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儲備干部崗位要求:應屆畢業生,身高,男170厘米以上,女160厘米以上;會計助理要求:男性;營銷人員要求:本地戶口……”在求職過程中,性別、年齡、屬相、地域、畢業學校、星座等與工作能力、職位本身無關的因素,任何一項不符合要求,都有可能成為求職路上的“攔路虎”。應屆畢業生該如何應對這類求職歧視?
揾工限制多
大學生懵懂“中招”
近日,中山大學一名大四女生騎著自行車,將500封信馱到郵局,寄給我國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信中呼吁500強企業發表平等用工聲明,取消就業招聘中的性別限制。
某招聘網對5000名職場人與近1000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了職場歧視調查,調查顯示,六成職場人表示自己遭遇過職場歧視,比例達到62.9%,其中在求職遇到的各類歧視中,經驗、性別和外貌歧視分別列在前三位。
作為一名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小王在求職時多次被“工作經驗”這一門檻攔截。小王表示,因為學人力資源專業,指向性不強,除了應聘銷售崗位,似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有“工作經驗”。“比如說我曾面試過行政助理、秘書等職位,可是都要求有兩到三年的工作經驗,應屆大學生哪來的工作經驗啊?”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性質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有51%的用人單位曾因為應聘者的性別、年齡、相貌等問題而拒絕過求職者,其中75%的用人單位表示不會把真實原因告訴求職者,“即使因身高、相貌等原因遭遇了另眼看待,你也可能會被蒙在鼓里。”今年六月即將畢業的小陳坦言,很多時候,企業心里有桿秤,即便遭到求職歧視,也會用正當的理由掩飾。
記者在隨機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招聘單位都在戶籍、年齡、身高、性別等方面對應聘者作出不同程度的限制。此外,還有不少“雷人”歧視。有公司老板屬狗,就要求雇用的下屬不能是在狗年出生,以防“相沖”;求職者如有姓“裴”,公司因迷信害怕賠錢,不予錄用。
深大校長發飆
“不許歧視我的學生”
近日,深圳一家銀行貼出招聘啟事,規定應聘者必須來自211學校,這條歧視性的規定,攔住了前來應聘的深圳大學畢業生。得知消息后,深大校長章必功先是安撫學生稍安勿躁,隨即讓財務處撤回在該銀行的存款,若不收回歧視規定,還將動員學生家長撤回存款。章校長一條“不許歧視我的學生”的微博在網上引起熱議。
央視時空調查與智聯招聘對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對于應聘者的簡歷最先看的是什么”一欄中,選擇“社會實踐和實習兼職情況”與“專業”的排在前兩位,而大學生自己最看重的“畢業院校”只排在第三位。而在關于“大學生值多少錢”的調查中,“學校知名度”并不是企業核算薪資的主要標準。
廣州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張老師表示,企業有自己的用人標準,求職歧視不可避免,但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如果用人單位發現你確實能力突出,能勝任他們的崗位,即便不是名校出身,即便與他們原定的條件不符,也會有錄用的機會。此外,還有一些求職技巧可以學習,當出現被歧視的跡象,先不要急著走開,可以觀察一下其他應聘者的交流情況,對該單位的情況和崗位需求有個明確了解,再趁人少的時候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展現自己的能力,以增加被錄用的機會。
“不要被所謂歧視的門檻嚇住,比如說工作經驗,如果覺得自己能夠擔當這一崗位,應該主動向企業說明自己在校期間的表現,自己的優勢,并舉例自己在此崗位的實踐情況。”已經工作3年的Mike目前在廣州某金融機構工作,回想起3年前找工作的經歷,他坦言,自信是抵抗歧視的法寶,而自信的前提必須是有過硬的職業能力。
見招拆招
性別歧視
部分用人單位明確聲明“男生優先”。其借口是,女的要生孩子,要耽誤工作,生了孩子后就會不專心工作。還有的用人單位竟然說,女的話多,喜歡說三道四,容易影響工作關系等等。對女性求職者,現場面試除了涉及專業問題外,還要加問幾句“你現在有沒有男朋友”、“你們打算什么時候結婚”等與工作不相關的問題。
