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百貨等零售巨頭逆市擴張欲破盈利困局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句經典名言是國內零售企業真實心情的寫照。
國內消費環境的變化,加劇了中小型零售企業的生存危機,但這種市場環境卻讓大型零售企業看到了更多機會。在新世界百貨、王府井百貨、萬達百貨等零售巨頭看來,逆市才是難得的擴張機遇。
業界認為,在此時擴大規模,將為零售企業之后的一系列模式變革奠定基礎,這將有助于其走出盈利困局。
百貨大佬體量成倍增長
剛剛發布本財年中期業績的新世界百貨對外宣布,去年下半年,公司營收突破20億港元,同比增幅近兩成。除了穩中有升的業績外,新世界百貨的門店擴張計劃也備受關注。
新世界百貨方面稱,未來三年,其計劃通過開設新店、并購及原店擴建等方式,增加自有店的總樓面面積近一倍至200余萬平方米。同時,通過輸出管理方式迅速進駐新興二三線市場,以降低投資風險和賺取穩定的管理費。
據北京商報記者從新世界百貨內部了解到,其在北京市場的新店即將亮相。
截至去年底,新世界百貨在中國共有41家百貨店,覆蓋19個城市,分布于北方、東南和中西三個營運區域,經營樓面面積為117萬平方米。其中,北方區在報告期內的收入貢獻最大,占總收入的49%。
將未來幾年看做重點擴張周期的百貨巨頭不只是新世界百貨。按照王府井百貨負責人公布的發展時間表,到2015年,其將實現50家門店連鎖、銷售破500億元的規模。這意味著,未來2-3年時間,王府井百貨將把現有的約30家門店總量大幅增加。
事實上,王府井百貨擴張提速已經開始。王府井百貨2月發布公告稱,接到控股股東王府井國際的通知,已經與擁有賽特等品牌的春天百貨簽署收購協議。
野心更大的恐怕還是發跡于地產業的萬達。在去年宣布更名萬達百貨后,其計劃到2015年實現超過100家門店的連鎖規模,成為百貨行業龍頭。
逆市方顯“英雄本色”
保持高速擴張態勢對于零售企業來說是證明其經營品質的具體表現。但上述大型零售企業此輪掀起的開店潮,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零售業脫離了多年來一直行駛的高速軌道,發展開始放緩。據已經發布去年三季度業績報告的百貨上市公司統計發現,在華聯股份、翠微股份、銀泰百貨和首商股份等27家商業企業中,有14家企業的凈利出現下滑,比例高達51.9%。
事實上,百貨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也是國內零售業的現實縮影。在多年來從未遇到的逆市環境之下,謹慎擴張、收縮戰線成了不少零售企業的生存法則。在這些企業負責人眼中,他們遇到了“最壞的時代”。
然而,大型零售企業卻看到了新形勢下的商機。這促成了大型百貨企業爭先恐后的跑馬圈地。
對于大型商業企業而言,消費形勢向好時,每家企業都受益,激烈的競爭態勢不僅表現在賣場層面,也體現在新店選址等幕后環節。
而在逆市時,多數零售商忙于求生,鮮有心思擴張,商業企業的拓展成本反而更低,利于企業擴張。不過,由于消費市場萎縮,逆市擴張對于企業來說風險很大,因此,只有具備較大市場規模和優質口碑的大型零售企業,才敢于在此時發力。
比如,正處于高速開店態勢的王府井百貨,其單店收益等數據都在國內百貨領域位居前列,“新中國第一店”北京市百貨大樓去年的銷售也再次突破20億元。
規模效應促行業變革
可以預見,隨著大型零售企業未來2-3年新一輪擴張競賽不斷深入,國內零售市場的品牌加速集聚,一直在困擾國內零售企業的利潤困局也迎來了破解良機。
由于一直采取聯營模式,零售環節包含層層代理制度,盡管大型百貨店的銷售額不斷提升,但利潤卻因為門店、員工成本不斷增加而壓縮。有大型百貨負責人坦言,門店的平均毛利率約20%尚可接受,但部分外埠門店的毛利率僅10%,如果刨除各種成本,利潤微乎其微。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零售企業試圖通過推出自有品牌等模式創新尋求突圍,但這種嘗試對于現階段的國內零售企業來說有些勉為其難。其實,打造自有品牌體系并不復雜,但對零售商的資質卻有著頗為苛刻的要求,其中就包括龐大的門店連鎖體系。
商業專家表示,一般情況下,自有品牌需要大批量生產才能實現攤薄成本的目的,但大量商品生產出來后,需要商家有完善的渠道鏈進行消化。這意味著零售商不僅要有足夠數量的連鎖店,還要有大量的目標受眾。
(北京商報 記者 李鐸/文 王悅/攝 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