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展:德國時裝軍團試水中國 談到德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多數人的第一認知是精密、先進的紡織機械,而對于德國的時尚品位與設計理念,很難用一兩個詞來概括。或者坦白點說,沒有像意大利及法國服裝那樣,在人們心中留有深刻印象。3月26日,在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2013)舉辦之際,記者帶著探尋其設計精髓的初衷走訪了德國展團。展會現場,26家德國最具競爭力的時裝企業競相亮相,鮮明的顏色搭配、合體的剪裁設計,還有德國人引以為傲的“質量保證”,抱團參展的德國軍團一點也不“低調”。當然,在向中國業界展示其品牌形象的同時,他們也在觀察中國市場的需求與回應。


德國女裝以利落的剪裁和合體的版型為特點。
“接地氣兒”的德國時尚
經過多年的沉淀,如今,德國紡織服裝行業由清一色的中小企業構成,以本次參展的Monari公司為例,其員工共有215人,在德國Gronau總部工作的員工則只有80人。大多數人會將這樣的企業模式解讀為德國紡織機械高度發展的成果。不容置疑,在工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德國制造”已成為世界市場上“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但在設計與制造同等重要的時裝領域,德國業者又有何建樹呢?
Frank Henke時裝公司此次首推旗下中高端品牌BLACKY DRESS,該品牌定位于獨立自主的女性,其設計中大量采用皮革及毛料制品。公司首席執行官Markus Dejori表示,德國的設計具有獨特性,它不同于意大利和法國的服裝風格。“我們的服裝適合于女性日常穿著,意大利和法國的時裝可能更時尚化一些,但并不適合每個人。”Markus認為,設計創造力的持續性也為德國服裝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提供了保證,“我們每一季都會開發500件新品,每年大概有1000件新品上市,其中從不會有重復的設計。”
德國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托馬斯·阿什(Thomas Rasch)是此次德國展團的重要組織者之一,在他眼中,德國的服裝足夠貼近市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用直白一點的話來描述就是“接地氣兒”,這為德國時裝產業打開了國內乃至歐洲市場的大門。此外,質量及合身度的保證也是德國時裝所長。
得益于上述產業優勢,2012年,在歐洲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德國服裝行業的銷售額仍然達到了120億歐元的水平,企業銷售額平均增長超過2%。這個結果增強了德國服裝生產企業的信心,德國服裝行業協會對340家會員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企業對今年的銷售寄予較高期望,預計2013年德國服裝行業銷售額將增長2.7%。

首次抱團參展的德國服裝展團吸引了中國買家的目光。
職業女裝挖掘中國市場
在德國時裝產業中,出口占整體銷售的40%。總體來說,2012年德國時裝行業出口業務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在年底的幾個月有所加速,使得全年出口額僅下降1.6%。目前,德國是歐洲重要的服裝出口國,其主要出口市場包括:奧地利、荷蘭、法國以及瑞士等。托馬斯·阿什表示:“雖然我們的整體出口有所下降,但對中國卻保持上升態勢。中國市場表現出的穩定需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渴望來到這里,挖掘更多的機會。”
本屆CHIC展上,有不少德國服裝企業都是首次亮相。他們希望通過這次展會尋找合作伙伴,在終端市場建立品牌商店。BLACKY DRESS品牌目前在全球有150家店面,其中有50家是在俄羅斯、30家在德國,20家在波蘭,而中國將是品牌下一個重點規劃的市場。公司首席執行官Markus Dejori說道:“談到中國的高端女裝市場,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古琦和阿瑪尼這樣的開拓者,他們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接下來的10年里,我認為會由定位略低的品牌來引導潮流,所以我們也計劃將二線品牌JEAN PAUL BERLIN推向中國市場。隨著中國女性消費者地位的提升,相信成熟、有品位的服裝會滿足她們的需求。”
據記者觀察,本屆參展的德國企業中,以職業女裝品牌居多,單品售價普遍在2000~3000元。誕生于1978年的德國女裝品牌Laurel也是第一次參加CHIC展,該公司市場策劃經理夏美貞這樣看待中國女裝消費市場的變化,“我覺得中國的職業女性現在逐漸對女裝品牌有所認識,她們希望找一些不是太夸張、質量有保證的、有品位的品牌。所以我覺得這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好時機,因為我們的品牌是面向那些對事業有追求的女性。”據介紹,在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設計方面,Laurel保留了品牌最精華的部分,而在剪裁方面有所改良,以更符合中國女性的體形特點。
生產外包仍然依賴中國
無論從出口市場還是進口市場來看,目前,中國與德國時裝產業之間的關系都緊密相聯。在德國企業看來,中國是下一步著力開拓的市場,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德國服裝企業最重要的生產代工基地。2012年德國自中國進口服裝金額達80億歐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土耳其,進口額為30億歐元。在記者采訪的幾家德國服裝企業中,他們都有或多或少的生產業務是在中國進行的。盡管全球紡織業的生產重心呈現向東南亞轉移之勢,但尊奉“質量為上”的德國企業不愿為追尋低成本而放棄品牌聲譽。
“我們的部分生產是在中國進行的,特別是釘扣子或者裝拉鏈這種比較講求手工藝的工序。由于我們是定位于高端的品牌,所以盡管中國的各項生產成本上漲,我們還是會努力克服,不會因為追求低成本的生產而犧牲產品的質量。現在,印度也有很多工廠做生產代工,但是他們的手工藝只能說是剛剛起步。”夏美貞說道。
托馬斯·阿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段時期內,中國還會是德國服裝進口第一位的國家,但是其增長速度會慢下來,因為中國的企業也在給國內品牌進行生產。“從外部競爭來看,盡管土耳其、孟加拉國和印度呈現了上升趨勢,但是他們與中國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短時間內,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全球出口市場的地位不會動搖。”托馬斯·阿什說。
(中國紡織報 作者: 趙穎)