專家出招剛柔并濟亮優勢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劉興陽:面對性別歧視,建議大學生先問清楚真實的原因,然后再做應對。如果用人單位刻意調整目前不合理的男女性別比例,而限制了自己的求職,則不必過于較真,另尋他處就是了;如果用人單位是因為覺得男性方便安排出差、加班等工作,性格豁達好管理,你可以用實際例子證明自己并不比男性差,同時強調自己作為女性所獨有的優勢(比如溝通能力、親和力、耐心、細心等),剛柔并濟,比單純招一純爺們可以更好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如果用人單位覺得女性會因為生育等問題而影響工作,對于這種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單位,不去也罷。
工作經驗歧視
來自廣東商學院的小蔡最近很郁悶,自己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而與專業對口的崗位大多要求有工作經驗,今年才畢業的她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多次被拒。部分用人單位“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限制,讓不少畢業生“望職興嘆”。
專家出招重視三類經驗
某外企人力資源主管Tommy:既然企業要工作經驗,大學生也可以投其所好,在學習期間充分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有三類工作經驗可以彌補應屆畢業生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社會公益性活動經驗、各類公司宣傳活動經驗以及實習工作經驗。這些看似不正式的經驗往往能夠很好地彌補應屆畢業生經驗不足的劣勢。
非名校歧視
小張在求職過程中,由于不是名校出身被卡住了好幾次。本科就讀于廣州一所普通高校的他表示,盡管自己很努力,在專業、學術各方面都還算不錯,但在找工作時,還是會因為學歷不是全國重點院校而失去了幾次工作機會。據了解,一些知名企業在招聘時,都會強調必須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
專家支招站直了,別趴下!
深圳大學校長章必功:既然門檻受限,那何必好高騖遠,根據現有情況選擇合適的工作,先積累經驗再跳槽也是不錯的選擇。面試的時候,就算前面站著清華的,后面站著北大的,你也不用不好意思,要站得筆直。招聘招的是人才不是背景,關鍵是自己要有底氣,要有真才實學,是金子總會發光。
形象歧視
“你想應聘主持人?可是你的形象相對其他人來說好像欠缺了一點,對不起,我們不能收你的簡歷。”最近,傳媒專業應屆畢業生小霜在一次面試上被企業當場拒絕,小霜雖然外表不算很好看,但專業成績一直排在系里前幾名,還獲過不少獎,“他們為什么這么‘外貌協會’呢?難道形象是招收主持人唯一的標準?”
專家支招自信的人最有魅力
某國企人力資源總監曹先生:能力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努力彌補,身高、相貌是爹媽給的,沒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修飾。身材偏胖,可以穿深色衣服;個子矮了,可穿高跟鞋;女孩子還可以適當運用化妝改善形象。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用內在手段,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的人并不英俊或漂亮,但走出來令所有人不敢忽視,這就是自信的魅力。
另類歧視
“招聘設計師,要求應聘者是處女座;業務員崗位,不要雙魚座的,金牛座、天蝎座、處女座優先。”近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業網上的一則招聘消息,讓師生大呼“受不了了”。
專家支招從容應答巧過關
前程無憂高級職業顧問李美燕:在面對HR的這種另眼看待時,可以抓住機會告訴她,雖然我是×××星座的,但是我是×血型的,或者×生肖的,剛好是星座性格的優勢互補,因此很適合這個崗位。其實很多時候,應屆生受到的這些另類歧視,是HR在招聘面試時,對學生臨場發揮的一些考驗而已,并非真的很看重求職者的星座、血型、生肖等。如果能抓住機會巧妙從容回答,也是一塊進入優秀企業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