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北京耐克首家極限運動專賣店開幕。該門店坐落于西單大悅城五層,毗鄰北京城滑板愛好者活動社區。營業面積為110平方米,是耐克大中華區最大的極限運動專賣店,出售涵蓋耐克極限運動從服裝到鞋類最新和最全面的產品。如今,國際運動品牌在戶外產品線的拓展加快腳步,國內運動品牌依然不動聲色,不禁令人擔憂,最近幾年國產運動品牌“后奧運時代”的困境究竟如何?國內運動品牌的庫存問題、打折銷售、銷售壓力等問題究竟又該如何解決……
奧運后運動品牌熱度下降
從開業以來,金源新燕莎mall三樓北區的運動品牌一條街一直都是購物中心最引以為豪的三大業態之一,整個運動區域的體育類鞋服品牌達近50個。據了解,2004年開業時,購物中心運動品牌和戶外類品牌的占比為6比4,2004到2008年期間,各占一半,從奧運會結束到去年變成了4比6的狀況,而國產運動品牌如今只剩李寧一家。
金源新燕莎mall營銷部總監查威表示,2008年其實是運動品牌和戶外品牌的分水嶺。商場內的運動類品牌從2008年開始增長幅度放緩,商場也按消費者需求把部分運動品牌更換為戶外和休閑類品牌。原因之一是奧運前運動品牌過熱,奧運后運動品牌的熱度下降。其次是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從運動轉向了戶外休閑。在查威看來,戶外類品牌迎合了現在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更多的消費者需要靠戶外運動方式來減壓。
據了解,這兩年的戶外品牌發展是大勢所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運動類品牌的發展都沒有戶外品牌快,包括產品研發,推廣手段,國內運動品牌更有點跟不上腳步。
在查威看來,運動品牌所展示的產品在功能性方面比較單一,這是運動品牌競爭處于弱勢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國際運動品牌,如阿迪達斯、耐克已從去年開始向戶外產品延伸。對于未來走向,查威表示,戶外品牌的起步晚,至少還會有5年以上的增長區間。
庫存問題導致奧萊尾貨賣場火爆
據媒體報道,截至2012年底,李寧、安踏、特步、361 、匹克等上市公司公告都顯示,部分品牌庫存仍較多,部分則趨于穩定,但并未徹底改善。
某運動品牌2012年底公告稱,過度擴張導致經銷商庫存增加,對零售店鋪的店面效果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并導致現金流和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運動品牌的大量庫存積壓導致企業資金回籠不及時,這時候奧萊及尾貨市場的生意卻是另一番景象。據了解,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尾貨市場大發展,國產運動品牌的大量庫存積壓也使尾貨量連年上升,這給尾貨市場的傾銷帶來商機。北京天蘭奧特萊斯總經理吳大局表示,天蘭尾貨木樨園店的運動品牌達幾十個之多,去年天蘭尾貨木樨園店單店就增加了20%的銷售額。
記者了解到,活力東方奧萊工廠店2011年的運動戶外品牌銷售上升速度比較慢,2012年下半年的銷售速度開始迅速提升。活力東方奧萊市場部李秀敏表示,因為工廠店是廠家直銷方式,貨品全、數量多,價格多能達到2-7折。運動和戶外商品是活力東方奧萊銷售最好的兩個品類,也是很大一部分消費者來這里的主要目的。
國內戶外行業依然有待提升
近年來,國內戶外市場快速發展,而戶外品牌也漸漸成為更多人關注的對象,因此,戶外產品的消費也漸漸成為一種時尚。戶外品牌的銷售,保持了多年持續增長的態勢,近兩年整個行業保持30%-40%的增長。
北京耐克首家極限運動專賣店開幕,以及李寧李旗下戶外品牌Li-Ning Adventure(李寧探索)的面世,都標志著運動品牌越來越看好戶外這一上升的領域,想在這個領域謀求一定的發展。
記者走訪了多家運動品牌的店面發現,阿迪達斯到安踏、匹克等多家運動品牌專賣店,店內基本都有戶外系列,但相對戶外品牌的款式眾多,大多數運動品牌的專賣店中,戶外產品的類別太過稀少。
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是戶外品牌發展能與運動品牌抗衡嗎?戶外品牌奧索卡渠道市場部孫娜表示,中國的戶外行業量級較小,發展也剛起步。雖然近兩年發展迅猛,但比起運動品牌還是相去甚遠。
在孫娜看來,運動和戶外的概念在消費者眼中不同。就國內來說,每個人從小就會接觸運動,而戶外則是個特殊領域,不是每個人都會從事戶外運動,戶外還有極限挑戰的概念。相反,戶外運動在美國是從小就能接觸的運動,家長也會培養小朋友和自然的接觸,因為戶外就代表自然,所以家長很重視這方面,這也是國外戶外運動發展較好的原因。
孫娜表示,雖然沒有可靠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從事戶外運動的整體人數到底有多少,但根據行業觀察來看,整個行業增長是肯定的。對中國來說,戶外運動的基礎還是經濟實力,如今國內戶外消費組成還是偏高收入人群。但這個人群會越來越壯大,這個市場也會越來越大。
專家說法
提升戶外時尚度
賴陽 北京商業學會副秘書長
奧運之前,運動品牌在國內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南方一些城市,運動品牌的數量有增無減。但近幾年來,由于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運動產品的需求更細分化和專業化,消費者會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上按照自己的消費需求,購買不同功能的產品。但是,大多數國內的運動品牌在技術含量、時尚感等方面和國外有差距,導致現在國內很多運動品牌已經很難被消費者認可。
同時,近年來消費者對運動品牌產品的時尚性也產生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國產品牌這一點也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傳統運動品牌在這方面更是弱項。
從增速上看,戶外的確比運動品牌增速迅猛,但是這表示戶外的餅變大了,而不是運動的餅減小了。從高端品牌開發相關系列產品的探索,到迪卡儂的平價運動超市,對于過去傳統的運動行業是個沖擊,國內的運動品牌發展跟隨性多,創新性少,這要求運動產品需要更專業化和更序列化。提升時尚度,占領細分市場才是運動品牌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碓矗盒戮﹫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