。WIND數據顯示,白酒板塊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98.21億元,同比增長41.67%,實現凈利潤295.21億元,同比增長61.96%。其中,茅臺、五糧液兩家白酒巨頭的凈利潤甚至超過了兩市43家家電企業凈利潤的總和。
耐人尋味的是,在塑化劑丑聞持續發酵、酒鬼酒復盤即陷入跌停之際,上周最后一個交易日中,其他白酒股卻一掃連日陰霾,跟隨大盤走出了一波漲勢,其中ST皇臺上漲4.96%,老白干上漲3.29%,貴州茅臺上漲2.27%。
“白酒股在上周五的上漲屬于超跌反彈范疇。”劉啟對此表示,“之前由于塑化劑事件的影響導致白酒股大幅下跌,之后有所反彈很正常,但若因此就認為白酒股已經走出了塑化劑事件的影響并不客觀。”
他認為,白酒股目前處于周期頂峰,機構對于白酒股存在減倉的要求,同時近期白酒股頻頻在高位換手,白酒板塊卻并未有大幅上漲的跡象。這些都說明,白酒板塊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已經抑制了其未來的需求。
以酒鬼酒三季度財報為例,酒鬼酒今年第三季度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逾100%,利潤增長逾600%,但應收票據增長1250%,同時存在1.26億的預付賬款。
與之相似的還有山西汾酒,根據該公司的三季報,其今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大幅增長833.39%,但應收賬款亦增加373.76%,行業泡沫隱現。
“塑化劑事件之后,白酒股未來將進入行業整合優化的階段,不同白酒企業的業績分化將成為看點,但白酒行業的產能在短期內無法跟上此前過快的增長速度,白酒板塊將不會重復過去的高增長。”
但也有不少機構堅定看好白酒股,中投證券認為,短期塑化劑風波對行業造成的最壞影響已經過去,行業大跌會為優質個股帶來明顯的超跌反彈機會。
渠道調研顯示,目前塑化劑事件尚未影響到酒鬼酒外其他白酒的終端銷售,經過吸取經驗教訓,再爆出塑化劑風波的概率較小,因此未必需要對此下調行業內其他個股的盈利預測。
銀河證券則表示,酒鬼酒事件可能促使全社會更加重視白酒全行業食品安全,有望成為行業發展的良好契機,并且未來3個月白酒板塊會由于此次波動帶來板塊中期良機。
但無論未來如何發展,塑化劑事件短期內都將對白酒板塊產生消極影響,并會與經濟持續低迷、限公消費一起構成對行業的壓力。這種背景下,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白酒企業的經營壓力將有所增加,白酒板塊能否持續“黃金十年”的發展仍需要時間的檢驗。
“此次酒鬼酒的‘塑化劑’事件將對全白酒行業產生影響,因為白酒板塊近期的增長過快,但白酒行業的產能并沒有跟上。此時出現的塑化劑事件無疑將給整個白酒行業敲響警鐘,或將導致行業整合。” (來源: 天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